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局部战争中俄制战机实战使用经验和教训续(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08:09 舰船知识网络版
局部战争中俄制战机实战使用经验和教训续(图)

越南人民军的米格-21歼击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起飞和编队

  起飞和编队根据地面指挥所命令进行,长机飞行员负责驾驶,控制僚机飞行,最大程度地减少精神压力。指挥机关根据标准程式做出决定:分析传来的信息、评估局势、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命令截击机起飞。指挥所战斗班组从空情信息流中筛选与执行任务相关的信息,剖析敌方编成和意图,预测到达截击线时的编队目标情况,对比双方战机数量和性能,确
定反击任务和行动意图。在下达起飞指令前,应判断战斗反应时间,选择最佳战术。

  飞近目标

  飞近目标时,指挥所跟踪敌机,确定其编队内各要素的任务,向截击机编队长机传送预警信息,根据保持不间断联系的编队组成要素的结构、定位和功能,做出战斗组织决策,保障截击机编队有针对性地准备投入战斗。具体来说,是命令战斗队形由(密集)行进队形向临战队形(疏开)变换,向飞行员下达不同战术任务,佯攻、切断、攻击、自由机动等,飞行员根据事先约定的指令,在队形变换后,通过机动占据位置,保持相互间的火力或战术协同。

  进入雷达接触

  随着空中距离的不断缩小,截击机开始与敌机进入雷达接触。实战中有两种典型情况:第一种最为顺利,空中指挥所完全掌控局势,跟踪已机和敌机,向截击机下达应立即执行的指挥信息;第二种最复杂最常见,在敌机主动或强干扰下,截击机与指挥所的联系(信息交流)遭到破坏,长机应在战斗开始前判断局势,选择最佳战术方法或行动方案,命令执行不同任务的飞机依次投入战斗,明确主攻方向,攻击敌方最薄弱的环节。

  在第二种情况下,截击机(长机)飞行员精力压力较大,即使是经验丰富、战术熟练的飞行员也经常容易出错。越南和中东战争期间,导致俄制战机在空战中被击落的主要原因是飞行员的错误决策,而不是驾驶技术或编队协同问题。

  当前,空中截击的典型任务是进行最大战斗半径飞行,飞出己方地面或空中指挥所的控制区。飞行员借助机载搜索设备,提前独自搜集信息,使其由情报信息变为指挥信息,迅速反应,建立机载专家系统,实现对飞行员的智能支持。

  中距离战斗

  中距离(15-100公里)空战的典型特点是超视距作战,使用中程空空武器。飞行员对空情做出判断,迅速定位,根据机载雷达显示器或其他机载设备显示的情况,做出战斗决定,主要战术是接近时发动迎向导弹攻击。在战斗中,不允许通过急转弯动力机动变换与敌机的相对位置。侧翼攻击完成后,一切从头再来,从搜索目标阶段开始,在雷达接触后爆发。

  谁能在电子设备和自动装置帮助下,提前发现和识别目标,首先接近对方,抢占先机,谁就能在空战中占据主动,通过机动,占据迎头痛击位置。随着航向角的增大,接近速度降低,导弹发射距离缩短,武器和雷达导航系统优势会不断缩小。为避免被敌机锁定,通常由及时传送攻击威胁情报、变换特殊战斗队形的方式,弥补目标搜索和武器使用距离缩短后的不足。另外,人工(主动干扰)和自然(地形)伪装同样重要。

  中距离空战开始于装备竞赛:谁的雷达搜索距离远,谁的敌我识别系统抢先识别敌机,谁就掌握主动。电子设备缺陷很难由杀伤威力弥补,因为没有信息(目标方位和性能情报)远战武器无法瞄准使用。现代化歼击截击机的弹药基数构成情况通常是中程和短程导弹各占一半,保障既能随时准备近战,又能在出现典型局势时发动远战。

  实战中,新武器优势的实现通常遭到严重阻碍。开创全方位空战新时代的黎巴嫩战争结果表明,在全部空中攻击战中,只有1/3是中程侧翼进攻,2/3是使用红外制导导弹和机炮的传统近距离机动战,原因是对手千方百计避免遭受远距离攻击,当然也有武器本身的缺陷。瞄准发射只能在自动跟踪和监视目标飞行相当长时间并锁定目标后进行,被攻击目标为摆脱被跟踪或锁定状态,进行规避机动,会使截击机无法接近到有效火力距离。另外,在受地形影响较大的雷达下半球面扫描状态下,同样不能进行任何导弹发射。单机截击时敌我识别系统难以迅速识别目标。在复杂空情下,敌我战机飞行轨迹交叉重叠,更难识别锁定目标。越南战争中,美国F4战机曾误击落已方两架战机,之后特别规定只能在目视辨别目标(根据外部特征)后发动攻击。

  在战术语言上,新武器是达成出其不意效果的武器。如果不能制造突然迎向攻击的条件,通过隐秘接近或人为战术方法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往往会在空战中败北。先装备后战术的原则至今仍有其客观意义。多通道武器应替代“一次进入、一次进攻、一次发射”的传统空战模式,实现一次进入,一次进攻,多次发射。截击时重点依赖主动制导导弹,雷达隐形技术可降低敌机杀伤效率,隐形技术的主要任务就是从进攻方夺取中距离接近中的大部分航程,进入视觉接触战和短距离机动战,即传统近战。

  近距离机动战

  近战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特征是与机动中的敌机有目视联系,使用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机炮等短程武器。最适宜发动近战的条件是:侧翼进攻结束后敌机继续对抗、近距离发现敌机后无法使用中程导弹、截击机与强击机或直升机作战。近战时,飞行员在混合弹药基数中重点选择热导导弹或机炮。导弹弹头解锁后,根据瞄准移动线指向目标,锁定,通过风挡玻璃显示器瞄准,之后根据耳机信号指令进行发射。

  与开始于信息争夺的远战不同,近战强调阵地争夺,最好的攻击位置在目标后面,短距离,小角度。双方都试图通过机动,进入有限的可能攻击区域,在任何面上都有较大剩余拉力和转弯速度的战机会占据优势。

  近战基于连续、紧密的机动与火力联系上。越南战争中,美国F4战机在火力威力上强于米格-21,却在机动战中遭到重创,主要原因是飞机过重,导致生存力指标下降。中东战争中,叙利亚米格-23歼击截击机在与美制F-16轻型歼击机搏斗时显得笨重,处于下风,米格-25高空截击机则基本上不投入中空近战。

  实战结果表明,今后近战的趋势是持续降低高度和速度。为保障较长时间的位置优势,转弯时的最佳角速度应为0.8±0.1马赫,

超音速冲刺仅在接近或摆脱敌机时使用,但交战双方都试图更快进入攻击区域,都会使用加力转弯,为增加瞬间角速度,在加力转弯时应有意制动,迅速恢复能量水平,防止失去战斗高度。

  实战效果

  喷气式歼击机之间的首次空战发生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期间,其较量在其后的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愈演愈烈,达2000多次。新型飞机、航空武器、指挥和战斗保障设备的加入,使空战面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取代近距离(机炮)对抗的最初是导弹截击,之后是全方位战斗。除机动和火力外,还有无线电电子对抗。各种战术编队飞机的指挥已由空中指挥所、远程雷达搜索和指挥机保障。空战实施经验不断丰富,军事专家对其进行详细、全面地分析,评估空情及战果,确定其发展趋势,推广最稳定效果最好的作战方式,扩大空间界限,提高节奏,缩减战斗持续时间,减少参战飞机数量,提高作战效率,降低敌机生存力。

  生存力是指一次行动(或整个战争)中损失飞机数量与战斗起飞架次的比例。二战时,平均100架次战斗起飞约损失1架飞机,损失系数为0.01,朝鲜战争中也是这一比例。到越南战争后期“后卫-2”战役时,持续空战期间的损失系数增至0.02,在70-80年代中东战争期间,损失系数最初为0.03,后增至0.04。

  投入激烈空战的敌机能完好无损地返回基地的比例越来越小,损失增加导致兵力更迅速地消耗,战事持续时间减少。1973年10月阿以战争中,空战双方(叙利亚和以色列空军)在平均战斗压力下,每天完成2架次战斗飞行,24天内的损失系数为0.03,失去一半的战斗力,战争中各补充了80架战机。当时双方参与空战的第2代歼击机米格-21和“幻影”数量大致相等,战斗力接近。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叙利亚空军损失系数达到了0.04,兵力迅速消耗,战事仅持续一周,以方投入战斗的是F-15A、F-16新型歼击机,与E-2C预警机协同作战,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取得了全面胜利。1991年“沙漠风暴”战役期间,

伊拉克歼击机在数量和性能上都处于劣势,飞行员培训水平低,尚未完全掌握新装备,未能进行顽强抵抗,损失系数指标无法进行客观分析。

  影响空战效果的基本因素有:武器(航空系统杀伤力)、飞机、飞行员(培训水平)、战斗任务、防护(系统防御能力)、战斗指挥。

  武器

  生存力下降(损失系数由0.01增至0.04)与歼击机装备新型空空导弹武器密切相关。朝鲜战争中,首批喷气式歼击机F-86和米格-15的机载武器只有机枪、机炮,尽管飞行速度增加,实际升限提高,但仍是近距离机动战,与二战时的空战模式相比没有大的改变。当时,只有机动到敌机尾部方向,在近距离内才能将其击落,火力缺陷由机炮管数和射速来弥补,参战飞机较多,战斗队形比较密集,很难完成短程武器瞄准射击,一次成功的进攻需要相当多数量的起飞架次(约100)保障。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歼击机虽然仍在进行编队近距离机动战,但主要使用完善型武器(越南战争时导弹使用受到较大限制,主要原因是发射距离较小,过载较大),飞行员得到解放,在准备和实施攻击时,能进行更加自由的机动,结果100架次战斗起飞可击落3架敌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装备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第3代喷气式歼击机F-15和米格-23参与对抗,它们是第2代战机(米格-21和F-4)的重要补充,开辟了全方位空战的新时代,主要方式是迎向导弹攻击,提高了实战效率,战果显著,占被击落战机的1/3。(未完待续) (北斗)

第一篇  第三篇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