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解放军报记者三年两上高原 边关喜看变化(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 10:45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记者三年两上高原边关喜看变化(组图)

老照片:露天哨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解放军报记者三年两上高原边关喜看变化(组图)

老照片:马上巡逻


新景观:风驰电掣


新景观:盥洗室一瞥

  本报记者 马三成图/文

  马灯蜡烛成为历史

  阿然保泰边防连:有了“全国最小的水力电站”

  什布奇——全军离北京最远的连队,坐落在风雪阿里高原。走近它,要翻越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山达坂。2002年底,记者途经南疆军区多个边防连队,并最终抵达这里,感受最深的就是边防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2005年底,记者再次前往什布奇,一路上看到各个边防连队的生活条件已是今非昔比。记者怀着兴奋的心情,拍下了万里边关上的崭新变化。

  画外音

  3年前,记者初到阿然保泰边防连时夜幕已经降临,山谷中的哨卡一片黑暗。看到官兵们点着马灯和蜡烛照明,记者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一路皆是秃山荒岭,几乎看不到一点土壤,要给连队埋杆架线通电,实在是不太可能。

  3年后,当记者重返这里时,漆黑变成了一片通明。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一座全国最小的水电站出现在高原上。连队门前的那条河,神奇地成为了电力之源。连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官兵们不仅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脑,还有了自己的灯光球场。深山里的连队生活,因为有了光和电,而变得更加精彩。

  宿舍盥洗室有了抽水马桶

  红其拉甫边防连:海拔4700米上建成“人性化哨卡”

  画外音

  高原边防这难那难,其中上厕所可以说是难上加难。3年前,记者曾经在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前哨班蹲点一段时间,哨卡那四面透风、冷若冰窟的旱厕所,印象至今令人难以磨灭。

  3年后,记者再次来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前哨班,首先让人眼睛一亮的就是刚刚建起的班排宿舍,宿舍采取了宾馆式设计方案,兵舍与

卫生间合并设置,每一个卫生间里赫然有了一只抽水马桶。据悉,南疆边防一线连队哨卡基本上都有了保温哨楼、电子监控仪和室内厕所,告别了战士露天站哨、上厕所冻屁股的历史,战士们把这样的哨卡称为“人性化哨卡”。

  新型巡逻车直通雪山脚下

  普兰边防连:只有少数管段还需骑马巡逻

  画外音

  记者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阿里,和普兰边防连的战士们骑马巡逻的情景,我们顶着风雪一点一点地向点位挪动,棉衣棉裤外加皮大衣,依然抵挡不住刺骨寒风的侵袭,双脚痛得几乎失去了知觉。

  今天,阿里的官兵们骑马巡逻的历史正在被慢慢改写。新疆军区为南疆边防一线连队研制配发了新型巡逻车,装有空调、吸氧器、饮水机以及电脑监控、短波通信、GPS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乘车巡逻,战士们紫外线灼伤、冻伤和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均大为减少,同时也提高了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今天的普兰边防连,乘坐新型巡逻车,多数点位当天就能打个来回。

  巡逻过河不再“命悬一线”

  什布奇边防连:“铁笼子”变成了“钢架桥”

  画外音

  水深流急的江面上,一根溜索横空飞架,战士们坐在一个“铁笼子”里,顺着溜索从对岸滑来。这可不是玩杂技!过去,什布奇边防的官兵到前哨班执勤,必须要在几十米的高空“飞”过百十米宽的古浪河,真可谓“命悬一线”。

  当记者第二次走近什布奇的时候,当年的“铁笼子”却不见了踪影,远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跨河而结的钢架大桥。兰州军区党委投资近千万元,从3000公里之外的山下抽调工兵部队千余人,历时百余天,修起了这座钢架桥,并对巡逻路进行了全面修缮,从而彻底解决了什布奇官兵们出行难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