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矢志不渝求发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1:25 中国航空报

  矢志不渝求发展

  回顾“太行”发动机18年研制走过的历程,由于缺少足够的预研基础,研制过程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几乎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总设计师张恩和对矢志不渝求发展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说: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发动机发展要有规划,规划制定好了不要变,按照规划往前走。现在大家对发动机发展看得更清楚了,“昆仑”出来了,发展下去可以装机一片;现在“太行”也出来了,还是要系列发展;后边还有更高推重比的发动机。我对发动机发展充满信心。

  张恩和认为,在航空

发动机研制中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1997年“太行”发动机大叶片断裂,这是很大的故障。我们1998年分析一年,1999年制定解决方案,到1999年10月发动机上台试验,问题解决了。碰到技术问题不要灰心,张恩和说,一般讲,定方案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慎重的,因此研制中碰到的问题都不是颠覆性的问题。

  谈到在“太行”发动机研制中的体会,张恩和毫不犹豫地说:关键技术突破应该在型号立项之前。这是从教训中得来的。他说,咱们国家过去是不立项就没钱,立了项就攻关。国外是关键技术早就解决了,立了项就是集成这些关键技术;我们则是立项以后拖后腿的、制约型号技术向前走的全是这些关键技术。立项以后才解决关键技术,一个周期不行再来一个反复,有的实在不行就只好先拿掉,以免影响整个研制进度。这样做对保证型号来说是对的,但是影响整个技术发展。

  再一个体会是重大型号研制培养了一支队伍,带动了材料、工艺,提升了加工和试验设备能力。张恩和说,通过重大项目研制,航空发动机行业提升了三个水平:一个是材料水平,特别是高温合金和钛合金;另外一个是制造工艺水平大大提高;第三个是提升了加工设备、制造设备的水平。

  当年“太行”发动机研制的行政副总指挥刘孝安在回顾“太行”发动机研制走过的道路时一再强调:正确决策是成功的前提。他说,航空发动机研制决策必须是国家行为,国家支持、政府支持,光靠企业是不行的;国家行为反映在决策者的决心、决策者的态度、决策者的行动上。“太行”发动机研制决策中几次反复都体现出国家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出工业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一致,体现出工业部门的决心和能力;如果上面摇摆不定,“太行”发动机研制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刘孝安说,正确的技术途径是成功的关键。技术途径决定项目成败,途径正确研制过程就顺利,技术途径不对就容易走弯路甚至失败。

  专家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刘孝安说起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关键,指出在发动机研制中,一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要经过充分的实验验证。他说,航空发动机研制离不开部件试验、地面试车、飞行试验;试验越完备,就越能够早暴露问题,早解决问题。零部件试验累计要几万小时,整机试车累计要几千小时,这是最起码的。在管理上,“太行”发动机研制打破了一所一厂一个型号的传统做法,动员了全行业的力量;在分工的同时适度竞争,项目布点体现专业化分工,有的项目布两个点,鼓励适度竞争,保证进度、保证质量。

  刘孝安特别提到“太行”发动机研制充分利用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培养和提高了两种本领。国内资源是我们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基础;国际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比如请国外专家来做技术评审,国内做不了的试验拿到国外去做,等等。他说,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的同时,锻炼、培养了我们两套本领:一个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本领,第二是开展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制的能力和本领。

  尽管刘孝安身患癌症正在治疗,但是谈起“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将通过“太行”发动机研制取得的收获归纳为:

  坚定了一个方向——中国航空发动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向,靠引进、购买、仿制、测绘仿制、引进专利都是不行的。

  验证了一个途径——发动机研制一定要走部件→验证机→整机的途径。

  锻炼了一支队伍——培养了设计、制造(包括材料)、试验(包括试飞)、管理,方方面面的人才。

  培育了一种精神——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干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悲壮的事业,研制过程中难免有失败,这是客观存在的;受到用户指责,受到上级批评,这都好说;而我们在失败面前能不能站起来,能不能战胜自己,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单位的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问题,是关系民族自强的问题。

  打造了一个平台——“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为航空发动机系列发展构建了新的技术平台,为第四代发动机技术提供了验证平台,打造了一个技术发展的平台。

  航空发动机专家周晓青结合“太行”发动机研制分析了我国发动机研制走过的几种不同道路。第一种是仿制、测绘仿制和专利生产,没有自主创新;这样做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即便能够引进也永远拿不到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过去工厂习惯于这种做法。

  第二种道路是关起门来搞设计,什么都要自己干,实际上这样做也是误事的。在改革开放前,在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的情况下,研究所也曾经走过这样的道路。

  第三种道路就是我们现在所走的。总体上自己干,里面有些关键部件、关键技术如果自己能力不行的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自己缺乏的、能力不足的技术。我们要重视培养原始创新能力,重视基础研究,也要通过集成创新,利用国外成熟的技术提高我们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积累经验,逐渐增强我们原始创新的能力。

  航空发动机老专家吴大观在对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展望和建议中提出:要着力自主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提高我们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继续贯彻预研先行、动力先行的方针,发动机研制要走在飞机研制前面;放宽眼界,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和条件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养、爱惜、尊重人才,这是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航空发动机老专家们坚信,“三大跨越”必将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