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舰船网友评论: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最全面认识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6日 10:23 舰船知识网络版

  (网管按语:本文是署名为“潘杰希尔之狮”的网友于4月6日发表在“海军论坛”里的论帖)

  一·我同意对美国入侵伊拉克是为了控制石油和称霸世界这一看法。

  对于这一点,想来没人会反对吧?

  二·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美国入侵伊拉克从长远看对我国不利,但我们没有必要象法、德一样积极反对美国,更不应该对萨达姆政权提供任何实质上的支持。总之,比较明智的反应还是我国政府的态度——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但并不真正为难美国。

  对于第二点,肯定会有人认为我们目前的立场过于软弱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忆一下历史,并且关注一下未来。

  假如有一个22世纪的历史学家反思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的历史,他会发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这两个时期的历史有着相似的主线:有新的大国崛起,向既有的、由老牌超级大国主宰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

  在第一个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新崛起的大国是德国和日本——其中主要是德国,它与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的较量,贯穿了这一时期的主线。德、英两国的斗争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尽管西方常说是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真正需要发动战争的其实是英国,而不是德国。因为就德国而言,虽然它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国,但是德国、奥匈帝国,再加上立场摇摆不定的意大利,其总体经济实力仍然比不上英、法、俄三国,以及它们广大殖民地的经济实力之和。因此站在英国一方的立场,在力量对比改变之前,越早发动战争,对它越有利;反之,站在德国一方立场,应该尽量拖延战争爆发的时间,直到力量对比有利于己方的那一天到来。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依靠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王国在在三次“铁与血”的战争中实现统一的,它的皇帝、首相和大臣们改变不了——也不愿改变普鲁士的好战政策。尤其在威廉二世皇帝即位后,他不断发表好战言论,已经“使他在国际政治中,变成了一只斑蜇”(《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三卷》[英]富勒著);他又以大规模扩充海军的政策,及时地唤醒了英国朝野对德国的警惕;而他对奥匈帝国铁了心的支持,更是使德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相反,如果威廉二世稍微收敛一下他的锋芒,或许不至于只有德、奥、土、保四个同盟国同数十个协约国作战;若是德国不忙于在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主要力量——海军问题上向英国挑战,英国不会很快放弃它一向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而与法、俄结盟;最后,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令后者不能接受的最后通牒之前,只要威廉二世向奥皇约瑟夫暗示:德国对于奥、塞两国的冲突不感兴趣,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不可能在力量对比不利于德国的1914年爆发。可以说,德国自己过于咄咄逼人的好战政策,正中英国下怀——既可以在力量对比变得对自己不利之前打败对手,还把发动战争的责任也推到了它的身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5年之后,德国从战败的废墟上再度崛起,也第二次令英国感到了恐惧。然而阿道夫·希特勒尽管自认为从一战的学到了很多教训,却以比威廉二世霸道十倍的态度叫嚣着战争,然后不顾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和盟友准备不足的拖累,心急火燎地把国家投入了另一次更加残酷的战争。

  在第二个时期(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这个新崛起的国家就是中国。当然我们现在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但是由于我们发展速度很快,我们迟早会对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所主宰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不过,与英、德斗争的时代相比,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键有两点:(1)全球化进程使各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增加;(2)核武器的出现使有核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概率大大降低。然而情况虽然有了变化,斗争仍然还是是斗争。斗争并没有消失,改变的只是斗争的形式——从军队之间的对抗转变为斗争双方在保持和平交往的同时,在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上的较量。这种斗争,依然是以己方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削弱对方的经济实力为目的。所以,我们也还有从当年的英、德斗争中汲取教训的必要。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崛起——战败,再崛起——再战败的历史,对于所有挑战既有秩序的新兴势力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在综合实力超过对手之前,尽可能长久地隐藏自己的意图,绝不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向对手挑衅。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反恐战争还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对我们并不是什么噩梦,而是机遇。控制石油,称霸世界,还有自己的绝对安全——多么诱人的梦想!让美国佬把财力和精力都耗费在这些上吧,他还能有工夫遏制我们?不仅不能,还得要我们帮忙——至少是不反对。好吧,我们可以同意,可是阿扁你就别放纵了,金正日你也别打了,跟他好好谈谈吧……既然对我们这么有益,我们干吗还要认真反对美国佬呢?让他们打去吧。还有,就算我们反对美国佬比法、德、俄更积极,第一,我们阻止不了美国;第二,转移美国的矛头到我们自己这里,在一定程度上会步当年德国的后尘。最后,我还得再说一句:美国佬现在凭借强大的实力得到的这些,等我们羽翼丰满之后,它也不一定保得住。

  三·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在萨达姆父子统治下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然而除了美国军队之外,世界上并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推翻萨达姆政权,因此,尽管美国从主观上并非是为了伊拉克人民的福祉而战,但是从客观上看,只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进而解除制裁,使伊拉克得到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才能结束伊拉克人民的苦难。

  对于我的第三点看法,恐怕就没有什么人能赞同了。不过请先别拍板砖,且听我说:

  反对意见据我总结应该有这样两种:

  1.美国入侵伊拉克违反国际法,践踏伊拉克主权。

  这种意见其实和伊拉克人民没有什么关系。看看这个人怎么说的:

  中非的博萨卡,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称为“粗暴干涉内政”。大声疾呼:“一切外国势力对我们都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有伟大的黑非洲社会发展运动这个唯一的、有能力领导中非人民开创新世界的政党,有一支忠于这个党、忠于中非帝国、忠于博萨卡皇帝的特别能战斗而且战无不胜的军队。”

  有哪个独夫民贼不愿意把国家主权当成他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的遮羞布呢?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观点:“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我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同意的。”——《独立宣言》

  我引用这篇文件的内容,并不是为了证明它的理想在美国或是其它什么国家已经完全实现了,而只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目的,国家、政权都是手段;而不是相反。任何政权——无论民主的、独裁的,本国的还是外来的,只要能更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的利益,他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就伊拉克人民目前的现状而言,哪个政权要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不缺衣少药,不会被随意拷打折磨、逮捕杀害,它就是个对伊拉克人民最有利的政权。至于什么国际法,什么国家主权,不过是些皮囊罢了。

  2.美国要染指伊拉克的石油资源。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国家、政权与人民,外国侵略势力与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关系。

  (1)任何国家的任何政权,从本质上说,都是剥削阶级维护其剥削特权的机器。但是,不同的国家的不同政权,能使其治下的人民得到的幸福程度不同。能使人民得到的幸福越多的政权,就是越进步的政权;反之,就是越反动的政权。

  (2)侵略一个国家总要侵略势力付出一定成本,所以侵略势力肯定会从被侵略国家捞取某种利益。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A.侵略势力希望直接掠夺被侵略国家的资源,或向被侵略国家倾销产品,或剥削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剩余价值。这时,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受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剥削阶级双重掠夺,幸福程度必然下降。与此同时,外国侵略势力也侵占了一些原本由被侵略国家的剥削阶级独享剥削权益。因此这种情况下,外国侵略势力总是相对反动的,并且会遭到被侵略国家各个阶级的反抗。

  绝大多数侵略行为属于这种情况,萨达姆侵略伊朗(侵略伊朗是否得到美国、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并不影响侵略行为的本质)和科威特也属于这种情况。

  B.侵略势力仍然是希望直接掠夺被侵略国家的资源,或向被侵略国家倾销产品,或剥削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剩余价值,但是,被侵略国家的剥削阶级极端残暴,其政权极端反动,因此在被侵略国家的剥削阶级及其政权被外国侵略势力推翻后,虽然被侵略国家的劳动人民更换了一批主人,但是总体剥削程度有所减轻,幸福程度有所提高。此时外国侵略势力是相对进步的,并且受到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欢迎——或至少是默许。然而当外国侵略势力的统治经历一端时间之后,被侵略国家本土新一代比较温和的剥削阶级将会出现,他们的利益与外国侵略势力必将产生矛盾。同时被侵略国家的劳动人民也开始受到本国剥削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双重掠夺,幸福程度下降。这时,外国侵略势力所扶植的政权就蜕化为相对反动,并且受到被侵略国家各个阶级的共同反对。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比较罕见,但并非没有:古罗马帝国末期,蛮族入侵者对于罗马帝国的奴隶和隶农;还有越南对于红色高棉统治下的柬埔寨人民(柬埔寨人民一开始对越南的入侵保持沉默,而柬埔寨军队很快就溃散或投降了,——就象现在美军希望伊拉克军队出现的情况一样);以及这回美军对于萨达姆父子统治下的伊拉克人民,都属于这种情况。

  C.外国侵略势力并非贪图被侵略国家本身的任何利益,而是在与第三方的斗争中,被侵略国家的有着至为关键的战略地位,或者反侵略战争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的阶段,并且被侵略国家的政权又恰巧极为反动,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侵略势力总是相对进步的。

  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反法西斯盟军占领德国和日本都属于这种情况。

  由美国入侵伊拉克属于情况B,我们可知尽管美国是为了控制石油和称霸世界而出兵,但是它因为将推翻极端反动的萨达姆政权,所以在现阶段,美国的入侵对于伊拉克人民而言是有利的。然而如果就象美国自己计划的那样——掠夺伊拉克石油用于支付军费,尤其是如果为了自己的经济而任意压低油价,那么它迟早会遭受到伊拉克各个阶级广泛的反抗。

  四·关于民主问题。

  有人认为在伊拉克并没有适合自由民主制度的土壤;而且美国自己的民主也是为少数垄断资本家服务的虚假的民主。

  对以上问题必须指出,我从来不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制度——事实上,完美的政体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现有各种政体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自由民主制度相对于专制独裁制度,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制独裁制度适合于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而自由民主制度则适合于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所有国家和民族,不论其本身意愿如何,都不得不由农牧业经济向工商业经济的转变。相应的,在经济转变完成的前后,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必将由专制独裁向自由民主转变。

  在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矛盾终究会复杂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使再高明的独裁者也不可能有能力将其解决。于是矛盾只有长期积累下去,最终激化,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自由民主制度则为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合法的途径,使它们的代言人通过法定的程序以和平的方式达成妥协,从而达到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平衡。因此,自由民主制度是唯一能够保障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类本身的幸福。因此,对一种政治制度的评价,除了看它对于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之外,还要看它对于人类自身的解放程度。

  我们知道,猪过得是一种虽然衣食无忧,但却朝不保夕的生活。专制独裁制度——即使是最好的专制独裁制度,也只能使它的人民过上象猪一样“幸福”的生活,因为在专制独裁制度下,独裁者对于他的臣民,就象养猪场主对于他的猪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权力。在专制独裁国家里,一个人即使物质上再富足,一句怨言、一句谗言,甚至一句完全没有任何恶意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足以葬送他的一切:财富、自由,乃至脑袋。为了生存只有顺从,为了地位必须谄媚,——在专制社会里,人民是没有尊严可言的。相反,自由民主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的各种权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保障了人民的尊严。

  然而,自由民主制度所赖以生存的工商业社会,存在着根本缺陷:它仍然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榨取剩余价值聚敛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之后它又利用这些财富在自由民主制度中获取了最多的政治权力,从而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因此,自由民主制度本质上的确是一个保护资本家利益的政治制度,它的民主是不彻底的。这是自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批评自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很容易,学过中学政治课的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是否有足以取代它的更加理想的制度?由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实验,为人类思想的宝库提供了无数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可惜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场失败的实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并不比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更适合高度发达的工商业社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相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我们可以就此专门开辟一贴讨论。)既然没有更加理想的制度,那么我们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承认那个相对而言更不坏的制度——自由民主制度,确实是最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至于这次伊拉克战争,我之所以认为美国推翻萨达姆父子对伊拉克人民有利,并不是因为美国可能带来的民主,而是因为:独裁统治也有好坏之分,萨达姆父子的独裁统治连开明的独裁也算不上,而是对内压迫,对外扩张的暴政,伊拉克人民在他们的统治下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伊拉克现阶段有没有实行自由民主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还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伊拉克人民与萨达姆父子的矛盾,并不是萨达姆父子要独裁,伊拉克人民要民主的矛盾,而是萨达姆父子——以及他们所豢养的利益集团腐败残暴的统治与伊拉克人民要求过上吃饱穿暖、不缺衣少药,不会被随意拷打折磨、逮捕杀害的生活的矛盾。

  民主与独裁的矛盾,其实不是伊拉克国内问题的关键。

  五·最后还得搀杂一点个人感情。

  按说萨达姆的暴政与我无关,可是我不得不承认,与美国出师无名的侵略相比,我还是更加痛恨萨达姆的暴政。毕竟美国的侵略还远在大陆的另一端,而萨达姆——大大小小的萨达姆,就在我们周围——也许他是山西某个小煤窑的矿主,也许就是河南某个飞扬跋扈的恶警,也许……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