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国军方应以变革的姿态推进新装备形成战力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08:50 解放军报
中国军方应以变革的姿态推进新装备形成战力

中国新型轮式突击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武器装备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也是引发军事变革的物质基础。部队投身新军事变革的实践,应当从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适应武器装备的这一本质要求——

  以变革的姿态推进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

  韩颖龙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部队的装备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日益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基础和战斗力的新生长点。正确认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与推进军事变革的科学关系,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部队建设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重要课题。

  面对新装备带来的新挑战

  换装先换脑。作为军队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武器装备既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也是引发军事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军建设正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

信息化转型,装备建设也处于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新装备列装部队后,能否尽快形成战斗力,直接关系到新军事变革战略目标的实现,既是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一支部队综合素质的实际检验。必须站在推进新军事变革的高度,强化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具体行动,作为部队建设的大事,作为摔打锤炼部队,提高部队整体素质的良好机遇。

  如果把装备更新当作一种冲击,首先带来的就是领导观念的更新。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新军事变革,是一种战争形态替代另一种战争形态的深刻革命,要求我们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机械化建设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带头进行新装备训练,带头摸索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特点规律,做懂新装备、会组织新装备训练管理的“明白人”,带动广大指战员尽快确立信息主导,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战斗力的观念;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战斗力的观念;运用综合集成方法谋划各项工作的观念;人才超前培养、技术超前储备的观念;保障先行、没有保障力就没有战斗力的观念;等等。

  机械化时代有机械化的工作方法,信息时代必须有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新装备集中反映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体现了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其战斗力的生成、提高,当然也有别于一般武器装备的规律。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新装备形成战斗力要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把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诸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筹划,把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理论研究、使用训练、人才培养、装备保障、编制体制等捆在一起抓,改变先试点再推广,边训练、边培养人才等传统的“滚动”式训练模式,多法并举,促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

  探索新装备训练的新途径

  新装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今天的新装备,明天可能就已经成为老装备。因此,一定要抓住新装备的本质特征,以信息化为主导,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新要求,用发展变革的思路探索新装备的训练途径。

  探索新的训练理论。军事理论的创新既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必然结果,又是进一步发展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先导,更是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重视理论创新,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训练实践,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是世界发达国家军队提升战斗力的普遍经验。美军近年不断提出的“信息战”、“网络中心战”、“联合作战”、“非对称作战”、“全维作战”等理论,就正在有力推动其2001-2015年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和军队的全面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军的某些传统军事理论,已经滞后于装备的发展,束缚着新的战斗力的生成。必须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通过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实践,尽快总结创造新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训练理论、部队建设理论等理论体系,以基础理论指导应用理论,以训练理论促进部队建设理论。

  创新训练内容。创新训练内容是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的核心问题。新装备训练内容必须遵循“面向未来、战训一致、科技主导、三军融合”的原则,以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的思想加以系统整合,提高训练起点和层次。比如,共同训练内容要由体能、技能向信息和智能转变,突出战场适应能力训练和信息化战争知识的学习;技术训练内容要由掌握一般训练技能向熟练掌握新装备操作和新装备的通信器材使用转变,突出新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加大通信、计算机、指挥自动化与网络技术训练的力度;战术训练内容要由单系统要素训练向一体化集成训练转变,突出研练新装备如何在一体化训练和一体化联合作战中发挥最大作用;战役训练内容要以新装备与其它装备系统协同为重点,搞好新战法与旧战法的衔接训练,发挥新、旧装备的最大整体功能。总之,应使新装备的训练内容既注重实用性,又有超前性、针对性,充分体现一体化训练和联合作战的要求。

  丰富新训法。新的训练方式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内在必然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发达国家军队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基地化训练能够充分利用训练场地和资源。模拟化训练采取“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官兵“身临其境”。网络化训练能更好地实现对抗演练。新装备的技术含量和训练成本越来越高,要尽快实现人、装结合就必须不断创新训练手段,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训练环境和条件,大力提高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技术训练模拟化、战术训练网络化、部队训练基地化,以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益。

  创造新战法。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是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装备,其技、战术性能必将不断地给一体化联合作战带来更加宽广的开拓空间,给指挥控制、作战方式、行动方式带来新的革命和变化。在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过程中,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开得动、联得上、打得响”,要根据一体化联合作战以及新装备技、战术性能给指挥控制、作战方法、行动方式带来的新变化,探索新的战法,并以新的战法为牵引,结合部队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不断发掘新装备的最大潜能。

  打造新装备需要的新型人才群体

  无数实践证明,促进和推动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群体。

  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超前培养的新要求;新装备高新技术密集、信息化程度高、系统复杂,则对官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必须确立高起点,由“应急式”向“超前式”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在人才的培养对象上,必然按照建设“五支队伍”的总体要求,培养能够驾驭新装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复合型”指挥军官队伍;培养一专多能,能够从不同方面辅助指挥军官实施新装备指挥的智囊型参谋队伍;培养精通新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培养能够熟练实施新装备技术保障、身怀绝技的士官队伍。在人才的培养内容上,应科学合理地构建新的专业框架,将专业训练与学习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对信息处理手段、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信息获取、传输、控制、安全、辅助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专业集训等办法,通过科研单位、生产厂家、院校代培等途径,构建科研单位、生产厂家、院校、部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可依托新装备自训,来一批训一批,熟练一批普及一批,发挥“酵母”作用,多方位培养人才。同时,要针对新装备对人才要求高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成长机制,形成一整套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留用、管理和晋升的制度规定,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构建与新装备相适应的管理保障体系

  管理保障要有新理念。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先期概念、柔性生产、横向一体化和统筹等现代技术,建立新装备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新装备技术保障的有效性、日常管理和装备保障的预见性以及规范性。要有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保障理念,从装备研制生产、使用管理、维修保障等各个环节,建立并实施相应的管理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要有新模式。构建新的保障模式必须创新保障理念,实现四个转变:由传统保障向一体化保障转变,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综合有效资源,合理编组,将相对单一的技术保障、一般的技术维修,由依靠专业技术人员保障,转变为综合保障、远程高效的一体化网络维修和人工智能检测维修、使用维护和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保障模式;由立足自我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变,拓宽技术保障渠道,主动与新装备生产厂家、科研单位以及院校联系,探索社会化保障路子;由机械化、粗放型保障向信息化、精确化保障转变,积极改进新装备技术保障手段,研制具有自动化检测、故障智能诊断等功能的保障装备,提高装备保障精确化程度;由按级保障向集约保障转变,组织实施集约化保障,集中力量建立保障中心,采取集中保障、分片巡回保障等新的方式,解决新装备保障难的问题。

  配套设施要有新内容。网络既是一体化训练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础,也是一体化装备保障的基础,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构建新装备保障网络。坚持作战装备与保障装备同步,研制和改造信息化保障装备。建立装备保障信息系统、战场抢修支援系统、战场损伤支援系统、远程支援保障系统等维修自动化系统工程。同时,抓好训练器材、维修器材、资料教材、库房工间、维修设备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整体推进,达到新装备储备保管有场所、维修保养有设备、训练有场地等基本配套条件,确保新装备供得上、保管好、维修好,为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奠定良好的物质保障基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