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史回眸:我的抗大附中生活(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05:52 解放军报
军史回眸:我的抗大附中生活(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人物小传:冀先民,1925年生于河北省内邱,1938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离休前任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副政委。

  1941年11月,为了大量培养敌后抗战军政人才,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开办陆军中学。1942年初,抗日军政大学总校附属太行陆军中学,在隆隆炮声中诞生了。

  7月中旬,我们走进八路军老战士冀先民家中,听他讲述在太行陆军中学那段难忘的求学经历。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13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到杨秀峰司令领导的冀西抗日游击队。1942年春,太行陆军中学在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浆水镇筹备成立,我被组织选派上学。当了5年“小八路”,第一次有幸系统学习文化知识,我特别高兴。1942年5月1日,陆军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抗大总校副校长兼太行陆军中学校长滕代远给我们作了热情洋溢的开学动员。

  陆军中学下设6个学员队,约800人,年龄大多在18岁左右,最小的才十二三岁,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强烈心愿:学好本领打鬼子。

  我们的学习课程非常丰富,除了军事课、政治课,还开设了普通中学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于是我们自立更生,自己创造学习条件。没有教室,夏天我们在树阴下或打谷场上听讲,冬天破庙、祠堂或老百姓的羊圈就成了我们的课堂;没有黑板,就借老乡的门板;没有粉笔,就挖白土搓成细条晒干代替;没有桌椅,就用背包当凳子,膝盖做桌子;没有笔墨,就用子弹壳自制蘸水笔,刮锅底灰、用煤灰调成墨水。那时,最感到缺乏的是学习用纸,很多时候连土造的粗纸都没有,只能用桦树皮代替,因此我们每次进山砍柴时,都用心寻找桦树,剥下树皮晒干备用。为了节约纸笔墨水,每班还自制沙盘,学员们用树枝在沙盘上做练习。

  抗战相持阶段,也是根据地生活极端困难时期。我们的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有时每天只发几两黑豆面。就这样,我们每人每天还必须节约2两粮食救济灾民。为了填饱肚子,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出去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成稀粥充饥。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里,我们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以后参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面对冲上来的敌人,我们纵身跳下300多米高的悬崖

  在太行陆军中学上学的日子里,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一边战斗。1942年到1943年,日寇调集重兵,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了6次大“扫荡”。每次“扫荡”,太行陆军中学都处于敌人的大合围圈内。

  每次反“扫荡”,为了缩小目标,学校都让各队分散转移,分成排、班、小组,与敌人兜圈子。各队挑选有战斗经验的同志成立战斗排,把仅有的枪支交给他们保管,其他同志每人发几颗手榴弹。两年中,我们经历了许多危险,其中让我最难忘的有两次。

  1942年5月下旬的一天,敌人来“扫荡”。我和另外两名同志组成的小组冲出敌人包围圈后,隐蔽在一个山洞里。过了大半天时间,我发现山下没有敌人,决定下山去找水喝。走到山下,我突然发现前面过来20来个日本鬼子。怎么办?我没有枪,随身带的手榴弹又留在山洞里。我急中生智,用全身力气把水壶向敌人投去。鬼子看到一个像手雷一样的东西飞过来,吓得齐刷刷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趁着这个机会,我转身拼命向山上跑去。敌人虚惊一场,恼怒地在山上搜了一阵,见找不到我,只好放了几枪悻悻地走了。

  另一次发生在1943年5月。当时,我们班被敌人围困在一座山上。班长陈旭东带着七八个同志冲出了包围圈,我和邵英、高双来3个全队年龄最小的学员被敌人堵了回来。敌人追得很紧,一个鬼子兵伸手抓住了我背后的背包,我一边跑一边拉开胸前固定背包的绳子,鬼子由于用力太猛,抓着背包摔了个“狗啃泥”。我们跑到山顶没路了,前面出现了一个300多米高的悬崖。几个鬼子慢慢地围上来,想活捉我们。我们一起高喊着:“誓死不当俘虏!”纵身跳下悬崖。庆幸的是,我们由于被半山腰伸出来的树枝挂住了,才得以死里逃生。

  朱德总司令指示我们:到前线要不怕苦,不怕死

  到1943年下半年,敌人对我根据地的“扫荡”更加频繁,留在敌后继续办学困难重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决定,太行陆军中学从邢台浆水迁往陕甘宁边区。1943年10月下旬,我们全校师生分两个梯队开赴陕甘宁边区。在通过敌人重兵把守的晋中平原封锁区时,我所在的梯队被敌人发现,只好转入太岳根据地。

  1944年春节后的一天,我们趁敌人放松警惕,一夜之间,强行军90公里,闯过同蒲铁路、汾河、太(原)军(渡)公路三道封锁线,冲破晋中平原封锁区。1944年4月,我们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在宝塔山下,延水河边,刘伯承、陈赓、薄一波和抗大总校代理校长徐向前等首长亲切接见我们,号召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甘肃陇东建立新的学校。几天后,我们由延安出发,行进到陇东上坪川。在这里,我们与太岳陆军中学、冀南陆军中学的学员,合编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第三大队,下属9个队,1100多人。

  在陇东的1年多时间里,我们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安宁时光,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党中央命令我们重返晋冀鲁豫根据地。9月10日,我们途经延安,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朱总司令对我们说:你们到前线后,要不怕苦,不怕死。听了总司令的话,我们备受鼓舞。

  从延安出发后,我们渡黄河、过汾河,历时2个月,到达晋冀鲁豫军区所在的邯郸地区,三大队也改名为“晋冀鲁豫军区陆军中学”。11月21日,我们在新庆村举行了毕业典礼,随后同学们被分配到各个部队工作。(题图为本报记者夏洪平摄)(来源:解放军报第3版)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