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军营采风:新兵连里的新话题(组图)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23:23 中国国防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魏 建 刘代荣 侯昌贵 本报特约记者 程道君 新战士刚刚步入军营,工作和生活处于“断奶期”,有许多方面不太适应。记者从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在新兵中搞的一次调查中了解到,有81%的新兵希望每天给家里打一次电话;52%的人希望每天上一次网;还有60%的“烟民”一时无法适应“无烟生活”……而对新兵们的这些要求和愿望,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融入带兵实践中,本着“新兵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思想和态度,正确对待,慎重处理,力求早日消除新兵的“恋家”情绪,让他们真正融入部队大家庭。 新兵连里建起了吸烟室 “新兵连居然建起了吸烟室!” 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区、建立吸烟室,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在新兵连建立专门的吸烟室,先不说是不是新闻,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去年12月中旬,记者来到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新兵连,探了个究竟,方知小小吸烟室,分明就是一个课堂。 禁烟令,难禁众烟民 不准新兵吸烟是部队多年来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重庆警备区新兵连也不例外。新兵一到,连队按照多年来的惯例,点验了新兵的包裹,把新兵带来的香烟统一收管起来,同时宣布了禁烟令。 效果怎样呢?“执行起来很困难。”新兵连连长蒋龙兵说起这个事,脸上一副无奈的表情。 蒋连长告诉记者,禁烟令颁布的第二天,问题就来了:有的新兵把烟零散地藏起来,利用休息间隙,趁班长不注意时吸上一两口;有的借口解手,躲在厕所里偷吸;连队晚上查铺时,常常发现有人捂在被子里抽烟,一次一个新兵还差点把被子点燃了;在组织学习训练时,总有一些新兵无精打采,哈欠打个不停……更有吃了豹子胆的,直接举手对班长说:“班长,实在憋不住了,让我抽一口嘛,就一口!” 一天晚上,指导员唐锋上厕所,一次就逮住了五个烟民在哪里偷偷“过烟瘾”。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吸烟对训练有影响,吸烟还污染环境……不准吸烟的道理给新兵们讲了不少,可他们为何还要想出各种花样与班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连队的一份调查报告让人吃惊:在总数为100名男兵中,有抽烟习惯的有81人,其中烟量每天一包以上的,就有33人!一位从兰州入伍的新兵,已有7年的烟龄。几个“老烟枪”明确表示,深知吸烟的危害,但是由于长期吸烟,对烟已经有了很强依赖性,突然不让吸了,真的做不到。因此,宁愿挨批评,也要偷着“过把瘾”。 禁烟难,成为连队一件颇为头疼的问题。 一封信,激起千层浪 去年12月14日,连队收到一封特殊的建议书。那是一个署名“烟名”的新兵写给连队的:“我有五六年的烟龄了。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我是懂的,连队禁烟也是为我们着想,为部队战斗力着想,这一点我们也理解。我们也想把烟戒掉,但有个过程呀。说句心里话,连队强行规定不准抽烟,我们真的有些受不了,身体也不适应,训练时间一长就没精神,老想睡觉,有时烟瘾犯了,心情特别烦燥,根本没心思训练。为什么不可以设立一个吸烟室呢,规定大家的吸烟场所和时间,逐渐减少吸烟的数量,让我们慢慢把烟戒掉……”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禁烟令难禁众烟民的事实,到底该怎么办?为此,连队专门召开了会议。会上,干部和班长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吸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身体健康、养成勤俭节约习惯、提高部队战斗力都有危害,应当坚决禁止。”女兵班长张琳说起吸烟来就“深恶痛绝”! “吸烟纯属于个人生活习惯,部队条例条令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连队也不应该管得太死。况且,干部中也有吸烟的嘛。”一排长陈浩一边说一边拿支烟抽了起来。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吸烟在部队是个普遍现象,今年新兵中大多数男兵吸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强行禁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弄不好还会引发逃兵事件,不如顺其自然,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四班长陈俊永说。 “不能放任自流!现在的新兵,要求多得很,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不能纵容他们养成这些不良习惯和嗜好。”三排长王波说到新兵的生活习惯,有着深刻的体会。 既不能坚决禁止,又不能放任自流。如何是好?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那份很有创意的建议书。但是,在新兵连建立吸烟室,可是部队重来没有过的事呀! “我认为新兵的建议可以采纳。”有着多年带兵经验的蒋连长说到。“今年新兵烟民多是一个新情况,用老办法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建立吸烟室虽然以前没有先例,但这并不违反条令条例的规定。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和教育,引导新兵循序渐进地戒烟,吸烟室完全可以变成戒烟室嘛,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 “我赞成蒋连长的意见。”指导员唐锋说,“在新兵训练中贯彻人性化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站在新兵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既要按照条令条例要求,严格执行部队的规章制度,又要充分尊重战士的权利和意愿,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问题不说不明,道理不辩不清。最后,大家形成了一致意见:在新兵连建立吸烟室,加强管理,科学引导。 吸烟室,一个特殊的课堂 很快,一个充分体现对新兵人文关怀的吸烟室建了起来。连队不仅在吸烟室摆放了桌椅和烟灰缸,为新兵准备了开水和茶杯,还张贴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画册和如何戒烟的方法。为防止新兵因吸烟过量损害身体,连队向所有烟民发了“安民告示”,要求每个新兵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吸烟室吸烟。针对不同新兵的烟量大小,各班还为每位吸烟的新兵建立了“烟民档案”。新兵到吸烟室吸烟时,须向班长请示报告。连队干部还坚持不定期到吸烟室进行检查和监督。 对于连队设立吸烟室的做法,大多数新兵烟民感到意外。一些新兵激动地说:“没想到部队领导这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连队借此机会在带兵骨干中开展了“以兵为本,科学带兵”专项教育,引导大家转变传统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新兵的想法和创造精神,大胆探索带兵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连队还以此为突破口,破除在新兵管理上不合情理的土政策、土规定,先后修改了上厕所统一规定时间、男女兵不准对话等十多项不合情理的规定,得到了新兵的一致欢迎。 接着,连队又以“连队为什么要建立吸烟室”为话题,对新兵进行“我用实际行动回报连队”的教育,引导他们尊重连队干部和班长,热爱军营,珍惜机会,练好过硬本领,争当一名合格新兵。 小小吸烟室让带兵人和新兵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建起吸烟室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排排长黄刚感受最深:卫生好了,撒谎的少了,对班长、干部更加尊重了,训练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连队干部告诉记者:“吸烟室建起后,新兵吸烟的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渐减少,一些新兵由于吸烟得到控制,加之对吸烟危害性的理性认识,已经主动把烟戒掉了。通过连队的思想教育和科学疏导,绝大多数新兵表示,在新兵训练结束时,会丢掉手中的香烟。” 以人为本,科学带兵。吸烟室的建立也给记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只为守住“底线”是不够的 打骂、体罚新兵是个敏感的老话题,可为何总是有人去碰这个“高压线”?为了摸到实情,我们采访小组特地申请了回避制度,不让带兵的干部陪同和参与座谈,着实让新兵班长们过了一回“牢骚”瘾,让新战士们痛快地“发泄”了一回。 班长咋成了受气筒? “现在的新兵骂不得、碰不得,训练哪能搞上去嘛,叫人发急呀!”一班长陈俊永不是第一次带新兵,可就在我们与其座谈之前10多分钟,他班的一名新战士因被褥下面存放零食袋挨了他的一句批评,便趁扔拉圾的空子跑出了营区,准备私自回家,幸亏陈俊永及时发现,才将其从营区外“逮”了回来。 这事顿时惊动了大队的领导,陈俊永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这样的兵,稍微严格一点就受不了,还没骂他、打他,就想当逃兵,我真是没想到。” “既要把新兵训练好,又不能对他们太严厉,我们的确有些放不开手脚。”二班长姚林芳对此也有同感。 “班长就是个受气筒嘛。”十二班是个女兵班,班长张琳带新兵也有她的委屈:“我们对新兵真的很好,可有时干部不理解我们,只要对新兵稍微严厉一点,动辄就给我们上纲上线,弄得我们经常是两头受气。” 其他的班长也有同感。咋就成了受气筒呢?带着班长们的困惑,记者替新兵班长向大队领导诉了苦。 “现在确实有一部分新兵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吃苦精神较差。可不管怎么说,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打骂、体罚新兵,这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大队长蒋启智说,“我们理解新兵班长,他们是最直接的带兵人,但‘紧箍咒’也必须常念。” 记者突然想起自己当班长时一名带兵人说过的话:能当好一名班长就当得好一名连长。是啊,兵头将尾的班长们,既不能越过“底线”,又要带出好兵,谈何容易呢。 难道打骂也要立具体标准? “挨过训斥的请举手。”全部。“要严格,不训怎么有威严。”“挨过骂的请举手。”半数。 “那要看怎么算骂。说‘你真笨’算不算骂?”有班长提出。 “挨过打的请举手。” “怎么才算打?拍拍胸之类的算不算打?”没有人举手,几乎所有班长都提出了问题。 “严师出高徒嘛,不凶一点就出不了成绩。”记者对12名班长当新兵时的情况调查表明,打骂与严格是新兵班长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有带兵人碰着“高压线”的主要原因在于错误或者片面地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爱不成才”。 打骂与严格真的难以区分?难道打骂也要立个具体标准吗?我们抽来16个新战士,他们说:拍拍胸,拉拉袖子不能算打,那是纠正动作。那什么算打兵?“把我们单独叫到一个地方揍一顿就是打。” “罚站军姿、罚跑操场算不算体罚?”记者问新兵。 “做错了惩罚是应当的,但是不能太过分,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就是体罚了。” 怎么算打,怎么算骂,怎么算体罚,条令没有具体规定,也没有哪个单位出台了这样的规定,那么,带兵人怎样才能把好这个度,做到既不超越“底线”,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带出好兵呢? “按条令带兵,既是严,也是爱,就是科学带兵。”大多数带兵骨干都这么认为。 不妨多点人性化 “操场上要有长官的威严,生活中不要那么凶。”“既要严格,又要人性化。”“训练场上是教官,下来后希望能和我们成为朋友……” 这就是新兵心目中的带兵人。 我们对100名新兵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93%的新战士希望军营多一点人性化,36%的新兵直接提出新兵训练要体现以人为本。 再看另一项调查——“你对服从的理解”。大多数新兵表示,无理也服,但口服心不服。所有新兵都希望严之有理,有理则口服心也服。 无记名问卷反映了新兵真实想法,情况明了,问题也明摆着:是新兵的要求过高,还是带兵人的素质不高? 大队党委组织新兵班长和干部座谈讨论,先让班长诉苦,既讲当初他们当新兵时受过的苦,又讲如今上面对他们的不理解。随后,大家分析了今年新兵的情况感到,目前,物质生活条件不错,大家都很满意,然而,新战士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精神权利的关注,胜过了对物质利益的重视。这是新战士追求全面发展和人文观念不断强化的一种可喜苗头,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大趋势。 如此说来,新兵没有错。那就是带兵人不对?大家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带兵人,如果忽视了社会进步这一趋势,就会在带兵实践中落伍。怎么办?政委李文连对大家说,带兵人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以兵为本,不断增加人文观念,创新带兵方法。 于是,“以人为本、士兵至上”、“科学文明的带兵新模式”一时间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多一点尊重,少一些训斥;多一点交流,少一些说教;多一点关爱,少一些冷漠,成为大家带好新兵的共识。 去年12月17日晚,六班长赵清霜自己看错了哨表,误以为新战士丁晓冬叫错了哨,批了他一顿。第二天,赵班长知道原委后当着全班战士的面给小丁道了歉。小丁对记者说,他从内心感到,自己得到了班长的尊重,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关爱要从心开始 人文观念是什么?班长们说,就是要对新战士们多一点关爱。爱是什么?十班班长杨鹏理解为:对新兵的爱,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家一样的温暖。 是啊,新战士刚刚离家,许多思想问题都因想家、恋家而生。所以,今年第三次带新兵的班长赵清霜说,现在首要的是学会用真心与新兵沟通,让他信任你,心中有事能向你述说,请你为他出主意、想办法。 “如果达到了这种关系,还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赵班长深有感触地说。 如何才能建立这起这种和谐的关系?大家分析认为,士兵至上,核心是对兵要有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必须以尊重的心态接纳新兵,以平等的意识对待新兵,以情感人,以心换心。深怀爱兵之心可以聚兵心、励兵志、催兵进,兵也会爱集体、爱军营、爱战友。 博采众长,他们归纳了人性化带兵“五个要像”:要像慈母,对新兵充满浓厚的感情;要像严父,用爱心纠正新兵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要像老师,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要像兄长,真诚地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要像挚友,与新兵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紧接着,“从心开始多关爱,争做五像带好兵”的活动在全体带兵骨干中开展起来,爱兵的故事也一个接一个发生了: 十一班班长郑亚琴把闹钟藏在被窝里,每天晚上定时起来察看新战士睡得好不好; 五班一名新兵生病住院,班长杨肆堂坐在其病床边守了两天两夜; …… 到军营快半月,新兵们满意率达98%,带兵人真正理解了上级文明带兵、科学带兵的规定;新兵的要求大都也是合理的,只是时代发展了,对带兵的要求更高了。 男女兵之间怎样才能轻松对话? 让女兵班长张琳最气愤的是,她分明看到了一名女兵在洗碗时和一名男兵说话,可她死活不承认。 为何不承认?因为不敢承认。为何不敢承认?因为承认了就要挨批受罚。原来,女兵不准和男兵说话是新兵训练多年来的“老规矩”。 其实,班长张琳本身就是“过来人”。 入伍接受特殊教育 张琳是从贵州安顺市入伍的,踏上征程,她心里藏不住参军入伍的喜悦,在来队的火车上与一起参军入伍的同班同学男兵小王有说有笑,接兵干部看她俩谈得无拘无束,半开玩笑地说:“有什么话在火车上讲完,下车后不允许再说了。”小张、小王很是纳闷,也没敢多问。 一路上埋在小张大脑中的问号一到新兵班就被拉直了。班长给全班10名女兵讲的第一条纪律就是:我们连队是男女混和连,新兵训练期间,女兵不准与男兵说话,请大家自重。 过了两三天,女兵才得知原委,这样要求主要是便于管理,同时也是对女兵的爱护。尽管女兵们不完全理解,但军令如山,一个个只得按令行事,不得越“雷池”半步。 如今,张琳也按照新兵连传下来的“老规矩”,让“禁令”在女兵们心中扎根。她还列举一件件男兵、女兵谈情说爱受到部队处理的事例对女兵进行警示教育。 在大多数班长眼里,这条不成文的规定,的确是对女兵的“特别保护”。他们认为,宁愿管得过一点,也不能发生“意外”。 新兵连处处有尴尬 十一班女兵罗茜,在家有文艺特长,她自告奋勇到大队开办的"军营之声"当节目主持人。当来到播音室看到与自己一同组织节目的还有一名男兵时,不知所措,飞也似地跑回班里请示班长:我能不能和一同组织节目的男兵对话?弄得班长哭笑不得。 小罗遇到的只是特殊情况,日常工作中的尴尬却不只出现在她身上。 女兵们把与男兵单独相遇的地方称为“危险区域”,遇到“险情”的处置办法和动作也作了统一规定:扭头(不看),捂嘴(不说),撒腿(就跑)。 女兵胡锒,下楼梯时与一个男兵相遇,面对男兵热情而有礼貌的招呼,她却不敢以礼相待,将头扭向一边,快速通过了“危险区域”。面对她们的无礼举措,男兵们更觉得没有面子,十分的尴尬,对此“怨恨”在心。 “完全没有人情味。”“见面问个好是基本的礼节呀。”“最起码打个招呼还是可以的嘛。”…… 男兵们说的不无道理,“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封闭”。 然而,禁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们分别找来男兵女兵,来个实话实说。 “男女之间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相互往来交往在所难免,属正常的工作关系,‘禁令’无形中设立了一道鸿沟,应当清除。”遭遇女兵冷遇的男兵陶小兵迫不及待。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记者了解到,女兵是男兵训练之余议论最多的话题。连队越是禁,他们越感神秘,议论就越多。女兵怎么看呢?八班女战士秦曼感触最深:“我性格外向,从小的朋友里都是男生较多,我有什么问题也喜欢和男生交流,老师、父母并不认为我是个坏女孩,我也并没出什么问题。现在禁止和男兵说话,好不习惯。”秦曼认为,当兵的也是人,为什么男兵和女兵不可以对话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女兵表示理解和赞同。其实,女兵们私下里照样也有议论男兵的时候。 看来,这种女兵不准和男兵说话的禁令,成了新兵训练中的尴尬现象,与构建和谐军营以及官兵之间、兵兵之间要有良好内部关系的要求不太和谐。 解禁不是轻松的话题 这种尴尬现象带兵人自然是心知肚明,可为何仍然要在男兵、女兵之间画一道“三八线”呢?带兵人自有苦衷。 女兵班长:女兵不准和男兵讲话,条令上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一茬一茬带兵人留下来的带兵经验,这有助于对女兵的管理和爱护,也是迫不得已的招数。 男兵班长:是太严了一点,但有好处,主要是保护女兵,因为有个别男兵不自觉,有骚扰女兵的现象。 排长:带新兵任务重,责任大,带女兵责任更大,要求严一点好。万一出了事,排长、班长可是第一责任人。 连长、指导员:放开吧,怕出问题;太严了又不尽人情,真有些左右为难。 大队领导:要求不应当太过分,但也不能说讲人性化就放任自流,要在不违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条件下倡导用人文理念带兵,关键是要把握好紧与松的度。 可怎么才能把好这个度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的做法是:在双休日、训练间隙有意识的组织男女兵进行拉歌、对歌比赛,开展周末晚会, 乒乓球男女单双在对抗赛等文艺活动;倡导男女兵在公开场合交流学习、训练体会。同时,严禁男女兵私下单独接触。看来,解除男兵女兵不准说话的禁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男女兵交往如何才能把握好度?需要带兵人特别是班、排长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探索,创新带兵方法。值得庆幸的是,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编后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对部队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部队建设中,就是要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官兵权利,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军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时代性课题,对各级领导和带兵骨干正确处理官兵关系、科学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庆警备区教导大队在组织实施新兵训练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士兵至上,尊重新兵的意愿,大胆转变带兵观念,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大胆探索科学指导新兵训练的做法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