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我军新型伞兵空降战车装甲防御性能(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7:48 军事文摘
我军新型伞兵空降战车装甲防御性能(附图)

中国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防护装甲

  为适应空降作战需要, “伞战”在防御方面必然要作出牺牲,“伞战”的车体由铝合金装甲组成,车重9吨左右。笔者并不认为新“伞战”会采用如德军鼬鼠式一样薄如蝉翼的钢装甲车体,把武器设计得像艺术品一样精细,因为这显然不是中国的风格。

  除了车体采用铝质装甲作基本防御以外,新“伞战”车身两侧似乎还加装了一层附加装甲,按其厚度推测,塑料、陶瓷装甲或反应装甲的可能性都很低,笔者认为是一层钢质附加装甲,与铝质车身形成双硬度复合装甲,增加对抗动能弹丸打击的能力。就“伞战”整体的装甲性能而言,笔者认为车首能抵御12.7毫米机枪弹、两侧可防御7.62毫米钢弹应是一个合理的水平,炮塔的防御能力可能会比车体更好一些。

  “伞战”的炮塔两侧还有两组共6门八四式76毫米电动弹药发射器,一般用作施放烟幕弹,也可以发射榴霰弹,类似

二战时“虎”式坦克上的“s雷”,这套电动烟幕装置主要是用于干扰反坦克导弹,一般还会搭配一套红外警报装置。

  暂时还没有新“伞战”动力装置的数据资料,不过一般估计,新“伞战”的战术机动能力与BMD一3理应相差不远,新“伞战”的发动机功率大约是350匹马力左右,最高时速70sA里以上,若以其车重9吨计算,则单位功率是39马力,吨,履带接地长约3公尺,单位压力约50千帕,机动性可说是非常优异,发动机应是气冷式,中国近年自行设计的装甲车,不论是轮式或是履带式,多采用德系的气冷式发动机。

  两栖能力方面,新“伞战”可以以浮渡方式横越河流,笔者相信它是采用履带划水,而不是BMD系的喷水装置,采用前置发动机布局的新“伞战”,如要装置喷水发动机,则必须加装一套传动系统连接尾部的喷水装置,为了两栖能力的加强而牺牲宝贵的重量与空间,显然是得不偿失。

  笔者推测,悬挂系统采用液压悬挂,可以随时将车身高度降低400毫米左右,故此负重轮间距较大,在空投作业时可以把负重轮收起。就照片上可知,新“伞战”有负重轮5对、托带轮3对,整个行走装置都是全新设计的,这方面没有太多同代车的痕迹。

  另外履带的材料也是各国空降战车的研究课题,战斗车辆履带可以重达数吨,故“伞战”的履带必定使用了一些减重技术,二十多年前WZ一141的研发方案中即有塑料履带的计划,但当时还没有到达实用阶段,原型车还是用金属履带,新“伞战”似乎也同样没有使用全塑料履带。

  着陆系统

  中国空军最近因增购伊尔-76型重运输机而广受外界关注,伊尔一76能够一次空降一营伞兵或三辆BMD的优异性能,无疑是“伞战”的最佳载台,不过中国空军所拥有的伊尔一76并不多,它们还要担负空军航空兵地勤装置的空运任务,加上其巨大的躯体,并不适合高危的第一波战斗,空降战役的主力,显然还是运八、运七甚至运五,为了保持战术弹性,新“伞战”应是以运八实施空投为设计标准。

  在空投伞兵战车方面,俄国人累积了大量经验,并研制了好几种空投装置,常用的有PRSM和BPS两种,两者最大差别在于其缓冲装置。PRSM系统是在车辆即将着陆时利用触发杆起动火箭制动装置,形成反推力,减低着陆速度,保障车辆及随车空降乘员的安全。BPs则是在战车着陆前,在车底部打开一个气囊,在气囊触地、排气的过程中,抵消着陆的冲击力。

  解放军有操作BMD一3的经验后,开始了研发国产重装空投系统的工作,并于2003年由宏光公司研发成功,其工作原理与俄式BPS气囊系统类似,使“伞战”具有全员空投能力,此系统由多个降伞组成,与PRSM火箭系统的单主伞方式有明显差异,虽然如此,但细看新“伞战”车上的各种接口,不难发现车首尾有为装置触发杆而预留的圆形接口,触发杆是使用火箭缓冲所必要的,故新“伞战”似乎并未排除使用火箭系统的可能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