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 正文

车族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广泛应用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8:10 国外坦克
车族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广泛应用

奥地利“劫掠者”坦克歼击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车族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广泛应用

瑞士锯脂鲤坦克歼击车


南非“大山猫”76装甲侦察车


南非G6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为实现装备配套和协调发展,各国轮式装甲车辆研制伊始就考虑到车族化和系列化的问题。基型底盘一般采用系列化的总成部件和组件式结构,各系列间又采用相互通用的模块(枪塔、炮塔、通信设备、抢修工具、车载导弹等)。这样既节约了费用,又增强了通用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美国发展的多种轮式弹炮合一系统所采用的底盘只有两种——“锯脂鲤”(8×8)轮式车和“悍马”高机动车。德国、荷兰两国在研的GTK/PWV轮式装甲车就准备在通用底盘上再发展出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指挥通信车、自行火炮等10余种车型,实现轮式装甲车辆的车族化和系列化。“斯特赖克”也是以一个较大的任务功能各异的装甲车车族装备过渡旅战斗队的,包括装甲输送车、机动火炮系统及装甲输送车等8种变型车辆。美国陆军称,采用“车族”概念发展未来一代装甲战车,可以比其它方法少支出90亿美元研制与采购费。

  组合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将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德国和荷兰研制的“

拳击手”装甲车包括驾驶和任务两个大模块。而美国“未来战斗系统”的平台,将能够利用“即插即用”的可替换部件排除大部分故障隐患。

  8×8轮式装甲车具有中、重型两类车辆的特征,可以满足大空间、高载荷、有较强防护等军事需求,其发展和运用因而更受青睐。俄罗斯BTR系列装甲输送车、意大利的“半人马座”装甲车、南非的“大山猫”装甲侦察车、日本的96式装甲输送车等都采用这种驱动型式,美国的“未来战斗系统”概念车也包括一种8×8的轮式车。美陆军大量装备过渡部队的“斯特赖克”车族,堪称8×8驱动型轮式装甲车作用大增的绝对标志。

  防护能力增强

  对于轮式装甲战车来说,重量较轻的优势与装甲防护力相对较弱的劣势并存,因此,提高防护能力是发展轮式装甲战车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一“生死存亡”的问题,除了采用如加大武器射程,提高机动速度,安装“三防”装置、抛射式烟幕施放装置、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光电对抗装置等综合防护措施外,还特别通过改进装甲性能、安装主动防护系统、提高隐身能力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改进装甲性能

  未来战争对轻型装甲车辆的装甲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装甲防护能力,多数国家的典型做法是:运用薄甲板技术,车体采用高强度防弹装甲板或复合装甲板的焊接结构,在车体主装甲外挂装轻型反应装甲模块;车体内敷设防崩落衬层,提高抗御破甲弹的能力;采用“V”型底甲板技术,提高抗地雷毁伤能力。

  法国陆军未来将装备的VBCI 8×8步兵战车,为了提高防护能力,采用铝合金全焊接车体,车体安装钛装甲层,车内装有防碎片衬层,并已制成了反坦克地雷防护系统,其它装甲系统也在考虑中。美国正在研制的通用/后勤机器人车辆(“骡子”)将装备模块式防弹装置,可根据受威胁的严重程度和所选择的特征信号管理技术进行调整。

  安装主动防护系统

  由于轮式装甲战车不可能像坦克那样通过大幅度增加装甲厚度来提高防护能力,安装主动防护系统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预计未来的轮式装甲车辆,特别是重型轮式装甲突击车,将会逐步安装主动防护系统。美陆军即将把由声敏传感器和遥控武器站组成的反狙击手防护系统安装到驻伊部队的“悍马”车上,便是一个好的例证。

  提高隐身能力

  提高隐身能力可以先从结构上着手,如采取减小外形尺寸、合理布局排气口等措施。德国的“小狐”装甲侦察车就采用低矮车姿设计(仅1.9米),降低了车辆的红外、雷达和噪声特征信号。

  使用能够对抗多种仪器探测的多波段兼容隐身材料则是很多国家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美国、德国、瑞典等国正在积极研制这类隐身材料,水平已经达到可见光、红外、雷达、毫米波四段兼容。相信这种隐身材料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装甲战车上。

  电传动技术也可用来提高隐身性能。采用这种技术的轮式装甲车辆不需要传统的机械传动装置,能自由控制车轮行驶。如法国采用燃气轮机驱动一部发电机,发电机直接驱动车轮,同时为车内的电池组充电。当到达作战区域时,改用电池组驱动,这样电动机工作时无声、无排气,大大降低了车辆的红外信号特征,使传统的红外反装甲武器很难探测和识别。张晓玲 赵玉玲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