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现代军事评论:投笔从戎何以拨动时代琴弦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7:49 中国青年报

  投笔从戎何以拨动时代琴弦——写在“地方大学生在基层能不能有所作为”讨论结束之际

  ● 王永清 叶习 刘繁荣

  编者按:9月16日,本报军事周刊以《我在基层这样干》为题,报道了广州军区地方大
学生刘开奉的成长经历。文章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而持久的反响。本报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地方大学生在基层能不能有所作为”的讨论。许多读者在来信、来电和电子邮件中说,这场讨论不仅是对军队中的地方大学生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生存现状的一次扫描,也是对这一特殊群体能否勇立新军事变革潮头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深情展望。

  讨论结束了,但我们关注地方大学生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目光不会收回。根据中央军委人才建设战略工程规划要求,到2010年,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生长干部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地方大学生干部将逐步成为军队干部的主体。这一战略举措的实施,将千千万万涌动着青春报国热血的莘莘学子推到了中国军队实现“双重历史使命”的最前沿。而军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必须从基层开始,从普通一兵干起。因此,对他们生存现状的关注,就是对我军新一轮军事变革的关注;对他们未来的设计,就是对中国能否打赢下一场战争的设计。

  一石激起千重浪。刘开奉的经历见报后,从将军到士兵、从大学教授到中学生、从在校的国防生到两鬓花白的老兵,纷纷各抒己见。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重点高校还邀请刘开奉到学校演讲,与大学生交流扎根基层干事业的体会。

  一个在普通基层岗位上工作的普通地方大学生,用什么拨动了时代的琴弦?

  政委王金红对人才的渴盼,丝毫不亚于自己当年在产房外等妻子生小孩般急切。

  军队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他们

  在中国军队的历史上有三次大学生参军的高潮。第一次是延安时期,那时,许多大学生从全国各地会聚宝塔山下,为中华民族而战;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批大学生走进军营,但数量有限且留下的不多;第三次则是兴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正盛的“大学生参军热”。

  尤其是2000年,中央军委实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战略决策后,涌入军队的地方大学生的数字年年刷新。

  这第三次高潮为何来势汹涌且持续不断,了解军队发展史的观察家说:这是中国军队向现代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平心而论,上世纪80年代初入伍的地方大学生流失率高,并不说明他们的素质就比现在的大学生差。他们离开军队的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还是部队在人才需求上的现实状况:一些地方大学生看到部队装备和训练几十年不变,自己干的活儿士兵提了干也能干,还干得比自己好,觉得实现不了人生价值,“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走人。

  时代发展到今天,情况大不一样了。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是全军首批依托地方高校培养“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他指出,“刘开奉现象”讨论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中国军队在新一轮军事变革中深层次的人才需求。随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于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相应文化层次和科技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说我们这支军队过去能够“从奴隶到将军”,以后将主要是“从博士、硕士和学士到将军”。

  笔者从前不久召开的广州军区人才建设会议上获悉:尽管全区干部的总人数在编制体制调整中要精简,但新装备的技术保障人才却十分紧缺,出现人才缺口的专业达10多个,个别特种专业的人才军队还无法产生,只能到相关的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去特招选聘。下一步,武器装备更新的速度还会加快。可以预见,这种高层次、专家型人才的缺口还会拉大,从地方高校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专业还会增多。某新组建部队政委王金红对人才的渴盼,丝毫不亚于自己当年在产房外等妻子生小孩般急切。部队组建以来,兵种指挥、计算机、自动控制、雷达等多个专业的人才,基本上靠上级干部部门到全军各有关单位选调才“拉开了栓”。本单位也多次派人到全国各地“打着灯笼找”。即使如此,也还避免不了一些新装备来了缺“驭手”的局面。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戟锋教授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军事斗争由古代材料对抗、近代能源对抗发展到现代信息对抗,战争领域也从传统的物理域步入现代信息域,逐步迈向未来认知域,相应的军人要求则由体能较量、技能较量过渡为智能较量,地方大学生作为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承载者,责无旁贷地要成为智能较量中的主角。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审视地方大学生从军,就不难看出:不正视这一群体与部队磨合所遇到的困惑,不认真研究他们给军营带来的冲击并乘势推进军队的变革,军队人才建设的整体质量将大打折扣,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必将受影响。

  刚开始看到地方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办事慢条斯理的,还真有点担心他们带不了兵。

  用行动证明自己

  毋庸置疑,现代军营对地方大学生的这种强烈需求,一定程度上已表示了对他们知识视野、能力素质和从军方式本身的认同。那么,他们的到来,给传统的军营领地又带来了哪些新气息、产生了哪些不可阻挡的冲击呢?

  客观地讲,地方大学生的优势很多,部队各级领导普遍认可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文明带兵。地方大学生干部中的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家庭和校园环境里长大,平等、自主意识强,人际关系单纯,跟战士好交流沟通,体现在带兵上,就是权力之外还多了一分“知识感召力”。

  与刘开奉同在一个团的一营教导员唐涛谈到,刚开始看到地方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办事慢条斯理的,还真有点担心他们带不了兵。没想到时间一长才发现,他们不仅也能带兵,而且带出的兵要斯文得多,吵架、说粗话、随手乱丢杂物等不良习惯明显减少。师里还专门搞过调查,地方大学生任主官的营、连、排分队,没有一个单位有打骂体罚战士、官兵关系紧张的现象。

  其次是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为驾驭新装备提供了驱动力。某技术密集型部队政治部陈玉元主任说,我们单位每年列装的新装备上百套(件),不光要靠身怀各种专业特长的地方大学生才能玩得转,而且还由于他们学习力、接受力强,越有重大活动越喜欢“露脸”,才推动部队形成了一种对新装备人人争着学、个个比着练的良性局面。

  第三是文化素质的优势,也体现在完成正常训练任务上。由于对新生事物触角灵敏,他们与战士之间的“信息差”本身就能产生一种吸引力。“澳门驻军威武文明模范连”连长李翔、指导员陈延发两人都有这种体会。由于驻扎复杂环境,部队对上网、打手机、玩游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连队几名入伍前就迷上了

网络游戏的战士手直发痒。要在别的单位或是换了别人,也许要把这当作问题抓。两位大学生却“另辟蹊径”,让这些战士从最新版的《反恐精英》、《传奇》游戏中研究使命课题训练的战法。战士们高兴得不得了,游戏玩得专注开心,战法研究也有板有眼,还真可谓“眼光独到,点石成金”。

  当代大学生虽然不再拥有“天之骄子”的社会光环,但在各种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胜出,自信心、自尊心都比较强,不会轻易服输,不肯主动翻出人生字典中的“放弃”二字。

  拥有

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国防科大指挥自动化硕士两张“王牌”的宋才胜,刚担任炮兵排长时,不会喊口令,5公里训练跑不完全程,火炮操作忙活半天找不到栓儿,没有什么训练课目能在战士前“露一手”。就在大家都担心他会气馁的时候,小宋以多年的学习考试成绩坚信自己绝对不笨,从未动摇训练赶队的信心。经过两次进集训队强化训练,他很快甩掉训练落后的帽子,在改变自己对部队“不适症状”的同时,也赢来官兵赞许的目光。

  而部队官兵对地方大学生“颇有微词”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过于理想化、简单化产生的浮躁心理,一到部队就急于弄出几件像样的事来证明自己,力求“一鸣惊人”之轰动,一旦出不了成果情绪就一落千丈;二是害怕艰苦而不安心基层,想早点到机关工作或是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岗位,看到部队待遇普遍较低,愿到驻城市部队不愿去偏远地区,愿干技术岗位不愿干指挥岗位;三是自身素质原因打不开工作局面,有的军事素质不过硬不敢应对各种挑战,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得起表扬受不了批评,等等。

  所有这些不适,部队领导最担心的是思想准备不充分,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不想干了。因为只要想干,“怎么干”的问题都好办。因此,很多部队领导郑重提醒:准备选择军人作职业的地方大学生一定要慎重,这是你一生的事业而不是一时的权宜!毕竟,在当今就业渠道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可走的路也有千万条。一旦做出从军选择,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如果只选择军人的荣誉而回避艰苦,那是对军人职业的误读和军人职责的亵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西方国家军队,军官们看重的是在基层、机关、院校和各军兵种部队任职的复合经历。

  不能绕过基层这一关

  从某陆军学院九队结伴走出的30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10年之后“盘点”:3人转业,5人还在基层,22人已发展到军以上机关。这样的成绩,让他们很自豪。高兴之余,也有隐忧:一些早早调进各级机关的同学,职务晋升按部就班,任职经历单一,跟那些在基层翻过几个跟斗、经历丰富又后劲十足的同学比起来,不免有些后悔。

  其中一位最早调入军区机关的同学不无调侃地说,就凭我档案里十几年只装了一个干事命令,而你们排长、连长、营长,一直到处长,什么经历都不缺这一点,我就亏了一大截。

  虽是调侃,却不无道理。对刚入伍到部队的地方大学生来说,更是个忠告。因为地方大学生大都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很容易被各级机关看上。应该说,分到什么岗位上干什么工作都是组织需要,但如果过早到机关工作,就会错过在基层磨炼的最佳时期。中央军委做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的学历、知识和素质结构,从地方大学生中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指挥员。如果地方大学生一入伍就把哪儿好干往哪儿干、军事不行干政工当作“生存规则”,就难免出现“短板”和“瘸腿”现象,于己则影响长远发展后劲,于军队则会制约人才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对此,分别从法国、比利时归来的军事

留学人员张稀霜、李长庚认为,这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的一条通则。在西方国家军队,军官们看重的是在基层、机关、院校和各军兵种部队任职的复合经历,而并非愿意只待在机关或是一个岗位上干到底。一般来说,军官每晋升一级职务前都要进一次院校接受培训或是换一个工作岗位,以积累成为中高级指挥员处理未来复杂战场情况的经验。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岭南军营已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广州军区政治部专门做出规定:原则上地方大学生在基层任职不满两年以上的,不能调入机关;要通过交叉任职、轮流代职、换岗顶职等各种方法,帮助地方大学生丰富基层任职经历。

  个别领导头脑中根深蒂固地把休假等同于“贪图安逸”的观念。

  我们需要相互融合

  客观地讲,像刘开奉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地在基层干,又能得到各级领导悉心呵护的地方大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地方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委屈,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困惑。即使在环境宽松的今天,也还有一些地方大学生因种种原因与曾经向往过的军营挥泪告别。

  为了让地方大学生到部队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少走些弯路,军营是不是也要作些改变?又能做哪些改变呢?在这个话题中,他们想说的似乎太多太多。而最想说的莫过于“观念冲突”。

  这种观念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一些表现与部队现行要求上。比如休假,部队工作忙,重大活动来了一时休不上,大家也都理解,但有的情况就与计划性不强、工作安排不科学有关,最主要的还是个别领导头脑中根深蒂固地把休假等同于“贪图安逸”的观念。

  在带兵观念上的冲突也不小。有的领导考核大学生是不是知兵爱兵有一招:拿着花名册,把你所带战士的姓名、籍贯、父母,一路考下来。有的地方大学生不以为然了:这些东西固然要掌握,但光掌握这些就算“爱兵”了吗?为什么很多战士都喜欢上网、玩游戏,是因为网络中有他们这个年龄离不开的东西。在整个社会都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如果你连这些都不懂,还能跟战士玩到一块吗?

  还有,干部敢于在各种场合叫响“看我的”,强调以身作则、模范带头,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理应坚持。可有的领导方法也过于简单,不喜欢大学生给战士们讲道理,认为这样“婆婆妈妈”的不像个带兵人,这也有失偏颇了。

  某旅排长蔡迪星是武汉体院毕业生,他在训练中就热衷于先卖上一段“嘴皮子”,从人体肌肉构造讲到力量生成原理,从有氧、无氧训练讲到肌肉疲劳恢复,总是要说出点“道道”来。结果,这种看似与“苦练”格格不入的训练,不仅使全排成绩走在了全旅前列,还破天荒地解决了“训练伤”老大难问题。如今,不光是战士喜欢跟他在一起训练,很多领导也乐于向他请教。

  地方大学生们在讨论中,还大胆提出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建议:比如,借鉴地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改革部队人才评价干好干坏凭印象、重定性轻定量的传统模式;按照知识更新和人才成长规律使用大学生,不要错过了知识的“保鲜期”、能力的“有效期”和创造的“黄金期”,等等。

  看来,地方大学生对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已触及到了军营的每一根神经,影响着部队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孕育着军队现代化的美好明天。某重点大学对在校国防生的调查表明,“准军官”们对新世纪军营的期待是:

  ——如果想沉淀,请给我时间;

  ——如果想扎根,请给我沃土;

  ——如果想爆发,请给我火花;

  ——如果想表现,请给我舞台;

  ——如果想飞翔,请给我翅膀。

  这,也许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地方大学生从军的心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