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 正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见闻:雨中雏菊 洁白如素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8:38 人民网-华东新闻

  人民网记者 朱华夏

  今天2005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68周年纪念日。

  今天一大早,南京就电闪雷鸣,整座城市到处雨点纷飞。炎夏季节陡然增添了几分凉意的同时,也苦了上班族———整整10分钟,记者候车地方没有一辆出租车停过。

  8点30分,终于有辆车停下来。

  “快,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上车,记者急急报出目的地。

  司机乐了:“哈,我刚送人去那边回来。”

  8点52分,到达纪念馆。满眼的大巴车和参观者给予了记者最强烈的印象:7月7日,的确是国人难以忘怀的特殊纪念日。在今天的纪念馆,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上午,记者见到的大部分还是本地学生。据纪念馆馆方介绍,根据接待任务安排,下午还有一个海峡两岸师生共同参加的“锦绣江苏夏令营”要来参观,台湾一些学校专程组织了3个团队的学生前来南京凭吊亡魂,缅怀历史。

  虽然不是双休日,记者还是发现不少自发前来的参观者,一些父母甚至带着孩子前来。据江苏同行介绍,其实类似今天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历史教育早已深入南京市民生活;同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又是我国抗战系列第一座纪念馆。每逢一些具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南京各学校总会组织一些参观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而一些南京市民,往往也会自发前来。

  经过纪念馆广场中央的和平大钟时,一位披着蓝色雨披的中学生引起了记者注意。他一直站在那儿,不顾雨水迷眼,坚持抬头仰望3米高的和平大钟。

  记者并不知道大钟对他的吸引力究竟在哪,也不清楚他是否理解大钟象征着和平的深厚寓意。但可以相信,通过一次次参观活动,这名少年总有一天对这里的一切都会永不忘却。

  之所以有此联想,是因为记者今天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是参加史料网站开通仪式的。网站名就定为“永不忘却”,主办方希望通过一个集文字、图片、音像乃至幸存者和国内外媒体评价等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资料的网络平台,向世界打开历史画卷,让更多人永不忘却这段历史,珍惜今天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

  网站特地选择今天开通。特殊的日子里,通过这样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及时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警醒呼声和痛切怀念,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

  选择这样的方式还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我国抗战系列第一座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自1985年8月建立以来,已经接待了1100多万中外参观者,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一直以来,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网络宣传却并不突出。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网站有几十家,其中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自己建立的一家小网站,但无论技术运用、规模实力,还是内容资料的丰富,都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国际影响力相差甚远。

  开通这个“永不忘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网”后,纪念馆有效弥补了这个遗憾,不但建立了一个翔实准确的史实资料库,还搭建了一个以公益手段收集保存历史资料的互动平台。

  如同众多冒雨赶来纪念馆缅怀历史的参观者一样,全国各地更多无法亲身来到南京祭奠亡魂的人们,在网站宣布开通的第一秒,就选择了这种特殊的纪念方式。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1万多名网友登录这个取名为“NEVERFORGET”的网站,通过鼠标参观了纪念馆,同时也通过鼠标,在一支支暗夜红烛幽幽点燃的意蕴里,在一屡屡音乐声中,为死难者上一炷香,献一束花,敬一杯酒。

  临走的时候,已近中午,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停止。广场上从各地赶来的参观者也不断增加。如同众多参观者一样,记者在遇难同胞纪念墙前,也献了一朵花。映衬着松柏青青,雨中的雏菊洁白如素。远处,不知道是哪位参观者,敲响了和平大钟,和网络纪念馆背景音乐一样,悠远而绵长。

  这一刻,也是永不忘却的纪念。

  (人民网南京7月7日电)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08日 第一版)

  相关专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