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欲研不成欲罢不能最后是无果而终(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7:24 坦克装甲车辆
欲研不成欲罢不能最后是无果而终(图)

在南方水网稻田进行试验的WZ132轻型坦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和不断改进,新坦克的大部分战技指标已经达到了设计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对部队负责、为对打赢未来反侵略战争负责,有关部门再次组织对样车进行一系列的大型试验,并根据试验情况对战技指标继续进行调整。如,在1971年12月,有关部门就明确指出取消排气管上准备安装的消音器,暂不装弹道计算机。1972年8月19日,“二四”会战办公室再次发出通知,对新坦克的战技指标和方案又做了部分调整和修改。其中,战技指标的主要变动为:战斗全重为21~22吨;主要弹种为超速穿甲弹、破甲弹、榴弹(比例为3:3:4);仍装12.7毫米高射机枪、双向稳定器、激光测距瞄准镜;车、炮长夜视夜瞄装置仍采用微光式;发动机功率为520~550马力;最大爬坡度不小于35度;潜水深为4~5米,潜渡距不小于800米;通信距离不小于30千米;装“三防”装置等。总体技术方案的主要变动包括:暂不装导弹,暂用原62坦克的A一220型电台,取消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保留热烟幕系统,装老式12.7毫米机枪,装59式7.62毫米并列机枪,沿用原62坦克的老式仪表,改用69式中型坦克的夜视夜瞄系统等。

  根据指标和方案的变动,工厂再次对样车进行调整和改装,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试验。

  如,针对超速穿甲弹的安全性、初速等问题,科技人员于1973年1月中旬至月底,又进行了火力系统摸底试验,试验项目主要有:对立靶射击的精度、炮口冲击波数值、反后坐装置抗力、各部件应力和稳定性,以及行进间射击的可靠性等。试验中共发射炮弹77发,结果表明,新坦克射击稳定性良好,可实施行进间射击,主要问题是带炮口制退器射击时冲击波数值较高,该部件焊接强度不够,个别弹种散布较大。再如,1973年6月,科技人员在黑龙江省滨县大泉子乡,对样车进行了安装弹道计算机后的射击试验,共发射炮弹9发。试验结果显示,弹道计算机的主机性能稳定,但火炮的精度不高。

  为增强轻型坦克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新坦克在研制过程中,先后进行了4次大型浮渡试验。前三次进行的是使用充气式浮囊的浮渡试验。试验时,新坦克的周围加装了充气式浮囊,坦克在河中用履带划水。试验的结果是,采用充气式浮囊的方式进行浮渡,新坦克水上航行速度仅为l~1.5千米/小时。第四次进行的是使用围帐的浮渡试验。这次试验在松花江进行。试验前,科技人员在新坦克的履带上方加装了一个大围账(类似于一把倒扣的雨伞。现在美国的M2步兵战车浮渡时就是采用此种方式)。新坦克采用围账方式浮渡时,水上航速明显提高,试验时坦克快似轻舟,水上航速达到了7.3千米/小时,并顺利横渡了松花江。

  在研制新一代轻型坦克的会战中,一批科研项目如液气悬挂装置、挂胶履带板、平板挂胶负重轮以及弹道计算机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动装弹机也进行了设计,取得了初步成果。1974年以后,鉴于100毫米短管滑膛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又相继装备了更加先进的T一72坦克,面对对手装备的带复合装甲的新一代主战坦克,1 00毫米短管滑膛炮的威力更显不足,已失去了继续研制的意义。同时,由于双向稳定器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因此,WZl32轻型坦克的研制和设计定型问题被逐渐搁置。1975年,62式轻型坦克的改进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新一代轻型坦克由于指标与62坦克改进型相近,故后来有关部门将注意力逐渐转到对62轻的改进上。

  似曾相识的“面容”,却也别样情

  最后版本的WZl 32轻型坦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车不知修改了多少轮),仍保留了原62轻型坦市外形清秀和整车线条流畅的特点,不同的是该车的火炮是1门100毫米短管滑膛炮。该炮是在69式中型坦克(WZl21)100毫米滑膛炮的基础上按照轻型坦克的安装要求进行改进的,反后坐装置下置,三种弹药与69式中型坦克通用。从外观上看,该炮与62轻型坦克的85毫米火炮长短差不多,但炮口处装有制退器,与62轻型坦克光溜溜的炮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与69坦克一样,在火炮的防盾上方装有红外夜视仪的探照灯。

  该车的内部总体结构与62轻型坦克也基本相同,也是前部为驾驶室、中部为战斗室、后为动力传动室的结构;全车乘员也是4人,即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左侧,车长、炮长和装填手(部队习惯称为二炮手)均位于车体中部的战斗室内一一炮长坐在火炮的左侧,装填手坐在火炮的右侧,车长坐在炮长的后上方。

  该车除主炮外,辅助武器也与62轻型坦克相同,即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乘员随身自卫武器为2支冲锋枪(原车只给二炮手配1支冲锋枪),2支手枪(原车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均配手枪)和16~20枚手榴弹。

  该车随车携行炮弹41发,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炮弹安放位置分别是:炮塔内后侧4发,右侧2发,车体内左侧甲板2发,右侧甲板4发,战斗室与发动机之间13发,另外战斗室右前方蜂窝油箱弹药架(也就是以前介绍过的弹架油箱)装弹16发,共计41发(后改为39发)。7.62毫米机枪弹2 400发,12.7毫米高射机枪弹500发。

  该车曾试装了初级的半导体弹道计算机,并采用了与69式中型坦克相同的双向稳定器。

  观瞄装置主要有:炮长三合一激光测距瞄准镜、车长红外夜视装置和驾驶员红外夜视仪等。

  从火控系统和观瞄装置的性能上看,该车要比69坦克先进:首先,69坦克没有弹道计算机,而该车曾试装弹道计算机;其次,69坦克的激光测距仪主机外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测瞄合一,而WZl32坦克的激光测距仪主机与瞄准镜一体化,因此,在炮塔外看不到主机。

  该车动力系统的最大亮点,就是安装了空气压缩机,只要发动机一起动,空气压缩机就可对高压空气瓶自动进行充气,确保了起动气源充足,实现了发动机起动以空气起动为主,电起动为辅。空气起动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高压空气瓶的高压空气经气道进入空气分配器,分配器按各气缸的工作顺序,将高压空气适时送到各气缸,推动气缸活塞运动,起动发动机。空气起动的最大好处是起动迅速、流畅,不会出现起动电机齿轮与发动机齿轮不啮合的问题。笔者在部队时,就经常遇到59坦克起动时电机齿轮与发动机齿轮不啮合的问题(乘员们称为“顶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驾驶员就只好采取反复拉操纵杆和蹬离合器的办法,让发动机齿轮动一下以便“咬合”。如果这些办法还不奏效,就得让1名乘员打开传动装置的百叶窗,用脚踩传动装置后部的冷却风扇,通过风扇传动装置带动发动机齿轮,解决“顶齿”问题。这种办法虽然简单,但是最管用。当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在车内已坐好的乘员谁也不太情愿出去踩风扇。

  新一代轻型坦克的研制虽然历尽艰辛,无果而终,但在多年的研制中所取得的部分部件研制成果,后来分别应用到其他新型坦克装甲车辆上;广大科技人员在研制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相继用到其他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中。回首往事,该车的研制早已成为历史,堆满库房的技术资料也成了尘封的记忆,但是,这个到目前为止我国唯一的一次二代轻型坦克的研发历程,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一是笔者认为,该车在研制过程中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放卫星”、高指标的过热现象,上了大量在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新技术,违背了装备科研规律,使研制工作走了很大一段弯路,无形中延长了研制周期,使原本可以取得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导致最后不得不中止已无技术优势可言的新一代轻型坦克的研制。目前,国内外的新一代装甲装备的研制,基本上立足于主要部件和系统采用成熟技术,或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努力攻克的技术,以节约研制经费、缩短研制周期,确保新研装备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关键技术,一般通过预研予以突破,为下一代新装备进行技术储备。

  二是笔者认为,该车研制伊始的作战需求定位不准,不是着重解决62轻型坦克火力偏弱的先天不足,而是单纯追求整车战技性能上台阶,导致研制工作走偏方向,对“三液”等倾注了过多的热情,对本不该是轻型坦克应当具备的浮渡能力也孜孜以求,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后期的研制工作中又出现了作战需求摇摆不定的问题,指标改来改去,没有定数。

  三是笔者认为,在当时62轻型坦克刚刚装备部队、技术刚刚成熟的情况下,急于上马研制新一代轻型坦克,有点操之过急。首先是新技术储备不足,急于上新一代轻型坦克风险过大。事实上WZl32坦克的研制无果而终,也正是风险所致,原因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后来62轻改进的问题。其次,通常情况下,研制新一代坦克大体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对已有装备进行改进则周期要短得多,因此,为满足军事斗争之急需,当时应当优先考虑对62轻进行改进。事实上,从WZl32坦克开始研制到1975年无果而终,加上同期的WZl31-1轻型坦克的研制也于1969年中止,南方装甲兵部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就没有能够与敌中型坦克相抗衡的装甲装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