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二炮重点国防工程配装首座高原制氧站(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0:03 解放军报
二炮重点国防工程配装首座高原制氧站(组图)

“移动氧吧车”成为战士力量的“倍增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二炮重点国防工程配装首座高原制氧站(组图)

伴着氧气入眠已不是高原神话


高科技制氧机让战士“吃”个饱

  缺氧是高原官兵生活的第一大难题,更是高原工程兵施工中的一只“拦路虎”。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西部高原海拔3000多米的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的施工点,没走几步就觉得心慌气短、脚下像踩着棉花。在这生命的禁区里,不要说进行高强度的国防工程施工,就连人生存都很困难,这支部队是靠什么“法宝”突破禁区屡创国防施工新纪录的?

  ●依靠科技打造高原官兵的“守护神”

  今年初春,第二炮兵某工程团官兵千里挺进西部高原,执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

  这个曾被第二炮兵树为“国防施工标兵团”的英雄团队,作风雷厉风行,啃“硬骨头”已是家常便饭。可不料开工不到一个月,数十名官兵就因高原反应严重纷纷倒下,缺氧这一新的“拦路虎”,无情地摆在了施工一线官兵面前。

  面对缺氧造成的减员,该团党委响亮地提出:要尽快建立一个保障官兵施工生活的制氧站,既要保护好官兵的生命安全,又要保证国防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谁知,要建制氧站的消息一传出,马上在部队引起不同反应:有的说现在的兵越来越娇气了,少吸几口氧气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要建制氧站,这跟“氧气少奉献精神不能少”的高原

火箭兵精神不是相悖吗?也有人认为,部队曾在高原地区施过工,有一定的适应性,没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制氧站。对此,团党委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走访了当地驻军和专门研究高原病防治的专家,了解高原病发生情况。据专家介绍,高原制氧在我国已有成熟的技术,让官兵吸饱氧气睡眠,相当于驻地海拔高度降低1000米,非常有利于恢复官兵施工后的疲劳。得知这一信息,团党委“一班人”豁然开朗: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完全有能力改善恶劣工作环境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让官兵承受缺氧之“痛”呢?

  氧气少人文关怀不能少,海拔高服务标准要更高。团党委统一意见后,迅速派人跑市场、搞调研,邀请专门研究高原制氧技术的北大先锋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在短短两个月就将制氧站建成。

  在该工区营院,记者目睹了这座制氧站:两间战士宿舍大小的房子,推门而入,在轰鸣声中,只见两个用来制氧和储存的4米多高、锅炉模样的大罐。据悉,这座制氧站具有全天候供应能力,制氧、储存、运送实现了一体化,就像暖气一样通过管道输送到每个战士宿舍。

  ●氧气通床头,战士好幸福

  记者推开八连一班的门,眼前的一切让人倍感温馨:下了晚班的战士边吸着氧边安然入眠,脸上写满了“幸福”,不时还鼾声大作,完全没有被突然“造访”者惊醒。

  为了看个究竟,我们选择了一间无人的宿舍,只见房间里除了暖气管道外,在墙壁上方镶着一圈约7厘米的铝合金包边的管道,管道接出8条分支向下直通到每个战士的床头,并配有专用吸管。团卫生队队长刘春雷告诉记者,这是为方便战士们吸氧而专门设计的“壁式氧气治疗带”。在刘队长的指导下,记者拉出可伸缩内嵌式吸管,冒出的氧气发出“嘶……嘶……”的气流声,记者乘机吸了几下,顿感无比惬意,一松手,吸管又自动复位,气流也自行关闭。

  听说七连官兵正在会议室开会,记者便想了解在集体场合的供氧方式。征得七连指导员吴正军的同意,记者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列席会议。一进会议室,就像进了空调房,丝丝气流扑面而来,只见两个喷头不停地向室内喷洒氧气,偌大一个会议室,七八十号人同时吸氧,在里面待了半个小时,丝毫没有缺氧的感觉。

  新战士刘小军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制氧站,官兵们再也不为排队吸氧而犯愁了。制氧站没建成那会儿,吸氧简直是种奢侈,一个吸孔几十号人挤,既不卫生,还浪费时间,好多新同志经常排到最后便草草吸两口完事,很不过瘾,根本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现在,下班回来,洗个热水澡,躺在自己的床上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吸氧了,还可以吸着氧安然入睡。

  ●“单兵供氧器”让官兵轻装上阵

  官兵的生活用氧问题解决了,坑道内施工用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记者来到施工坑道,那里的供氧井然有序:“移动氧吧车”直接开到作业面,车厢内160多个“单兵供氧器”不停地听候战士们差遣;车里还备有五大罐储满氧气的氧气罐,有两名战士及时给从作业面上换下来的“单兵供氧器”充氧。施工中吸到充足氧气的战士们,如沐浴在氧气的“春风”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旺盛的斗志。

  记者早就听说,由于缺氧的原因,在高原站着都相当于内地平原负重20多公斤的物品,如果干力气活,那更是可想而知该有多辛苦。记者爬上被覆段拱顶,只见两名战士在只有30公分厚的被覆层捣固着混凝土,显得轻松自如。原来,他们用了秘密武器———“单兵供氧器”。2公斤重的“单兵供氧器”,可背在背上、挎在腰上,使用起来不但不感到累赘,还像去掉了“负重物”一样,可以“轻装”上阵。三级士官温成斌告诉记者:“以前施工时感觉力不从心,干一会儿就得休息一下,现在有了‘单兵供氧器’,在上面干三四个小时的活不在话下。”

  记者在工区还看到了氧站的最后一项绝活———高压氧舱氧疗,它是带有过渡舱的6人医用氧舱,主要对重症急性高原病的官兵进行急救和保健氧疗。听八连连长王效恒介绍,前不久,坑道里出现了塌方,许多官兵连续作战,几天几夜没下工地,由于疲劳过度,3名战士出现了头痛、胸闷、气短的重症状况。在工地巡诊的军医得知情况后,立即将3名战士送到高压氧舱,进行急救和氧疗,1个小时不到,3名战士又活蹦乱跳地上了作业面。(牛小奇 代长松 本报记者 夏洪青 本文照片由王刚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