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美国舆论战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的特点及策略(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12:16 新闻界
美国舆论战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的特点及策略(图)

美军在舆论战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沈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先后打响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四场现代局部战争。在这四场战争中,舆论战作为信息化战争时期的一种作战模式,与军事战紧密配合舆论战,主要以敌方意识形态为目标,通过各种媒介或渠道,运用意识渗透、政治进攻、舆论诱导等策略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令其发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变化,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它是达成国家战略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战时,信息渠道单一,高度依赖政府和媒体,媒体极易成为意见领袖,左右国内外的舆论。

  归纳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实践,舆论战呈现出以下特点:

  1.战略性。

  舆论战是一种使全局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略性实践活动,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要获得民心,同仇敌忾;对敌国,要弱化其凝聚力,甚至釜底抽薪,使其临阵倒戈;对国际社会和中立国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一位学者认为,今天的受众和国际舆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传媒界联合学术界和政界的舆论制造者们共同策划出来的,并戏称其为“哈佛阴谋”。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袭,各种关于阿族人遭“种族清洗”的数字满天飞,诸如,“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在上百次的科索沃屠杀中有万人被害”,这1万名科索沃人“是被塞族人杀害的”等。但9月23日,赴科索沃实地查证的一个专家小组包括法医发表谈话驳斥了在科索沃种族灭绝的说法,一位医生推论死亡人数最多为2500人。11月中旬,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对科索沃等地进行了实地勘察,找到2108具尸体,完全撤消了那份“关于种族灭绝问题”的报告。12月,欧安组织的报告和美国现场记者的报道证实,在北约空袭南联盟之后,才导致了科索沃暴力冲突升级。虽事后经核实,媒体报道与事实差距很大,但先入为主的多渠道舆论宣传,已起到煽动不明真相的人起来反对南联盟、使米政权陷入政治孤立的目的。4月7日,欧盟前南事务高级官员欧文在接受BBC采访时认为:米洛舍维奇低估了公众舆论的力量,难民形象使西方民众从反对北约进攻南联盟转向支持派遣地面部队。媒介报道改变了西方公众对北约侵略南联盟的舆论倾向,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民意调查为例,赞成北约动武的美国人每周增加3-4个百分点,3月25日为50%,4月18日上升到61%。

  奥地利记者克劳斯认为:“欧洲的各次战争都是由一些外交官引起的,他们先是对记者们撒谎,然后他们又相信了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切。“出于战略考虑,涉及到西方国家的特殊利益,舆论战成为“使公众无保留地赞成他们作出的决定”的一种策略。

  2.保密性。

  舆论战的出现,使军事机密的保密工作面临重大挑战。2003年伊拉克战争,人们第一次可以收看战争的电视直播。交战双方也越来越注重发挥媒体的作用,战争越来越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但如果对军事机密管理不到位,很可能会因新闻发言、战地记者、新闻稿件有意无意刺探走军机。因此,舆论战制定严密的战时新闻管制措施,筛选训练有素的新闻发言人等有效措施。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防部成立专门机构对战场发出的新闻稿、电视图像和新闻照片进行严格检查,并对记者采访制定了所谓“战时采访禁令”,规定:报道中不能说出己方士气情况、作战及后援弱点;照片及电视画面中得出现伤患者痛苦的镜头;特定的军事行动和军事地区不接受采访;军方对记者实行“共乘制度”记者到每个军事区采访必须由军方派专车、专人跟随,记者可能随时被带离不适合采访的地方;记者采访形成的照片、录像带和稿件必须经过军方的审查才能发表;不允许出现美士兵血淋淋的镜头和画面;阵亡美军尸体被运返回国时,不得拍照等。阿富汗战争中,拉姆斯菲尔德发布了一条简令,告诉每一个国防部官员不许谈论关于作战的任何情况,甚至连日常的新闻传播也受到限制。在美军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军透露的消息很少,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更是很少出现。12月15日,当一架B-52轰炸机误炸造成3名美军士兵死亡19人受伤时,战场指挥官将记者团的成员限制在一家仓库里,禁止他们接近牺牲士兵的尸体、伤员和救护人员。事后,五角大楼表示将提供一些便利帮助媒体获得最多的信息,但在行动上,美军仍然严格限制记者报道军队作战。

  3.全维性。

  舆论战已趋向全方位、大纵深、多层次。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在传播渠道、范围、速度、形式、数量等上空前提高。作战领域上,从军事扩大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领域;时间上,超越战时与平时的界限;空间上,突破前后方战线;载体,从文字、广播、电视到卫星、网络等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W.Carey认为,广播和电视是根据相同的目的即国家性社区的构建和整合而发明的。媒介的联合完善了全国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远方的政治和文化权威能够和受众直接建立联系,尽管这些受众受到当地或地区性的中介机构所制约的。有线系统连接了那些无法通过电波传递信号的地区,它的产生,宣告了国家性传播系统的最终完善,同时迈开了全球性传播系统的第一步。而网络,更进一步地推动全球性传播系统,使舆论战从单向度发展为双向甚至多维度。受众可以和想象中的全国性社区联系起来,并且不必受当地或者地区性的中介性附属机构的制约。

  4.占先性。

  参战的任何一方是不可能使所有媒体的战地舆论统一利己的。随着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一场战争的爆发势必会引来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诉求的大量媒体蜂拥而至,媒体背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舆论控制的难度空前加大。参战各方均以争夺舆论主导权为要务,避免己方处于舆论战不利地位,涣散斗志,失却民心和舆论的支持,最终影响到整个战局的形势。

  在科索沃战争中,克林顿和布莱尔在电话交谈时使用“种族清洗”、“种族灭绝”、“大屠杀”等词汇,并反复出现在各大媒体。CNN电视24小时报道科索沃。电视每天都是阿族难民营镜头,难民每天都在控诉米洛舍维奇怎样清洗、屠杀,先入为主、铺垫充分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宣传,误导了不少受众。

  科索沃报道上,美国传媒为配合北约取得军事胜利,搞战争宣传和获取公众同情和支持的公关宣传。每天翻开美国几十家大报或上千种地方小报,第一版肯定会刊登令人同情的科索沃难民的大幅照片,电视和收音机更是不知疲倦地用难民和人权的故事煽情,几乎看不见任何南斯拉夫人民在北约狂轰滥炸中遭受苦难的画面。报道完全无视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抗议,反复强调国际社会一直支持和声援北约的军事攻击,一直要求消灭米洛舍维奇和塞族军队。这不完全是新闻的巧合,而是一种新闻的共谋,是一场一切为赢得战争胜利而不择手段的宣传攻势。

  5.攻心战。

  对越来越依赖由电子装置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传输信息,而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现代人,被伪造信息欺骗是完全可能的。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高技术手段散布谣言,移花接木,伪造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等,更具欺骗性。这为舆论战的攻心战提供了方便。以所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手段统一民心。美国的新闻舆论特别“注重真实性的细节”,以某个人的真实经历、亲眼目睹,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虽然很强的导演成分,但因其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性强,从而使人忘记其表演成分、片面性、夸张性和煽情的东西。总的原则是目标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产生的心理变化导致的行为活动对己方的作战进程有较大的益处。

  如海湾战争中,盟军利用伊军的矛盾心理进行攻心,把萨达姆作为心理战的首要目标,制造其政权动摇、统治不稳的假消息;对士兵利用伊军共和国卫队装备精良、待遇高,而其他部队士兵装备落后、待遇低的矛盾进行攻心,严重地削弱了伊军的斗志。

  科索沃战争中,3月25日,北约新闻发言人在发动空袭后,在众多记者吹风会上巧妙散布科索沃阿族领导人鲁戈瓦被塞族杀害的消息,将新闻焦点由北约发动攻击的合法性和空袭造成的伤害转移开,并为自己的入侵行动争取舆论支持。

  在这四场战争中,美国舆论战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议题设置,控制舆论主动权

   传播学“议题设置”原理认为,通过改变信息供给比例和转移信息量,可以达到突出或平息议题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局部战争中运用“议题设置”原理,控制舆论主动权。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媒体似乎很少出现反战声音,但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民间媒体监控组织FAIR统计表明:战争期间,美国主要媒体采访对象中只有1.5%来自美国的反战抗议团体,其他被访问对象中有1.5%的人认为战争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在接受采访的887个组织机构代表中,只有一个是来自和平组织的领导人。信息供给比例几乎全部倒向主战派。

  战争期间,白宫、国防部和中情局每天早上都要开会研究当天的“每日咨文”,经白宫发言人审查后向新闻界发布。这些消息发布后,又整理成“谈话要点”和“谈话指导”,传真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政党领袖、企业总裁和宗教人士,通过他们向公众传播。美国政府的一份有关“谈话要点”的备忘录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鸡尾酒会上,或是在董事会上都不要忘记提到这些要点。”因为这些政党领袖、企业总裁、宗教人士是公众人物,对社会舆论有影响,这样做,有利于改变信息供给比例。

  科索沃战争时,克林顿在“开战宣讲”中承认,绝大多数美国人不知道科索沃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开战一个月后,CNN的公众舆论调查表明,只有9%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了解北约在巴尔干地区干什么。

  西方媒介的报道无疑左右了大众的舆论倾向。英国《卫报》4月3日一篇署名文章认为,“如果说有谁应该接受海牙战争罪法庭的审判,那应该是某些记者。”

  对某些事实的有意多报或少报,对控制舆论也十分有效。如对科索沃解放军KLA的暴力活动有意少报或不报,3月2 1日晚阿族在科索沃首府布里斯蒂那杀死四名塞族警察,3月22日晚在布里斯蒂那中心的两家咖啡馆制造爆炸事件的事实,西方媒体大多只简单报道塞族警察被杀,咖啡馆被炸,但不报道肇事者。而对消息来源无法证实的塞族“种族清洗”、“种族灭绝”,如“万人坑”、“轮奸营”则简单加上“尚未得到证实”、“无法证实”的表述反复播放。

  科索沃战争前,美国媒体通过转移信息量,连篇累牍地集中攻击南联盟。《妖魔化与媒体轰炸》中提到一组数据,科索沃战争中,我驻南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ABC、CBS等四家媒体,从1999年5月8日至20日这12天中的报道各自仅有10篇左右。而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后,媒体对这两起事件进行了长达10个多月不间断的报道,据统计,l0个月里,《纽约时报》发稿139篇、《华盛顿邮报》发稿143篇、ABC滚动播出2868条、CNN滚动播出2183条。这组数据可能不是很准确,但足以说明美国媒体对新闻的高度选择、信息“炒作”的力度和转移信息量的策略。

  衡量一个媒介是否公正公平的标准之一是报道时间和表述机会分配是否公平。而CNN、BBC安排给塞方的时间是安排给北约人士时间的几十分之一。英国《独立报》4月6日发表的英国媒体研究人员菲利普·哈蒙德的文章表明,“电视台的新闻很少提到全世界反北约的抗议,不仅不提马其顿、俄罗斯、意大利和希腊的抗议,而且也不提特拉维夫、里斯本、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多伦多、悉尼等地的抗议”。此外,在报道中给予北约人士如克林顿、布莱尔一小时又一小时的直接面对观众的说话机会,而对南联盟观点和立场绝大多数使用自己的播音员采用“引语”方式播报。

  “9·11”事件后、阿富汗战争前夕,美国各媒体反复报道“美国是最明亮灯塔”、“无辜生命被摧残”、“对世界和平的挑战”、“美国依然强大”等话题。频繁播出两架飞机撞世贸大楼的情景及世贸大楼倒塌后一片废墟的惨境。战争开始后,媒体又反复强调美英军事行动是对恐怖分子的反击。CNN、NBC、ABC均以“美国反击”制作新闻专题,而对发动战争可能造成的严重灾难却不置疑。

  二、精确打击,抢占舆论制高点

  精确打击,是军事战术的一种,指综合运用信息优势和各种精确作战能力、对作战力量实施精确的投放打击、对作战部队实施灵敏的指挥与控制,从而以最低的风险和最小的代价达成理想的作战效果。舆论战中的精确打击主要表现在:

  一、点对点精确打击少数人物。

  少数人物指的是对象国掌控战局的首脑和关键人物。舆论战中具体表现为丑化攻击对方领导人。

  海湾战争,美国媒体对萨达姆进行人身攻击,还大量出版丑化他的书刊。说他是残酷镇压国内人民的刽子手,是“恶煞”、“希特勒”、“中东的诺列加”、“战争狂人”等。科索沃战争前几年,美国媒体曾把“科索沃解放军”定性为恐怖组织;现在为打击南联盟,美国媒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将米洛舍难奇称为“罪犯”、“纳粹”、“恶霸”、“屠夫”等,描述他有“一张娃娃脸”却有“一颗冷酷的心”,称其是一名“独裁者”,而事实上米氏也是南联盟经过多轮民选产生的总统,并误导受众以为科索沃危机只是米氏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结果事实上南联盟抗击北约的行动是南联盟议会投票决定的国家行为。

  二、针对目标群体精选舆论内容。

  1999年3月26日,《泰晤士报》登载了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前司令官迈克尔-罗斯将军的评论,称:“战斗力由三个要素组成:武器、军事理论和作战的道德基础。”、“最终能够决定胜负的是道德因素。”、“最重要是要得到参战北约国家人民的支持。这些人民对发动攻击塞方的法律和道德理由的认可程度将决定北约最终能否达到目的。”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媒体强调甚至夸大对象国的违反公理和人道,以削弱对象国统治指挥权威和军心士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世纪语言学大师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制造共识》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媒体是要炮制一个意识形态的共识”,“是赤裸裸的媒体控制或政治宣传”。报道南联盟的所谓“种族清洗”时,美国媒体通过大量煽情的文字、照片和电视画面,有名有姓的被采访难民,给人“绝对真实感。这就是乔姆斯基的“有价值受害人”如因为轰炸造成的大规模阿族难民潮和难民营中的阿族人和“无价值受害人”如南联盟及其民众。

  海湾战争前,美国各大媒体多次打出“为了和平”、“支持正义”的旗帜,强调美军行动符合联合国有关“决议”,宣扬美国是为“正义和自由这一得到全世界支持的事业”服务。“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美国媒体宣称“解放科威特的战斗”已经打响,伊拉克是野蛮侵略者,美国有义务赶跑侵略者,“解放科威特”、“维护世界和平”。美国媒体还不断“透露”伊拉克等国家打算瓜分沙特阿拉伯的所谓秘密计划,为发动对伊战争造势。

  科索沃战争前,美国主流媒体集中炒作南联盟进行“种族清洗”,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把米洛舍维奇卷入公众痛恨和声讨的旋涡中。媒体不报道北约轰炸对南斯拉夫城市的毁坏,也不报道南斯拉夫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只报道北约在美国人保护下的阿族难民,配上会说英文的阿族人对塞族人的“控诉”。网络信息平台制造虚假宣传舆论,肆意夸大南联盟的“种族清洗”还不断播发“人权高于主权”要用武力“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等所谓北约出兵的理由。

  偷换概念,以凸显北约出兵的道德因素。北约出于自身政治目的,引导媒体有意混淆“北约”和“国际社会”两个概念,误导受众认为北约的霸权行为是得到所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忽略北约的行动是受到包括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大国的反对,甚至北约国家中希腊、意大利也反对动武。

  阿富汗战争开始不久,塔利班政权和本·拉登先发制人,打着“道义、宗教、人道、谈判”旗帜,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舆论宣传,在中东产生一定影响。美国媒体对此进行针对性报道,排除战争的文化或宗教因素,同穆斯林无关,矛头直指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恐怖分子,并频频报道美国为穆斯林难民空投物资,以“证明”美国“人道主义”出兵的战略意图。

  三、传播谣言,转变舆论热点

  传播学的魔弹效果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的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舆论的信息诱导可以迅速产生效果。

  受众对国际问题不关注,使其对新闻传播中不真实的信息无法辨别,更不能持批评态度。受众决定接受什么样信息,受学术界、新闻界、娱乐界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历史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和观念性知识影响。而所谓“CNN效应”认为,美国人甚至整个国际社会想什么都受美国媒体的操纵,因为常是CNN摄像机到哪里,哪里就成了联合国要讨论的问题。美国媒体就利用这个道理传播谣言,将舆论热点转到有利美方的立场上来。

  海湾战争中布什亲自签署过三项密令:授权全国舆论工具、情报机构、科研机构、某种心理战专家和东方学家拟订“特殊计划”,编造忽东忽西的“可靠消息”使伊军摸不透多国部队的具体计划与意图。海湾战争爆发第一天,美联社就报道了一条“传闻”,称萨达姆已被炸死,其家眷已逃到毛里塔尼亚。并称萨达姆在瑞士为家人购置房产,其妻及9名家庭成员已入住进赞比亚总统的国宾馆。在美英对伊拉克轰炸高峰期,美国媒体又散布伊拉克可能发生政变的消息,谣传伊拉克国内反对派和军人企图暗杀萨达姆,以动摇伊拉克民心,涣散军心。美军第一次空袭后,媒体向外界报道,伊拉克军事力量已受到沉重打击,“飞毛腿”导弹大部分被摧毁,剩下的也已失去发射能力,80%作战飞机、几百辆坦克也成一堆废铁,欢呼这是“100%的胜利”。后来的资料证实,美军头一天所轰炸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只有12辆坦克、11架飞机被炸毁。据调查显示,美国的谣言战术使伊拉克士兵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也使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政府的前途产生疑虑和担心,减少对萨达姆政权的支持。

  科索沃战争前,美国务院曾经向新闻界透露过一张卫星照片,显示在科索沃的拉察克村“埋葬着7000名科索沃阿族死者的群体坟场”,美国媒体借机渲染南联盟实行“种族清洗”。事后美国CBS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等数十名美国记者前往当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证明这是一条与事实根本不符的假消息,但没有一家媒体出来批评政府制造假新闻的行为。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媒体曾播发南联盟米格-23战机被击落的图片和录像,在当时达到了鼓舞国民和士兵士气,打击南联盟的目的。后来据俄罗斯新闻机构核实,这些镜头不过是高技术合成的假新闻。

  四、利用技术,制作“真实的谎言”

  美国媒体还利用技术手段,剪辑、嫁接图像、镜头,制造“真实的谎言”。从报道局部看,信息都是真的,但通过技术手段的处理,合成的报道则根本与原事实不符,成为“真实的谎言”。而这种谎言最易使公众相信。

  科索沃战争中,国际记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的Aidan White接受BBC采访时列举北约提供假信息的例子并评论:“北约并非在那里为我们服务,他们有自己明确的军事和政治目的。”4月北约飞机误炸科索沃境内的阿族难民后,北约向媒介提供塞方利用难民作“人体盾牌”的消息是无法证实的。4月22日北约一飞行员发射的两枚导弹击中一辆正在过桥的国际旅客列车,炸死55名乘客后,北约向新闻媒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示了飞行员向桥发射导弹时,列车闯入了导弹的攻击地,北约是误杀。以此证明北约所谓的“间接破坏”,即打击军事目标时普通老百姓遭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无意性。

  5月20日格林尼治时间6时,CNN以“特别报道”形式播出其战地记者Christiane Amanpour做的一个有关塞族对阿族“种族屠杀”的专题报道。节目十几分钟,将一些声称拍摄于屠杀现场的影像拼凑在一起,采访了包括塞方在内的众多人士,最后得出米洛舍维奇是战争罪犯的结论。但报道中只报道塞族“屠杀”阿族,没有阿族“屠杀”塞族,声称拍摄于“屠杀现场的影像”却没说清影像拍摄日期是在3月24日北约发动侵略南联盟之后,并有说法认为“北约对南联盟发动攻击,恶化了科索沃和谈环境,造成塞阿两族相互屠杀升级的直接原因,南联盟已经向海牙国际法庭起诉北约犯有战争罪”。

  五、新闻管制,限制新闻发布渠道

  新闻管制,是通过禁止记者随意到战地采访等措施间接控制媒体的新闻来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四场现代局部战争中,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新闻宣传在严格限制的前提下,达到了超乎寻常的报道一致。

  科索沃战争期间,自北约发动侵略以来,每天格林尼治时间上午11-12时英国政府、英国国防部在伦敦举行新闻吹风会;格林尼治时间下午13-15时北约布鲁塞尔总部举行记者吹风会;格林尼治时间晚上美国中午华盛顿举行白宫新闻发言人、美国政府发言人和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三场记者吹风会,总计6-7小时。外加可能随时进行的新闻发布会。24小时滚动报道新闻的CNN和BBC几乎现场报道所有记者吹风会,占据报道时间,支配全世界通过CNN和BBC获取北约信息的新闻媒介,使政府从发布新闻的信息量上成功地控制了媒体的报道内容。不仅如此,在战时新闻发布会上,只有美联社、CNN、ABC、CBS等媒体的记者获得提问机会,而其它非西方国家记者获得的提问机会很少,而且发言人只回答其愿意回答的问题,对不想回答的问题则以“不了解”、“不属于我的管辖范围”、“军事秘密”等理由回避搪塞,甚至直接拒绝回答。此外,美军方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新闻,如各种轰炸实况录像、图片等,提供给媒体。在战争期间,一般媒体是很难获得诸如这样的“真实”材料的,所以,各媒体只能利用官方提供的这些材料。

  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方同样只给CNN战地现场报道权,其他媒体的报道都要用CNN或官方提供的镜头、图像、照片等。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CNN董事长沃尔泰·伊萨克森向其驻外记者下达的“内部命令”明确要求他们,“不要过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国的军事行动给阿富汗的居民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上,不要报道阿富汗居民蒙受损失和阿富汗遭到破坏的情况,不要报道阿富汗平民的伤亡和损失情况”。

  对不同的声音则进行压制。科索沃战争中,在南联盟经历战争全过程并较为如实报道情况的西方记者,如雷吉斯·德布雷,会由于不合“主流气氛”而受到“驱除”。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之音”不顾国务院打“招呼”,播出了对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专访录音节目,其台长惠特沃思和国际广播局局长被撤职,美国政府还取消了对其的部分拨款。《得克萨斯城太阳报》的专栏作家古亭和俄勒冈州《每日信使报》的马克等人则因为对布什在恐怖袭击后没有立即赶回华盛顿表示置疑,也遭到解雇。

  海湾战争中美军采用记者团的方式进行新闻管制。“沙漠盾牌”行动后,美国17人全国媒体记者团派往沙特。国防部与美军中央总部制定关于新闻管制的基本规则和指导方针。基本规则规定了描述美军作战行动的表达方式,基本方针指出只有记者团的成员才能允许去前线报道战事。但在操作上,美军在沙特的达兰和利雅得建立联合新闻局,处理战时新闻事务。联合新闻局注册参加记者团的记者中只有10%的人被派往前线报道,并对新闻稿进行严格的军方检查。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给自己的战时新闻政策定名为“嵌入”。美国国防部允许600多名记者20%来自美国境外的媒体随军采访,分配到美国陆军、空军、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在随军报道期间,政策规定军方在确保军事安全的前提下为记者的采访和发稿提供服务,如有条件地允许记者使用通讯设备,提供其他的技术支持,提供医疗服务等等。美国军方牢牢地控制“嵌入”名额,名义上是取决于媒体的规模、报道范围和影响力,但实质却是取决于媒体的报道立场及所属国家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关系。持反战立场或与美国有利益矛盾的国家的媒体,分得的名额极少,而且只限于被分到以“运输和保障”任务为主的部队,很少“嵌入”王牌作战部队。嵌入部队之后,记者还必须遵守基本规则。基本规则规定了允许报道的内容和禁止报道的内容,禁止的条款有32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记者报道军事行动的范围和深度。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给西方同行的公开信中说:西方媒介将自己对信息控制行为褒为“新闻选择”,将对手的信息控制行为贬为“新闻检查”,为其误导公众的报道披上一层“孔雀的外衣”。

  六、扩大舆论,摧毁对象国强势媒体

  扩大己方的舆论,甚至摧毁对象国的强势媒体,使己方的舆论占据绝对优势。现代局部战争中,美国采用扩大舆论、摧毁对象国宣传机器的策略,阻止对象国的舆论传播。海湾战争中,美军的“沙漠风暴”行动中打击重点之一就是伊拉克的电视台和通讯设施。同时美国的“美国之音”、“海湾之声”、“自由之声”等广播电台都相应增加了用中波、短波播出的节目时间,还在前线新设了4个电台,其中“沙漠盾牌”电台每天12小时流动播送节目,一面向美军官兵进行宣传鼓动,一面广播煽动伊拉克军队反政府的节目,并向伊拉克空投了数十万个专门用来收听美国电台广播的收音机,向伊拉克偷运或空投大量反伊拉克政府和显示美军实力的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传单和手册。

  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出动B-25轰炸机向南联盟投下了数以亿计的传单,平均每周投下3000多万份塞语传单。还将运输机专门设计和改装成“空中广播站”,抢占南联盟电台频道,干扰南电台的广播,美国一些议员提出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给南联盟政府以任何可能的舆论空间”,先是迫使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及其理事会废除其同南联盟达成的合同,停止为南电视台和电台提供卫星服务。然后还蛮横无理地要挟南电视台播放北约制作的节目。遭到拒绝后,北约发言人宣称,塞尔维亚电视台“煽动反对西方”,是“军事目标、战争机器,必须摧毁”,结果导弹直接击中南联盟的国家广播电视大楼,并连续摧毁了南联盟近50%的广播、电视转播站,杀害对方新闻从业人员,消灭对方舆论。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向阿富汗大量空投袖珍收音机,将空军运输机改建成空中广播电台,利用被炸毁的塔利班广播电台的频率,对阿富汗进行广播宣传。美军又通过B-52在阿富汗上空散发大量传单,上面写有保证向阿富汗人民提供援助和敦促阿富汗人民收听美军广播的频率和播出时间,让阿富汗人更好地收听美国的广播。还将阿富汗广播通讯系统定为首批空袭目标之一,使其迅速瘫痪。除了塔利班驻巴基斯坦大使通过少数外国媒体偶尔发出一点声音外,塔利班对外宣传喉舌基本被切断。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之音把阿拉伯语节目每天延长了2小时,达到了每天9小时;波斯语节目延长了1小时,达到每天4.5小时;乌尔都语节目延长了1小时,达到每天2小时。美国之音首次将其普什图语和达里语节目延长到每天1小时45分钟。美英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行动以后,美国之音再次延长了阿富汗两种主要语言普什图语和达里语的广播时间,各延长了30分钟。

  综合美国在舆论战中的特点和策略,可以认为:一、美国把军事战与舆论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精心部署军事战的同时,制订舆论战战略;二、美国媒体在战时充当了美国战略意图和军事行动的舆论工具,并非所谓“独立势力”;三、尽管战争双方都进行舆论战,但双方强弱明显,基本是美国的声音在国际舆论战中占绝对优势;四、战时舆论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美国舆论霸权主义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舆论也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作者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中国军事 | 军事视频 | 军事图片 | 军备动态 | 周边军情 | 新闻评述 | 军事论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