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花边 > 正文

边防线采风:守望雪山的大学生干部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17:01 解放军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在祖国西北边关,活跃着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干部,他们用青春丈量着雪山的高度,也量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请看——

  守望雪山的大学生干部

  本报记者 王雁翔 马三成

  从繁华都市到雪域边关,从美丽的大学校园到荒凉的冰峰哨卡,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干部来到充满挑战的生命禁区,像山一样挺立在风雪边关。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望雪山的挺拔姿态,增加了高原、雪山的高度,也增加了自身生命的高度。

  3月下旬,记者踏上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上的座座雪山,走近守望雪山的大学生干部,聆听了他们壮美的人生故事。

  “我要用知识守护官兵的生命”

  喀喇昆仑山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8%,视野里没有一棵树、一抹绿色。记者曾3次来这里采访,每次都被强烈的高原反应折磨得痛苦不堪。

  天擦黑时,大学生干部、军医康印东才跟战士们从雪山上巡逻归来。

  康印东老家在天津市,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5年,他年年被评为“优秀学员”。那年,康印东从上海来到这里。面对高寒缺氧、荒凉沉寂的茫茫雪山,他曾失落、彷徨,甚至一次次流泪,一心盼着有机会调走。但后来山下

医院要调他,他却断然拒绝了。

  去年冬天,战士马冰患重感冒,高烧不退,打针吃药整整7天7夜,康印东守在小马病床前没离开一步。马冰对记者说:“大雪把路封得严严实实,要不是康军医,我也许就‘光荣’在山上了。”

  从最初的不情愿到拒绝调下山,康印东的情感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他说:“尽管哨所很艰苦,但我已舍不得离开这洁白的雪山,哨所官兵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伟大的爱,懂得了啥叫使命,理解了界碑在边防军人心里的分量。”

  1997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的阿里军分区巴尔边防连军医郭海峰,深知一名军医对高原官兵生命与健康的重要,他把巍巍雪山当实验室,跟战士巡逻执勤,采集相关数据资料,埋头钻研高原寒区医学难题,先后在军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他感慨地说,战士用生命守卫国土,我要用知识守护他们的生命。

  据有关部门介绍,自从这些文化层次高、专业素质好、敢于吃苦的医学专业大学生干部走上雪山后,官兵高原反应发病率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脑水肿、肺水肿等严重威胁高原官兵生命健康的疾病,发病率也有明显降低。

  “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地方”

  在素有“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有一群高素质的大学生干部,他们是深受战士爱戴的“知识型”带兵人。

  赵中华,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副指导员。当初就读新疆大学法律专业时,他一心想当一名法官或者律师。有一年,他挤在学校礼堂过道里踮着脚尖听完某边防哨所官兵的事迹报告,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大学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赵中华成为好几个单位争抢的“香饽饽”,可他都拒绝了。说起当初的选择,赵中华说,高原边防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地方,一个有志气的青年要敢于把自己放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磨砺摔打,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缺乏责任感的人,是难以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

  战士们在口岸上执勤,不懂英语,无法听懂过往外商的语言。赵中华在连队开展“日常英语”学习活动,在哨所掀起了学英语热。一年下来,连队80%的战士在口岸执勤时能用英语与出入境的外商进行简单对话。接着,他又利用节假日在连队开设法律知识讲座。他广泛查阅边防文献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整理出详细的边防政策资料,供战士们学习。

  哨所许多战士当兵前,没有学过电脑常识。毕业于某通信学院的连队指导员李续文是计算机高手,他在哨所率先为战士们开设“计算机知识”课堂,把战士们带进奥妙的网络世界畅游。两年过去了,连队战士大都掌握了电脑基本知识。

  这个连队守卫的边界多在山高水险的无人区,冰峰陡峭,气候恶劣,骑马和牦牛巡逻,稍不留心,就会滚落冰河、深沟。李续文把防区不同季节的巡逻路况、天候等各种情况摸了个透,科学总结出一套巡逻执勤体会。他每年带战士在雪山上巡逻50多次,没有发生过冻伤和摔伤现象。

  “守卫祖国安宁就是守望人生幸福”

  在雪山之巅守卫边界,随时都会遭遇各种生死考验,但大学生干部却个个一脸笑容。毕业于内地一所大学的阿里军分区后勤助理员姜自立面对记者,一脸灿烂:“祖国的界碑树在天边的云端里,军人就当立马边关。守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就是守望家人和自己的人生幸福。”

  2001年7月,姜自立调到阿里军分区任营房助理员。一报到,他就奔赴一线哨卡实地调查营房设施情况。时值山洪和泥石流多发季节,去山岗边防连要穿过葛尔贡涧沟40多条冰河,条条险情环生。姜自立将系在腰间的背包带拴在吉普车前的保险杠上,跳进齐腰深的河水探路,被刺骨的洪水一次次冲倒,冰块和石头划破了腿脚,嘴唇冻得乌紫说不出话来。等越过最后一条冰河后,他浑身一软就倒下了……一个月后,他提出基层营房设施维修整治方案,很快被采纳。

  去年,兰州军区举行“岗位成才,岗位练兵”比武竞赛。姜自立没参加临战训练,从雪域高原直奔兰州比武现场。从理论考核到实装操作,在有众多尖子参加的激烈角逐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后勤参谋专业比武银牌。

  满脸风霜、貌不惊人的郭军政,在阿里分区作训科被称为“高参”,他曾拿着一张地图,创下了在险象丛生的藏北无人区一昼夜急行军500余公里、安全执行救援任务的新纪录。

  2004年8月,分区要在海拔5700米的雪山上开辟一条新巡逻路线,郭军政主动请缨,带着巡逻分队在人迹罕至的雪山徒步跋涉300多公里,途中遭遇险情40余次,巡逻官兵个个安然无恙,他自己却累倒,在病床上躺了7天。但他却掌握了大量地形、地貌、天候资料,为哨所官兵科学组织巡逻提供了参考依据。

  每年回陕西老家探亲,他总是假期不满就想着回高原。亲朋好友不解,问他:“高原苦得连氧气都吃不饱,你在那里玩命,到底图个啥?”郭军政诚恳地说:“我的事业在高原、在边防,肩上担着责任,呆在家里觉得不踏实。”守卫雪山6年,他两次立功,5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干部”。

  “收获独特的

人生感悟

  什布奇边防连地处喜马拉雅山深处,四周是皑皑雪山,每年大雪封山期长达9个月,是阿里军分区最远的连队,也是全国内陆最边远的边防连队。在这个遥远的天边哨所,曾读过两所大学、获得双学位的副指导员葛雷,是官兵心中多才多艺、文武兼备的好干部。

  葛雷说话慢声细语,甚至有些腼腆,但生死关头却是硬汉。去年10月,他从军分区带单车拉物资回连队,途中翻越达坂时,突遇暴风雪,塌落的积雪将车子困在海拔5600多米的雪山上。风狂雪急,冻得嘴都张不开。葛雷果断决定,停止挖雪徒步突围行动,保存体力,原地等待营救。理由是,连绵雪山,上百公里荒无人烟,徒步行进,肯定会被冻死。他将能吃的东西全部留给驾驶员程朱军,自己则做好了牺牲的最坏打算。整整4天4夜,葛雷硬撑着,没吃一口干粮,等营救官兵赶到时,他已被饥饿与寒冷折磨得昏死过去。

  聊起在高原上与死神搏斗的故事,记者听得心里发怵,葛雷却一脸平静。“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这样的事几乎每个高原官兵都经历过。”葛雷说,“远离都市喧嚣,在寒冷的雪山上,人才更清楚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他认为,高原上确实苦,但雪山给人心灵的愉悦和生命的感悟博大而深沉。

  跋涉于风雪弥漫的高原哨所,处处都能看到大学生干部守卫雪山的挺拔身影和铿锵脚步。记者从阿里军分区机关看到一串数字:十多名大学生干部都是从最艰苦的一线哨所干起,当排长,他们是优秀排长;挑连队主官的担子,他们把连队带得呱呱叫,他们是一群“大写”的人。

  “远离雪山和战友,在大城市里生活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地心烦;回到高原,一看到高耸入云的雪山,心里就很舒展快活,雪山使我收获了独特的人生感悟。”走下雪山的路上,一位大学生干部发自肺腑的话总在记者的耳边萦绕着。我想他们的爱是诚恳的、执著的。

  观察与思考

  跋涉在精神高原

  何鸣鸿

  一滴水,可以感动沙漠;一把火,可以感动冰雪;一群人,可以感动世界。

  守望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座座雪山的大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群人。从踏上“生命禁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了对精神高原的跋涉。品读他们的故事,犹如仰望精神丰碑,我在崇敬中有些惭愧。

  一片蓝天,一片荒原,这是高原特有的原色;绝对沉寂,绝对单调,这是雪山独特的姿态。大学生干部远离都市的繁华,怀中只有空旷寂寥的高原;告别家人的温馨,眼前只有白得刺眼的雪山。有诗人颂曰:“远方之远,孤独之深,跋涉之泥泞,攀登之陡峭。惟有岁月见证,惟有钢枪陪伴,惟有信念执著。”他们青春的背影,幻化成朵朵雪莲,带给雪山无限的生机。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捍卫界碑的尊严,带给人民永久的安宁。

  人与人在生理上区别不大,精神上却有天壤之别。不是这些干部的体质超乎常人,而是他们的意志和精神非同一般,这种意志是钢铁般的意志,这种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他们来说,奉献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甚至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如果不是把奉献当作氧气,恐怕很难在雪山生活下去。

  从军医康印东不愿上山到拒绝下山的转变中我发现,雪山虽是人类身躯的炼狱,但也可以是人类精神的天堂。如今的康印东,并不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牺牲。因为在他看来,雪山、哨所给予他的,超过了他给予雪山、哨所的。他从中获得的心灵愉悦和灵魂升华,没有雪山生活经历的人很难体会。不管这群人当初是因为什么而走上雪山的,反正现在,他们都爱上了雪山,扎根在雪山。大爱无声,真爱无言,他们已和雪山融为一体。

  这样一群人无疑是大学生干部的精华,但同时,也是大学生干部的缩影。也许,还有人对大学生干部心存疑虑,那只能说明他的眼光已经过时;也许,还有人对大学生干部看不顺眼,那只能说明他的视角仍有偏差。这群人的故事带给我们的,除了当下的感动,还应该有理性的思索。

  山高人为峰。自然高原的海拔基本不变,精神高原的海拔,却会随着“高原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如果要了解、测量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海拔,那么,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循着雪山大学生干部跋涉的足迹,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守望雪山的他们,让我读出了雪山的魅力,感受到了雪山的诱惑;跋涉高原的他们,让我看到了精神的力量,感受到了军人使命的神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中国军事 | 军事视频 | 军事图片 | 军备动态 | 周边军情 | 新闻评述 | 军事论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