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谈解放军后勤变革内情(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1:31 瞭望东方周刊
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谈解放军后勤变革内情(图)

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解放军后勤变革内情

  军队如果不改革创新,就会永远落后

  1月10日至12日,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上一次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是在2000年8月,当时的主题是总结“九五”期间的后勤工作,推动后勤改革攻坚。而如今,在“十一五”的起始之年,“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成为我军的新命题。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月11日会见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代表和“十五”时期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单位、个人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后勤保障的质量和效益,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的保障。

  胡锦涛说,后勤战线要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切实解决制约后勤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切实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不断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

  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机遇期,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重点是必须确保按期形成应急作战后勤保障能力,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建设现代后勤的相关问题,《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了廖锡龙上将。

  65岁的廖锡龙上将是贵州思南人,1959年1月入伍,他从士兵起步,走过每一个阶梯。上世纪80年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时任师长的廖锡龙在者阴山前线战绩卓著,1985年曾被《半月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95年起,他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2000年晋升上将,被评价为是从士兵到将军的范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时,作风稳健、扎实的廖锡龙成为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2003年4月SARS期间,廖锡龙上将出现在小汤山,看望先期到达这里紧急组建非典型肺炎收治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当年5月,在给香港凤凰卫视回函中,这位负责全军非典防治工作的将军说:我们必将以最终彻底战胜非典灾难而回告世人。

  主掌全军后勤工作的廖锡龙,强调从国情军情出发,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后勤保障社会化路子。他要求全军后勤系统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军队后勤全面建设,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能力,确保后勤各项工作经得起实战和历史检验。

  近年来,廖锡龙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思路,实现后勤保障理念、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后勤管理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总后在军队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很多新举措,“绿色营区”成为军营亮点。

  19年前,廖锡龙为自己担任军事顾问的电影《雷场相思树》写了一篇影评,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刚刚走下战场的他,用深情的文字表达着对战争和军人精神的感悟;今天,将视角展开到后勤建设乃至军队发展的高度,这位曾在前线浴血作战的将军依然强调,后勤要踏踏实实为官兵服务。

  “十五”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正是“十五”结束、“十一五”初起的交接时段,此时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对于“十五”期间的军队发展和后勤建设,你如何评价?

  廖锡龙: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格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作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充实和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并落实军队建设中长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对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

  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后勤改革在深化拓展配套方面有了新的进步。

  全军后勤顾全大局,不折不扣地执行军委的指示命令,精简战略、战役后勤机构数百个,向地方整体移交后勤院校四所,精简后勤干部7.4万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后勤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任务。

  在驻大中城市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全军共撤销食堂、军人服务社、营房维修队等保障机构1982个,减少各类保障人员6.1万人。

  后勤装备机械化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发展步伐很快。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上百种骨干装备组成的第一代后勤装备体系,特别是海上伤员救治、岸滩保障、野战机场保障、空投物资保障和导弹部队机动保障等装备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我们基本完成了总部、大单位两级后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一体化后勤软件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后方仓库和各专业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为改善后勤指挥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

  后勤系统在过去五年中完成科研项目3000多个,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751项,特别是吴孟超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标志着我军后勤科研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瞭望东方周刊》:在提高部队待遇、解决官兵实际困难方面,过去五年有哪些举措?

  廖锡龙:我们三次调整军人基本工资标准,建立了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官兵岗位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提高了飞行、航海、机务专业岗位津贴标准。

  此外,还三次提高部队伙食费标准,配发99系列制式被装,为新组建扩编部队新建扩建各类营房数百万平方米,新建旅团以下部队干部住房、士官临时来队家属住房30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1200多个边防海岛部队吃水、供电、洗澡难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总结过去五年的后勤管理,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廖锡龙:应该说后勤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有些经费、物资的投向投量还不够科学,有的管理人员在批钱批物批项目中随意性还比较大,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资金管理和房地产出租转让中没有严格按规定办事,还有的干部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这些不仅影响了后勤保障与建设质量效益的提高,还加剧了供需矛盾,甚至引发违法违纪问题。

  总后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提高后勤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也有一大批“红管家”涌现出来。

  我们推行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和科学性,提高了集中调控资金的能力。同时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共审计单位和项目7.7万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68亿元,为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已经亮相,军队后勤在“十一五”期间有什么具体规划?

  廖锡龙:军队后勤是连接国家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物质、科技、人力等各种资源转变为保障资源,在必要的时候迅速转化为后勤保障力。这是“十一五”时期军队后勤建设发展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

  1997年中央确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努力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军队规模、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问题,把军队员额压缩到适度规模,建立起比较科学的体制编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较配套的政策制度。

  目前,这三个主要问题,特别是规模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变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从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从后勤的情况看,目前的联勤保障体制改革还是初步的,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还在探索试点之中,一些关系广大官兵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既滞后于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改革,也滞后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的最后五年,军队后勤体制编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健全联合保障体制,要集中精力抓政策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工资福利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军人社会保险制度等,都要逐步调整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委即将下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后勤建设发展也制定了相应计划。后勤建设将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积极稳妥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努力推动后勤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奠定坚实基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胥金章/北京报道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