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中国测绘兵边界测图勘界联检纪事(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9:04 解放军报
中国测绘兵边界测图勘界联检纪事(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金江山 刘继红

  界碑、界桩,是一个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象征。界碑、界桩的精确定位与竖立,既关系着国家的尊严,也关系着地区的稳定。为了国家的尊严与地区的稳定,千千万万中国测绘兵长年奔波于高山戈壁、沼泽沙漠,饱尝酷暑严寒、雨雪风霜,用自己的鲜血与汗水在我国22000多公里陆地边界上竖立起千千万万个界碑、界桩,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友好、合作
关系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边界测勘精益求精

  边界测图、勘界、联检作业,往往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的。苦归苦,累归累,但测绘兵行走天地间得浩然之气,精气神俱佳。

  王智,测绘作业组组长,十分珍爱身上穿的军装。7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地表温度常在60摄氏度以上,调绘夹板中放着的塑料笔杆都晒得变形了,人甚至热得直流鼻血。可王智却总是军容严整地作业,迷彩服的领口、袖口都扣得严严实实的。在与蒙方实施联检时,他带队到蒙方境内作业,计划3天时间,所以只带了4天的补给。谁知进入蒙方境内第一天就有一台车坏了,修了一天也没修好。他就带着测绘战士背着数十斤重的仪器,徒步向点位行进。第5天,补给用完了,但还有3个点位没做。在远离我方边防连队无法补给的情况下,他和战友靠着一壶水,又在戈壁滩里忙活了一整天。顺利完成任务时,他已是浑身痱子,却只是说:“回到驻地,我得先把军装洗了……”

  一次边界测图作业做一个点位时,测量小组官兵发现,不管按照规范要求怎么移动,都无法避开一片40多平方公里的沙窝。这片沙窝地又松又软,车开不进去,又没有明显特征的参照物。他们就预先在地图上量好方位角度,手持指北针,在烈焰蒸腾的沙窝中步行60多公里,历时14个小时测量得出原始数据。经计算,所得数据符合限差要求,但官兵们还是觉得误差大了些。第二天,他们对这个点位进行了重测,取得了更为精确的数据。中蒙边界联检,中国测绘兵完成的成果经两国专家组验收,优良率达100%。

  红其拉甫协作勘界

  红其拉甫达坂海拔4700多米,是中巴公路相接之处。那里建有一个转盘,长期以来双方车辆、人员在转盘处掉头、活动,模糊了实地界线的位置。中巴两国是友好邻邦,定界后从未发生过边界纠纷,但为了加强边界管理,两国政府决定拆除转盘,在中巴公路两侧增竖两个界桩。在进行了第一次边界联检后,中巴两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将原先竖立的小型界桩改为带国徽的大型界碑,并重新核准该地的边界线位置。

  中国测绘兵一个小组奉命从喀什出发,与巴方人员合作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车子沿中巴公路南行数小时后,绿色退出了眼帘,目力所及只有茫茫雪山和莽莽荒原。但红其拉甫达坂上,如火的骄阳却在铆足了劲释放着它的热情,强烈的紫外线也让人避之不及。中巴双方测绘人员顶着烈日,施测了约3平方公里范围的大比例尺边界地图,共同确定了边界线的实地位置,同时发现巴方有7根电线杆是越界架设的,并通过协商及时加以纠正。

  在测绘兵提供的精确位置上,中巴两国施工人员通力合作,挖掘了两米多深的界碑基坑,浇筑好底座,最后牢固地竖立起嵌有中巴两国国徽的7号界碑。红金两色的中国国徽和铜底绿色的巴基斯坦国徽在界碑上背靠着背,既是两国主权的象征,也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断绝的纽带。

  营救蒙方遇险人员

  通过边界联检联勘,中国测绘兵与外方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蒙边界联检时,有一次,我方联检组按照约定时间赶到421号界标处,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蒙方人员。“不好,肯定是出事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蒙方人员,因为刚下过大雨,而他们的营地在一条干河床边上。“走!”副组长贺顺山手一挥,大家立刻向蒙方驻地冲去。

  来到蒙方驻地,只见平日干涸的河床已是洪水滔滔,蒙方人员的帐幕掀起搭在支柱上,所有人都站在没膝深的水中打捞物品。中国测绘兵立即跳入水中,帮着蒙方人员把大部分物资抢救出来。朴实憨厚的蒙方技术员拉呼怀里抱着图筒,眼里满是感激的泪水。中国测绘兵又把蒙方人员接到自己的驻地,安排好食宿。洪水退了,蒙方人员临别时一个劲儿地表达谢意。

  2003年9月23日,中蒙双方竖立起共同边界的最后一个界标,标志着野外联检工作正式结束。双方约定将474号界标处作为分别的地方,天气虽风和日丽,大家却没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只是闷着头作业。下午1时,界标竖起来了,比往日多花了近一个小时。该是告别的时候了,双方测绘人员纷纷在新界标处合影留念,相互举杯祝福、握手拥抱,都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最后,大家按照蒙古族的习俗,在界标旁垒了一个大大的敖包,又围着转了三圈,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祝福。上图:中俄两国人员实施边界联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