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 > 正文

程如峰:探索刘铭传与熊一本的传承关系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23:15 新浪军事

  合肥市文物处 程如峰

  近20多年,我为搜集刘铭传的遗物、遗迹及口碑资料,曾多次去肥西、六安、金寨、霍山一带考察,收获颇丰,增补了文字记载之不足,其中使我感到题材最新、对刘铭传保台治台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比刘铭传早40年入台的台湾知府、兵备道熊一本。

  熊一本,号介臣,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安县人,书香门第。他自幼读书,聪颖过人。30岁中举,37岁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屡平冤案。道光十四年(1834),授福建省台湾府知府。台湾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下分台湾、嘉义、凤山三个县,总面积相当今天的台湾省,属福建省管辖,政治中心在台湾县(今台南市)。

  他到任后,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从而“缮城墙,修战舰,实仓廪,储兵备,不病民而犁然具举。于是人心大和,无不安堵复业。”

  1841年,1842年,鸦片战争,英舰多次进犯基隆、大安等地,熊一本积极配合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击败英军,生俘英军100多人,三人均立功受奖,熊一本获三品顶戴,加云骑尉世职。后姚莹蒙冤解京审问,他们所获奖励一齐撤消。1843年熊一本提升为兵备道,积极为姚莹鸣冤,助其昭雪,官复原职。

  熊一本任兵备道期间,向清廷建议,严守御,备攻战,明赏罚,显张声势以遏其入,隐伏奇兵以邀其归,据险以乘之,多方以误之,使其勇无所加,众无所用,掠则靡获,攻则不能;进有腹背受敌之虞,退有首尾莫救之患,等后乘其弊而歼之,这样才能保持国家尊严,边疆安靖。清廷只顾割地赔款求和,把他的意见束之高阁。他无可奈何,于1847年引年谢病告老还乡。在家中仍悬挂《田间仗剑图》,展示其忧国杀贼之心老而弥坚。咸丰三年(1853),熊一本病逝,终年80岁,遗手撰奏稿90多篇,信函400余封,未曾刻印,“文革”中全被烧毁。墓亦被挖,开棺露骨,毫无珠宝随葬,素风泊然。

  熊筱南咸丰八年(1858)生,原名熊庆秩,系熊一本次子熊家麟之孙。国学生,因长子熊家干无后,他同时兼祧长房香火,以军功袭云骑尉,保举六品蓝翎,在六安享有很高声望。

  熊一本原住六安城内,太平天国占领六安,子孙避乱,移居龙穴山西麓熊家圩子。熊家圩子与刘铭传的刘老圩子相距只三、五十里,骑马一二小时可达。

  刘铭传自1868年太平天国·捻军相继失败,内战结束,即多次告假回乡。1972年,他受革职处分,更长期赋闲在家。可是他清醒地看到列强环伺,内战消失,外战不可避免,只是作战对象、作战时间和作战地点难以揣测罢了。因此,他烧掉内战时的文稿,钻研国内外的兵书,到江南倾听社会名流的远见卓识,在家乡与熊筱南、毕乃尔等人交谈外国军事动向,十年磨剑,一旦国家需要,他便可奋起一搏。

  根据熊一本的思想品格,爱国精神,治台保台的经历和经验,对于刘铭传的抚台、保台、建台,无疑地具有直接的、鲜活的、全面的传承关系。但刘铭传入台系临危受命,急于星火,不可能有更多时间对熊一本的著作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只有平时从熊筱南那里口头介绍的一二罢了。这口头介绍的主要内容,当是刘铭传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熊一本抗英作战的详情:如英军的兵力、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主攻地点,以及我军的作战部署、胜利的经验、失误教训等,话题自然会突出基隆之战俘获130名英军的巨大胜利。刘铭传首次入台,选择基隆登陆,把基隆作为保台重点,与熊一本等开创的先例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刘铭传入台时,曾竭力邀请熊筱南一同前往。他以两房亲老多病辞不就。刘铭传入台后,又多次檄文聘请,他终不前往。刘铭传从台湾归来,带给他的唯一礼物,是一块长7尺、宽4尺、厚8寸的楠木板。(笔者参加清理包公墓,发现包公棺材系用四整块楠木制成,刘铭传此举可能是向熊筱南献份最珍贵的“寿器”礼品)。熊筱南舍不得用掉,一直作为传家宝架在屋梁上保存。1958年被大队抬去,打了办公桌。

  刘铭传与熊筱南谈起熊一本和他先后在台的作为和结局,大同小异,感慨良深,遂成莫逆之交。1896年,刘铭传病逝,由熊筱南给他点的“主”。(旧俗,灵牌上写“××之神主”,灵牌写时,“主”字上一“点”空着,请与死者关系最好、名望最高的人用朱砂笔点上,叫“点主”)。刘铭传与熊筱南交谊之深,正说明刘铭传对熊一本尊敬之重,传承关系之密切。

  (作者为合肥市文物处离休干部、副研究员。)

  相关专题: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