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观点:旅大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和影响(组图3)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4:56 《现代舰船》杂志
观点:旅大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和影响(组图3)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观点:旅大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和影响(组图3)

  创新与问题

  中国人在“旅大”级驱逐舰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导弹发射装置,此前没有任何一种驱逐舰像“旅大”那样布置导弹,也从来没有那样的发射装置。1959年服役的苏联海军58型“肯达”级轻型巡洋舰安装了旋转仰俯导弹发射装置,不过这种装置是用于发射“抽子”远程反舰导弹,无论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适合满载排水量只有 3 670吨的“旅大”级,即便在苏
联海军5 800吨的“肯达”级巡洋舰上也造成了稳性降低的现象。“旅大”级在相当于“科特林”级驱逐舰布置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的位置布置导弹发射装置,虽然“海鹰”1号导弹尺寸大,但长度小于533毫米的热动力直航鱼雷。通过品字型布置3发导弹的方式,解决翼展占据横向空间过大造成布置多发导弹的困难。“旅大”级驱逐舰的导弹发射箱内部定向器,电缆布置等等,都与60年代初期的6621导弹艇相同,这样只要解决发射装置的并联结构强度和精度,以及解决发射架转向随动机构,使设计的凤险最小,技术可行性最好。

  这种发射装置缺点是只能进行较大舷角的射击,需要驱逐舰在攻击前偏转侧舷。曾经有观点贬低这种布置会造成发射准备时间稍长,而且舰艇发射时侧舷对敌,会造成雷达反射面积增加。实际上转动发射架的延迟根本不会对作战产生影响,而且还能够提前调整发射架射击角度。作战中目标还没有进人导弹射程就早已进入了“旅大”雷达截获距离,驱逐舰可以把握时机进行偏舷射击,并不在乎几秒钟的反应速度延迟,况且反舰导弹1975年后增加了射面指令,能够在发射装置的定向器射向基线与瞄准前置基线夹角很大的情况下开火,导弹升空后自动转向瞄准前置点方向。1978年后美国海军的“鱼叉”反舰导弹问样采取侧舷方向发射,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且还将继续下去。至于侧舷射击导致反射面积增加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吹毛求疵的观点。“旅大”级设计从来没有考虑过任何方向上的隐身,虽然正面对向敌方雷达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回波信号强度,却并不能达到使对方截获距离减小的程度。任何事务不仅仅是由定性来评判,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是否真正达到了影响作战的程度。不影响作战指标的缺陷,对于驱逐舰来说就不是缺陷。

  “旅大”级的舰炮日径和布置方案都在模仿“科特林”级,不过当时没有相应的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可以选用,真正的海军舰炮只有07型“鞍山”级驱逐舰那样的人工装填的单管130毫米舰炮,显然不能满足70年代以后的需求和发展,甚至后期装舰的100毫米舰炮也是单管人工装填。惟一在结构上与“科特林”级舰炮相近的是50年代引进仿制的66型130毫米海岸炮。这种海岸炮是“科特林”级舰炮的简化型,去除了火炮稳定装置,以及自动装弹扬弹装置和炮塔炮瞄雷达,因为岸防炮在混凝土某座上,没有海上波浪的影响,而且主要遂行对海面目标射击,整个炮兵连采用1台322型校射雷达测量弹着点水柱反射信号进行修正。苏联海军“科特林”级的 130毫米舰炮负有打击空中目标的使命,因此除在驱逐舰上配备射击指挥仪和对水面目标的校射雷达外,2座130毫米炮塔上还安装了可以跟踪空中目标的圆锥扫描炮瞄雷达。在设计“旅大”级时,在66型海岸炮基础上加以改进同样也是较为稳妥和别出心裁的主意。但是中国没有能够安装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达,最终对海和对空解决办法是由炮塔右侧的光学矢量瞄准装置进行瞄准,而对海面日标射击则由舰桥上的343型校射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控制炮塔随动射击,与此同时补充研制了火炮稳定系统和扬弹系统* 年这种由海岸炮改装发展而来的舰炮才最终定型为76式,此时已经在“旅大”级驱逐舰上使用了5年以上。

  今天的标准看来这种舰炮不仅笨重,而月没有全天候的对空射击能力。实际上当时这种火炮对空射击是一种指标而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高炮用来射击方位角和俯仰角变化极快的低空目标几乎很难命中,这个结论来自于对螺旋桨战斗机的防空作战,而1950年以后的喷气式战斗机速度要快得多,因此76型130毫米舰炮是否具备打击空中目标的能力已经无足轻重。

  据1989年的美国《舰船》杂志报道,指出,“旅大”级的水密隔舱划分不合理,而且设计上没有注意隔舱管道和缆线过孔的处理,一旦中弹可能导致水密隔舱这些部位出现破裂,火灾会使缆线过孔变成漏孔。可见早期的“旅大”级设计抗损和抗沉性不佳,这归因于中国的设计队伍缺乏经验所致。此外“旅大”级艰苦的居住环境也是近年来倍受指责的方面,舰艇的居住性设计被简化到了极致,并没有达到能够使水兵保持良好生理状态进行各种气候条件下长时间海上执勤的程度。不过这些并没有被当时设计部门注意,甚至水兵们自己也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造成这些缺陷和问题的原因有经验上的也有思想上的。舰艇上很多结构细节方面的设计经验主要来自于常年的海上行动积累的经验。虽然“旅大”源自“科特林”级,但是“科特林”级本身也来自对现代海上作战舰艇经验不足的国家。中国近代建立海军以来,这方面的经验并没有持续的积累。晚清和民国前期接受过欧洲正规海军教育且具备大型舰艇海上使用经验的人员年事已高,很多已经前往海外。20年代至抗战结束之前,中国海军和船舶专业人员培养出现断层,抗战结束后受西方教育的年轻一代不仅经验同样不足。新中国从事设计海军作战舰只的人员最初是一伙朝气蓬勃但缺乏经验的年轻人,60年代中期这批人员迈入中年,所有经验来自理论和很少的中小型作战舰艇的设计实践,不如西方传统海军国家的设计部门对作战舰艇理解的透彻和老道。“旅大”级设计之初正值“文革”高峰,这场政治运动在打倒所谓的“走资派”的同时也摧毁了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正规的科研体系,这些刚刚准备大展身手的人才却被束缚了手脚。违背规律和一味过分强调“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思潮,不合时宜的对舰艇设计产生了影响,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使得“旅大”级在设计上存在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