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 推进后勤装备信息化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21日 09:44 解放军报

  ●陈国书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后勤装备作为后勤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标志,必须以江主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战略思想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为指导,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坚持信息主导,需求牵引,体系配套,综合集成,加速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式跨越式发展,确保形成具有较
高信息化水平的新一代装备体系。

  人类战争史充分证明,军事技术进步决定战争形态变化,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又对武器装备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战争已经逐步占据军事舞台的中央,并呈现出及时准确侦察定位、快速灵敏反应机动、中远距离精确打击、五维一体联合作战的信息化战场新景观,对装备发展提出了系统化、一体化的要求。信息化武器装备需要有信息化后勤装备相配套,否则就难以生成、维持和提升整体战斗力。

  后勤装备信息化,就是在后勤装备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的全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综合集成方式,发展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的保障装备的过程。后勤装备信息化主要任务是作战物资可视化、保障平台网络化、装备作业智能化、后勤野战指挥自动化。

  作战物资可视化。物质资源是战争的重要基础。作战物资可视化就是要解决保障资源的“迷雾”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在单件或多件装备物资、托盘和集装箱上,附加条形码或射频卡;在野战仓库、机场、码头等物资中转站,用扫描器、询问机等自动识别装置,快速读取和传输物资装备信息,再依托信息网络传输到各级后勤指挥控制中心。利用物资可视系统,可快速查找、记录和收发后勤物资,大大提高后勤保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依靠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由“储备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转变。与海湾战争相比,海运量减少87%,空运量减少88.6%,战略支援装备动员量减少89%,战役物资储备减少75%。

  保障平台网络化。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机动后勤装备上加装“移动跟踪系统”,使其能够野战“入网”,融入数字化战场,成为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这套系统由卫星通信、定位装置和微电脑组成,通过“滚动地图”和电子邮件,实现后勤装备的“动中通”和精确定位,可极大地提高后勤保障的灵活性和精确性。美军认为,伊拉克战争赖以取胜的武器几乎都是20年以前的东西,只是通过网络使不同武器系统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作战效能倍增。数据链使“旧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新威力”,后勤装备从“以平台为中心”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是信息化与机械化建设的最本质区别之一。

  装备作业智能化。让装备有类似人一样的“智能”,这种“奢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后勤装备智能化,就是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使装备具备类似人脑的智力和自动感应能力,从而增强装备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成倍提高作业能力。它主要应用在故障自动检测、工作状态自动监控、无人驾驶、生化武器侦检等后勤保障领域。如外军目前正在开发研制的“无人驾驶运输车辆”,可在一台有人驾驶车辆的引导下,组成十几台的无人驾驶运输车队。美军研制的“机器骡”,可自动跟在士兵后面,为士兵携带装备物资,并提供净化水,生化侦检和医疗救护等伴随保障。装备智能化为后勤信息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野战指挥自动化。新军事革命的技术挑战,不是固定设施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而是指挥系统向最小战术单元,直至单车、单兵的广泛延伸。野战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延伸”问题。按照统一的标准、软件和规程,研制开发适用于战役、战术、分队、单车,甚至单兵的各种野战后勤指挥装备和器材,使后勤力量能够依托战区有线、无线网,对内实现互联互通,对外与战区作战指挥机构和保障对象实现数据交换,成为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野战后勤指挥自动化是后勤装备信息化的“大脑和中枢”。

  推进后勤装备信息化,应坚持以下四个途径。

  完善体系。信息战争,要求构建战略、战役、战术衔接配套的信息化后勤装备体系,具备陆海空一体的远程、快速的机动保障能力和轻便、灵活的伴随保障能力。信息化的改造和建设离不开这个基础,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当代后勤装备发展趋势上看:在战略层次上,重点发展海、空快速投送手段,增强全方位、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在战役层次上,以建设快速高效的支援保障装备体系为目标,重点完善海上和空中保障手段,主要是海上快速运输船、医院船,空中运输、救护直升机,以及陆上集装化支援保障系统。在战术层次上,适应作战部队小型化、轻型化、模块化要求,重点发展高性能、高机动、组合化新型装备,提高战术后勤的地面伴随保障能力,海军岸基保障能力和空军场站保障能力。

  创新技术。技术创新是推进装备信息化的根本动力。从外军普遍经验看,重要的一条是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军地联合开发。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关键技术计划,与信息有关的技术约占2/3,每年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投入约占军费总开支的1/4左右。在科研开发上,注重依托社会力量,大量采用民用技术,将军品技术标准与民品并轨。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于传播、不易垄断、可以共享的高度扩散性特点,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和成果,采取军地联合、协作攻关、统一标准、成果共享的开发方式,在研制新型后勤装备中,广泛采用微电子、卫星定位导航、自动识别等技术,提高装备的信息获取、传输、控制能力,为加快形成新一代具有较高信息化水平的后勤装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改造更新。对传统机械化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是迅速提升装备作战和保障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与新研装备相比,改造一代装备的经费只需十分之一,周期可缩短三分之二。美军按照“聚焦后勤”理论,不失时机地在保障装备平台上嵌入各种电子、信息设备,使其变得“耳聪”、“目明”、“脑灵”。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研发新型后勤装备的同时,大力改造现有后勤装备,通过“附加”、“嵌入”等方式,使其具备定位导航、数据传输、智能操作、自动检测等信息化功能,促成装备升级换代,形成使用一代、改造一代、新研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发展路子。

  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既是军队后勤装备实现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其重点是体系结构的调整重塑,核心是实现装备系统的网络化。后勤装备综合集成,必须把握两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注重两个“要素”的相互配套。两个层面,初级层面就是在后勤装备系统内部,按保障任务将独立的后勤装备集成为功能齐全、优势互补、高效运转的保障系统;高级层面则是实现后勤装备保障单元、保障体系与后勤指挥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的交链。两个要素,即在硬件方面,在后勤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的基础上,推进骨干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软件方面,建立统一的后勤信息标准规范,实现后勤保障信息资源“入库联网”。形成作战装备与保障装备相互配套,战役战术保障装备相互衔接,各军兵种装备互联互通的后勤装备综合集成体系。

  (解放军报2004年04月21日第9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推 荐 专 题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台湾军力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