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人大代表访谈: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 19:09 解放军报

  编者按

  在每年的“两会”上,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代表与委员们特别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又应该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本期我们以“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为主题,采访了部分军内外人大代表,代表们观大势、谈忧患、论发展,在建言献策中发表了许多沉甸甸的思考。现刊登对几位代表的访谈,以飨读者。

  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培养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访人大代表、国防大学副校长陈章元

  3月8日,记者来到军队人大代表住地,就“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培养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问题,采访了军队人大代表、国防大学副校长陈章元。

  陈章元代表首先谈到,世界新军事变革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大趋势。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努力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已成为军事领域无法回避的战略问题,就如江主席深刻指出的那样:“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

  谈到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应有怎样的标准,陈章元代表分析,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必须具备“四种素质”、“四种能力”。这四种素质是:过硬的政治素质、优秀的军事素质、扎实的科技文化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四种能力是:科学的思维能力、卓越的指挥能力、高超的治军能力、很强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培养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呢?陈章元代表认为,需要做到“四个着眼”:一是着眼未来需求。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思维定势的禁锢,以前瞻的眼光,培养新型人才。院校教学要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为牵引,军队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打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着眼全面发展。既重视智能的培养,又重视身心素质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着眼开拓创新。院校教学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从“传授知识”向“启发创新”转变,使学员不唯权、不唯书、不唯上,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四是着眼全程培养。要把指挥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把初级指挥、中级指挥和高级指挥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也把院校培训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全过程、全方位地加强人才培养。

  把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访人大代表、辽宁省军区司令员钱南忠

  如何适应小康社会建设新形势,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3月8日,记者来到军队人大代表驻地,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军队人大代表、辽宁省军区司令员钱南忠。

  声音洪亮的钱南忠代表开门见山:“在信息时代,主导战争胜负的主要是信息力,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将拥有更多的战争主动权。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把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钱南忠代表介绍,近年来,辽宁省军区党委狠抓了以办公、指挥自动化建设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在省军区统一部署下,所属师、旅单位全部建起了局域网和作战指挥系统,团以上机关全部建立自动化作战指挥平台,初步实现了“网上练兵对抗千里,网上指挥遥控千里,网上办公覆盖千里”的目标。

  钱南忠代表就此谈体会说:“硬件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要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就要把培养和吸收信息化人才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接着,钱南忠代表话锋一转分析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方一些行业和部门集聚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其中绝大多数技术都具有军地通用的特点,特别是一些信息化人才,可以直接服务于军事,有些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执行军事任务。他介绍说,近几年,辽宁省军区十分注重利用地方的人才资源优势,在进行编兵整组时通过扩大编组范围、增加选编数量等办法,尽可能地将地方信息化人才吸收进来。同时,还将信息化作战理论、信息化作战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纳入到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体系之中,并在省军区组织的对抗演练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电子战、心理战、网络战、媒体战等战法演练。信息化建设的加强,使全省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实现整体跃升。去年,省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千里机动演练,先后完成了岛屿反空袭、濒海抗登陆、要地防空等作战任务,受到了沈阳军区和总部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采访中,钱南忠代表特别指出,辽宁省作为全国民兵工作大省、第一支预备役部队的诞生地,在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征程中更应该走在前列。据了解,今年该省军区确立了进一步加大野战信息化建设力度、使省军区所属各单位的战时指挥机构全部实现信息传输宽带化、保障手段综合化、指挥方式网络化的目标,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为建设信息化航天发射场努力奋斗——访人大代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梅

  “两会”期间,记者走访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梅。她的一席话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赵梅代表首先谈到了航天技术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她说,发展我们自己的航空航天事业,关系到建设信息化军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使命和要求,在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围绕加强质量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发射试验能力问题,赵梅代表谈到:总结卫星发射连战连捷的经验,狠抓质量建设是我们的法宝。今年是中心又一个任务高峰年,工作十分繁重、任务十分艰巨,要履行好职责、肩负起使命,必须始终保持“严、慎、细、实”的科研试验作风,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不动摇;必须加大试验文书、软件的修改完善力度,从源头上保证指挥操作质量;必须从每一项操作、每一个测试联调项目抓起,努力提高对话能力和排查故障的能力,确保颗颗成功、连战连捷。

  科研试验贵在创新。赵梅代表认为,必须紧跟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争取在关键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必须以超前的眼光指导训练,努力开发新器材、运用新技术,积极探索新的组训模式,不断优化测试发射流程,改进测试、测控技术;必须根据科技的发展进步和任务模式的改进,确立规范化的质量建设标准,把科研试验质量要求向试验任务全方位延伸,全面提升综合发射试验能力。

  创新军事理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挥先导作用——访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二室主任姚云竹

  军队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二室主任姚云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谈到:军事理论的创新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军事科研人员肩负着创新军事理论的历史使命。

  姚云竹代表说,军事理论创新,首先需要一种鼓励思想交锋和观点争鸣的军事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战争形态将从机械化战争转向信息化战争,机械化军队将被信息化军队所取代。我军带有明显工业时代特征的军事理论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以信息化时代的思维方式取代机械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机械化时代的军事理论体系进行全面反思。

  其次,创建跨越时代的军事理论必然对整个旧有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如果只对个别领域的个别问题进行改革,不能突破旧有理论体系的整体桎梏,不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过去的金科玉律,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创新,也就无法重建新的体系。在军事变革的时代,应该提倡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过去10余年间,美军对作战理论的很多根本问题,如战斗力的构成、物理摧毁与精神震慑、时间与空间、战场上的点与线、手段与效果、对抗的对称与不对称等概念都进行了全面反思,在新旧理论的对抗中艰苦地摸索着适合信息时代的作战理论。

  第三,进行理论创新要具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世界军事变革大潮涌动,其变化之剧烈、发展之迅猛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军事理论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理论创新。在战场上只有快速机动才能抓住战机,在变革中只有迅速创新才能把握机遇,缺乏时效的创新会让我们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为此,我们要为创新军事理论建立科学的机制和体制,用科学的流程、科学的方法开发新理论,并把理论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牵动和引导新军事变革的动力,使之对军队建设和军事实践产生指导作用。

  姚云竹代表谈到,军事理论的创新还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战争是军事理论创新必须依据的人类实践活动,因此,军事理论的研究往往基于对“上一场战争”的总结。而军事变革对我们军事科研人员提出的现实任务,是要在“瞻前”而不是“顾后”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姚云竹代表分析,由于我军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理论创新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创新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研究当代人类战争实践的经验教训,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等技术手段虚拟未来的战争,通过军事训练提供基本的实践基础,并且借鉴战争实践丰富理论创新的成果。拿美国的情况来说,“着眼未来设计未来”已经成为超前开发作战理论的基本思路。如果我们能做到关注未来的发展,立足未来的需求,瞄准未来的战争,以理论创新牵引我军的军事变革,推动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就能缩短与世界军事变革趋势接轨的时间,完成我军的现代化腾飞。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地方党委政府责无旁贷——访人大代表、天津市西青区区委书记杨文成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十届人大代表、天津市西青区区委书记杨文成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

  刚刚过去的2003年,对于杨文成代表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西青区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闻人物”。这两项沉甸甸的荣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工作力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杨文成代表说:“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国防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国防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西青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以两位数增长的高速度步入全国百强县(市)。据杨文成代表介绍,为了使驻地官兵充分享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西青区历时3年开展“送温暖入军营”活动,帮助驻区官兵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为支持部队开展科技练兵,他们组织教育、电信、科研等9个部门,到部队实地解决在科技练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有计划地组织大中专院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电子、电磁等军地通用的人才走进部队训练场,为驻区部队对口提供外语、计算机以及医疗救护人才培训。针对驻区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军官住房等难题,西青区还出台操作性很强的优惠政策,为军人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从区财政协调筹措资金600余万元,建成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地下人防指挥中心,并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修复和完善了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霍元甲故居、石家大院等三个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受教育群众达万人以上。

  当记者问及今后对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国防建设有哪些考虑时,杨文成代表谈到:“一是抓好交通战备建设。西青区是天津的西大门,京沪、津保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发达,我们将结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抓好一批‘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建设项目;二是支持部队信息化建设。西青区有上百家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产业,我们将发挥驻区单位的科技优势,在信息、软件、智能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与国防建设联系紧密的领域,推动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互相融合和促进;三是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我们将围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广大公民的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

  (本版稿件由李卫东、胡建兵、本报特约记者李绪成、廖伟文、包国俊、孙兆军、焦玉庆、赵宣、邢邦明、钟继发、本报记者赵波采写)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