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军报透露中国潜艇部队曾经发生数次事故(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0:02 解放军报
军报透露中国潜艇部队曾经发生数次事故(图)

中国海上潜艇编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你们平时恐怕很少见过佩戴五级、六级士官军衔的士官吧!但是在我们这支高科技潜艇部队,这样的高级士官有一大批。他们的肩章上,几条粗重的铝杠排在一起,几乎看不到间隙,远远望去就像一整块坚实的“银盾”。

  军衔,是军人荣誉和资历的象征,更是职责和能力的写照。海军潜艇部队的这些高级士官,人人身怀绝技,个个堪称专家。他们用精湛的维修本领,时刻为“蓝鲸”提供一流的技术保障,确保复杂的武器装备处于最佳状态。

  看了这篇报道,相信你们会由衷地赞叹——“兵专家”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雒祥明:深海焊接“第一枪”

  六级士官雒祥明,27年如一日,在管路错综复杂的潜艇舱室里端着焊枪,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技术,被誉为“水下焊接第一枪”。1996年5月,某型潜艇一处高压气管出现问题。焊接难度极大:入口窄,只能挤进半个身子,连焊枪都很难伸开;焊接时,高温和烟雾难以发散,足以令人窒息。几名焊枪手来了,都一筹莫展……

  最后,雒祥明来了。他左瞄瞄,右瞅瞅,嘿嘿一笑说:“有了!”只见他脱下衣服包住头,侧着身子挤进去,焊枪一点,火花四溅,10分钟不到就焊好了。

  作为我军的高级气焊师,雒祥明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徒弟”。海军一次气焊专业比武,获得前三名的选手都喊雒祥明“师傅”。但是,雒祥明并不自满。前不久,他又参加了在焊接领域难度最高的氩弧焊培训班,顺利拿到了上岗资格证书。

  刘重阳:专家称他“雷达王”

  五级士官刘重阳,是专门维护潜艇雷达的高级士官。他当初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入伍后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连队的《导航雷达》等几本书被他反复借阅,翻得起了毛边。后来,文书一见他进阅览室,就紧张地抱着书柜央求:“重阳啊,行行好吧,别再来折腾这些书了!”

  凭着这股勤奋的劲头,他终于成为响当当的技术能手。某型潜艇下水试航,雷达屏幕上总是出现盲点和乱码,部队技术人员和厂方专家用仪器多次检测都没有发现问题。一时间,大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关键时刻,刘重阳断言:“问题一定出在线路上。”专家们见他是个士官,都没有当回事。刘重阳一头扎进艇舱,逐条线路进行检测,果然发现两股电线混接了。真相大白,专家们对刘重阳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技艺精湛的“雷达王”。

  如今,刘重阳胸前已经佩戴了6枚金灿灿的军功章。

  宋国强:潜艇仪表“检测师”

  采访五级士官、潜艇仪表修理技师宋国强时,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潜艇下潜了很长时间,但深度指示针依然显示为“零”。如果继续下潜,最后巨大的压力可能将压破艇壳。千钧一发,多亏艇长从异常情况中判断深度计出了故障,果断下令紧急上浮,才化险为夷。

  “你看,一根小小的表针,有时足以葬送一艘现代化的潜艇!”宋国强这样说。从事潜艇仪表检测修理工作18年来,他始终抱着高度的责任心,写下了数百万字的学习笔记,改进了多种检测修理方式,成为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

  2002年,宋国强随艇参加一次

军事演习。突然,联合控制台上的压力表、水位表出现异常,压力急剧下降。宋国强立即判断,是仪表引压系统出现泄漏!他打开隔舱门,顶着刺鼻的气体冲进仪表间,找到漏点,迅速隔离,又麻利地修复了信号转换装置,使仪表恢复正常。返航后,他荣立了三等功。

  张奎年:蓝鲸心脏“主治医”

  潜艇的动力系统,是“蓝鲸”的“心脏”,一旦停止工作,整个潜艇将陷入瘫痪。六级士官张奎年,就是潜艇“心脏”的“主治医生”。虽然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技师,第一学历才是高中,但是他的徒弟中有学士、硕士,甚至还有博士呢!

  2003年4月,上级要求对某型元件进行储存。这项工作专业性强、危险性极大,很多专家都不敢贸然拿出意见。张奎年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写了十几份工艺文件,设计制作了专用工具,带领战友们进行模拟演练。在长达5个月的储存过程中,无一失误,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创造了海军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首次”。

  如今,张奎年已经6次参加大型军事演习,荣获“海军优秀人才奖”,获得海军机动保障跨区演练第一名。

  苑广成:船坞起重“神吊手”

  五级士官苑广成,是潜艇船坞起重机的操作手。凡是潜艇“五脏六腑”出了毛病,都要靠他操作吊车,把部件一个个掏出。这些部件,大的像磨盘,小的像西瓜,形状千奇百怪,从小小的潜艇出口吊出,一点不能磕碰,有的还不能倾斜。苑广成坐在操作间,按动各种电钮,操纵着巨大的吊钩上上下下……想想这些,就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多么大。

  一次,某潜艇进坞检修,一个55吨的起重机电器控制装置突然失灵。部队请来地方一家电气设备公司的技术人员会诊,对方开出“天价”,只好一纸电报,把刚刚探亲回家的苑广成召回。

  来到船坞,苑广成二话没说,爬上25米高的电气控制室,在4个操作点间来回穿梭检测,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

  第3天,电机终于发出了轻快的欢唱。一笔账算下来,苑广成为部队节省了10多万元。本报通讯员 王鹏 本报特约记者 徐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