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2:39 解放军报

  郑勤

  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军事训练作为军队和平时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因素。进入新世纪,我军军事训练适应时代潮流,聚焦于一体化联合作战,开始了新一轮变革。在这场深刻变革中,首要的问题是用科学发展观拓展战略视野,深刻认识我军转型时期军事训练的时代特征与客观规律,做到在认识上精确定位,思路上清晰有序,使这场改革在先进理论的引导下,生气蓬勃地展开,协调持续地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理性审视我军军事训练发展的历史脉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战略的适时转变、军队体制结构的调整改革以及世界上几场局部战争实践的启示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军军事训练开始了由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改革与转型。延续了20多年军事训练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发起改革。改革的动因是汲取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难点问题。基本思路是以合同作战为中心,按照单兵、分队、合同战术三个层次,逐级训练,逐级合成,逐级形成战斗力。改革重点是在全军层面上规范统一单兵、分队和合同战术训练。

  20世纪90年代渐变推进。世界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使新的战争形态显露端倪。中央军委见微知著,把握趋势,适时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因应变化,总部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开始设计新一轮训练改革。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定的作战类型和作战样式,调整了战役战术训练课题,根据新课题确定了合同战术、分队战术以及技术训练的内容,编修颁布了新一代训练大纲,其核心内容是推动军事训练由重技术向重战术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快步伐。90年代后期,随着对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的理解深入,全军军事训练快速向高技术战争的前沿逼进。军委总部从沈阳军区发起的“以劣胜优三两招”活动中,对科技兴训的大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和正确引导。2002年,植根于科技练兵的沃土,凝聚全军改革智慧和创新成果的新一代训练大纲颁布施行,军事训练构建了训战一致的新模式,推开了官兵分训的组训形式,实行了统放结合的指导方式,推出了质量调控的管理机制,确立了开放共享的保障格局,走开了滚动发展的改革新路。

  2003年以来新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世界军事变革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国家安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应对挑战,中央军委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此背景下,军事训练迎着变革潮,开始了一体化联合训练的新一轮探索。

  回顾我军20多年来走过的训练改革之路,我们必须看到,训练改革虽有继承性,但昨天的改革并没有为今天提供现成答案,军事训练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经过对改革历史的深刻思考,发现昨天与今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为今天的训练改革找到准确定位。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我军训练经历过的若干次大变革,改革重点都是以训练内容的增删并减和训法改进为突破口。今天,时代大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从这种改革的习惯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战略目标调整训练改革的思路,从训法改革转向寻求作战体系的优化组合,把训练体制与训练机制创新作为新起点,推动训练改革向一体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在更深的层次上谋求战斗力生成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精细研究新一轮军事训练变革的特点和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内在的规律,才能把事物的发展纳入科学化的轨道。以一体化联合作战为重心的训练改革,要做到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必须正确地认识其特点和规律。

  训练指导由机械化时代接触式作战,逐步向信息化时代接触与非接触交融式作战转变。基于长期战争实践的认识和总结,建国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以数量型、接触型、陆战型为主,即是军队建设的特点,也是军事训练的特点,训练指导理念具有机械化、半机械化时代的明显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战争形态急剧变化,我军从外军特别是美军的作战实践中感受到新的作战样式对传统练兵模式的强烈冲击,开始在训练实践中扬弃旧义,开创新知,探寻摸索“仗在信息条件下打、兵在信息条件下练”、“仗以非接触形式打、兵以非接触形式练”等适应时代发展的训练指导规律。

  训练重心由以陆战为主的合同作战所构建的课题式训练,向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所构建的实案化训练转变。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军队作战能力更多的表现为信息条件下的体系聚合能力,一体化训练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孵化器”和“倍增器”。在此种情形下,内集外联,逐级扩展,单兵种、单要素到诸兵种、多要素的系统集成和体系融合训练,已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以陆地攻防为主导的训练课题,逐步让位于在五维空间融为一体的体系作战为主导的实案化训练课题。随之带来的变化是:以步兵为主要参照的共同训练,逐步改进为以战斗员基本要求为参照的入伍训练;以本兵种为主的协同分业训练,逐步改进为以联合作战为主的要素分业训练;合同战役战术基本攻防课题训练,逐步改进为一体化条件下的联合训练。

  训练步骤由单兵、分业渐次展开、逐级施训、逐级合成,向阶段跨越、高端带动、战役战术融合转变。长期以来,我军军事训练走的是从低端到高端,台阶积累式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符合实际的,只是今天应有新的补充。一方面延续这个规律,另一方面又以新的使命课题为牵引,以初级一体化联合训练为路径,转而采取从高端直接到低端,用大协同带动小协同、大课题穿插小课题、大动作连接小动作的超常步骤,从年度训练开始,按照明确任务——研究问题——针对性训练——检验性演习这样一个过程,实施跨越式的任务训练。这种针对不同作战背景、不同作战对象、以战役带动战术或战役战术融合的实案化训练,打破了过去传统训练阶段衔接的界线,使战役战术训练和单元要素训练交融互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体化联合训练,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几次军事训练改革所未曾涉及的领域。随着探索的深入,仍然会有许多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新特点、发现新规律,使军事训练改革取得有实质意义的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需要与可能的结合上找到训练改革的“抓手”

  我军目前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初级阶段,时代需求和现实条件的矛盾无法回避。如何在两者的碰撞中使改革设计与实际操作相吻合?深则厉,浅则揭。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去考察、去回答这些历史性课题,才能找到既有前瞻性、创新性,又有操作性的改革“抓手”。

  在不同层面实施不同的创新模式。对于战略层面而言,要以科学有序的

宏观调控为重点,进行军兵种训练整合与资源优化,创造陆海空军“联训”的条件,以此提高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实行“并网发电”、“合闸分流”,以大融合促进大发展,打通目前联合训练上的“烟囱”和“壁垒”。战役层次应突出指挥机关一体联动,围绕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和体系整合,确立联合训练的体系结构、技术支撑、训练方式和保障模式,各兵种应打破自成体系、单一作战的观念,以联合作战、联合制胜作为军事训练改革的切入点,让训练重心自觉地聚焦于联合指挥、联合打击、联合防护和联合保障。对于战术层面来言,并不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只要科学把握其规律,就能找到改革“抓手”。许多部队从师旅团级作战单元内部集成抓起,以作战指挥集成训练为重点,由分到合练集成,积极稳妥地探索实践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的方法路子,从而产生了我军近20年来数次训练改革未曾有过的成果。在联合训练的技术条件上,要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按照初级阶段、有限目标的基本定位,立足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通过加强指挥网络、武器装备、训练设施的综合集成建设,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作战要素系统和公用信息平台,构建能够支持联合训练实践的信息技术平台。

  加快训练理论更新的步伐。近两年,随着理论探索的深入和试点单位的努力,创新的理论开始由学术殿堂进入演兵场,由此带来的训练理念的嬗变更具有质的价值和意义。今天,信息主导、综合集成、体系对抗、联合制胜、联战联训、资源共享等意识日益深入军心,并逐步贯彻到训练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念的创新比方法的创新更为可贵,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新的训练理念必然会产生出更多、更贴近实际、更先进的创新实践。

  以岗位为平台提高信息能力素质。岗位是构成战斗力的基本“细胞”,是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的“神经末梢”,没有精通岗位的人才群体,就没有要素的融合和体系的集成。在我军武器装备新老并存的状况下,迫切要求广大官兵有精熟的技能。特别是对于因装备更新带来的新岗位及编组方式变化,更应引起对岗位能力足够的关注,它是训练改革产生可操作性的载体和“抓手”,并丰富了传统岗位练兵的内涵。它分以下步骤展开:基本岗位训练,以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能力和本级本岗位的指挥技能为重点,打牢岗位能力基础;岗位融合训练,分为专业统一的单位岗位训练与作战编组的相关岗位训练,前者侧重单元内部的整体协同,后者侧重“模块”的功能集优和系统整合。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推进我军战斗力生成提高的科学指南。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军方兴未艾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必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深化,获取更丰硕的果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