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飞驼峰航线的中国早期飞行英雄(图)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18:02 南方人物周刊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驼峰”英雄的悲情人生 “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国际航线中(另两条为阿拉斯加航线、北大西洋航线)最具危险性的一条。 该航线西起印度的汀江,东到中国的昆明、叙府(宜宾)、泸州、重庆等地。该条航路大部分是在平均海拔5000—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及横断山脉上空穿越,而当时所用飞机,满载后飞行高度几乎和地势平均高度等同,甚至还要低于所经山峰高度,飞行艰险和飞行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要在连绵起伏的山谷间穿行,无论是飞行线路还是所经地形都犹如骆驼的驼峰,“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在这个被称为“上帝的弃地”之地,飞行员们要在820公里(南线)和1150公里(北线)的航线上飞行。由于南线遭受日本战斗机攻击,故后来飞行员们要绕路飞北线,这就更增大了因恶劣气候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每次飞行,飞行员们要面对崇山峻岭、急流峡谷、强劲的升降气流和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多月的雨、雾季节,加之受当时飞机性能所限,以及几乎毫无通讯、气象、导航保障,飞行员既要操纵飞机,又要时刻警惕日本战斗机攻击,“驼峰”飞行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壮! “驼峰”飞行主力是先期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0航空队及美军后来部署在印度的印中联队和中国航空公司,所用主力机型是DC-3 、C-46、C-47、C-54,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抗战中的中国运送战略物资。此外,还有一些任务需要他们飞越“驼峰”,比如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的往返,接收美国援助飞机的进出,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赴印受训,美军第20航空队移师成都,第14航空队在中印间往返、由中国和美军共同组建的中美混合团赴美培训的去回,国民政府要员出访、国际友人来华访问,无不经过“驼峰航线”。 抗战期间的中国对外交通线 1938年9月以前,中国主要的进出口通道是香港到广州。日军侵占武汉和广州后,这条通道被迫中断。 此后,中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又开辟了三条对外陆路通道——一条经越南海防到河内再到中国的昆明,另一条是闻名中外的滇缅公路,再一条是新疆到苏联。但随着日军相继占领海防、河内和缅甸,以及1941年6月德国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1942年2月以后,中国所有的对外陆路交通均遭封锁。 中国确确实实到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战略物资运不进来,出口物资运不出去。一个即将全部被封锁的中国!一个在日本人眼中即将投降的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国民政府决定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中国航空公司为探索“驼峰航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致电中国政府,同意开辟中印(中国和印度)空中通道,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驼峰航线”。 中国航空公司 中国航空公司系国民政府在1930年8月1日与美国“飞运”公司签署协议成立的“合资”航空公司。按协议规定,国民政府占55%股份(飞运公司又于1933年将全部股份转让给泛美航空公司)。根据中美双方协议规定,空勤机组的“配置”也按“控股”方式配备,于是机舱里就有一个美国人和两个中国人。这就是在“驼峰”上牺牲的空勤人员中,一会儿有美国人,一会儿又有中国人的原因。机长,大部分是美国人,副驾驶和飞行报务员,几乎全为中国人。 特约记者 刘小童 发自成都 现代战争,表面上看,是枪对枪的较量、军队对军队的搏杀,但在背后,其实是物资和能源的消耗战。如果不谈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这几乎已成了一条铁律:谁拥有了更强大的物资储备和供应,谁,才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而在抗战期间的中国,在这个正规军队连粗糙的“汉阳造”都配备不齐、后期几乎所有的枪炮、子弹、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都要依靠进口的落后的农业国里,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她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除了中国军民的不屈意志、抵抗到死的精神、数千万被杀害的血勇之躯外,还有盟国的协同作战,以及外部世界的物资支援。 驼峰航线,正是抗战时期中国的唯一生命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驼峰航线”,中国的抗日战争史就要重新撰写! “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即使到现在,只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如果有幸沿着当年的航线飞行,会看到白雪皑皑的峡谷间闪烁着晶莹的亮点,这就是当年坠毁的飞机铝片反射阳光所致,所以“驼峰”又被称为“铝谷”! “驼峰航线”也是整个“二战”期间,中美两国付出最大代价的一条航线。在整个空运期间,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印中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在这条航线上,盟军共损失飞机超过1000架,牺牲优秀空勤人员肯定在3000人左右(以上数据为民间统计,美军只统计自己损失)。 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多架,双方参加人数总共有八万四千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四万万同胞的英勇抗战。中国航空公司,先后损失飞机竟然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而同一时期,美军飞越“驼峰”飞机损失率接近90%。 这实在是个让人吃惊的数字。美国“驼峰”空运总指挥、印中联队少将司令官威廉·H·藤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二战’期间,在两个友好国家间飞行,它的损失率竟然超过了欧洲战场上的对德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 为了追寻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从1998年起,笔者整整用了6年时间,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是美国,不断寻访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亲历者(详见《驼峰航线》一书)。历史的兴废固然让人感触,然而,更让人感慨的是,那些从“驼峰航线”死里逃生的飞行英雄们,在1949年的“两航起义”——从香港返归大陆后,他们的命运,竟然完全改变了。 以下内容,多少记录了这段历史,以及那些中国早期飞行英雄们大半个世纪里的坎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