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飞轰6新机及10架重点型号顺利试飞(组图)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10:32 中国航空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2005年12月25日,一航西飞当年批生产的最后一架飞豹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昂首刺向蓝天。至此,全年批生产试飞任务基本告捷,一航西飞试飞站创出了全年试飞与转场架数最多、当年批生产飞机年内全部达到开飞状态的两项新纪录。 一航西飞飞机分公司副经理、试飞站站长窦毅海说:“能够创造这样的纪录,关键在于我们实施了优化流程和项目团队的新举措。” 流程是试飞站管理变革的切入点。一架飞机从总装交接、质量复查、设备通电、各系统试验、试车、开飞、用户验收到转场等试飞全过程包括了两百多道工序,再加上数百、上千项的各类更改,理不清头绪往往会忙而无序,甚至一个小小的差错,都有可能酿成难以想像的后果。在历时半年多的时间里,试飞站组织专人对飞机试飞的每一个流程进行认真的梳理,合并、压缩和删减不必要的环节,逐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并辅之以不同机种典型故障的排故操作规范,使整个试飞工作建立起了一个规范的流程和准则。 2005年四季度,一套基于OA系统的试飞站信息管理系统首次在全站投入运行,随时可以查阅的试飞生产平衡图、不同机种试飞进展的动态表及时地反映着每架飞机进展的节点、故障、排故、军检、转场等相关信息,及时的信息、统一的数据为调度、生产、工艺和检验等各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便捷。 “飞机试飞阶段大量的临时更改,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为了确保数百项的更改全部到位,避免因为忙乱而造成的疏漏,我们将各类更改纳入系统管理,大大提高了项目进展的追踪性和效率。”试飞站技术室主任田哲说。 在试飞站技术室,每天各机种主管技术人员将新的更改输入系统。与此同时,调度、生产和检验人员依据技术部门的数据进行安排和检查,实行闭环管理,使得更改项目控制变得更加规范而有效。 窦毅海站长说:“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流程的优化主要是明确我们应该做什么,项目团队的建立则着重是提高 执行力,解决如何做得更好、更有效的问题。”项目团队管理是将工艺技术、生产调度、机务大队和检验有关人员组成一个团队,按试飞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根据每架飞机技术状态和需要贯彻的各项工艺指令,协调进度、明确措施、解决问题,以及验证结果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是流程管理在生产环节的延伸。 团队方法的引入,使试飞站员工的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各部门人员为了确保飞机试飞交付这一共同的目标凝聚在一起。技术、调度、检验等管理人员主动为现场作业人员服务,大量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改进,有效地缩短了试飞周期。同时,科学的指挥调度和新的检验方法的实施也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一大队队长惠少勇感慨地说:“现在虽然工作紧张,但忙中有序,更注重工作的实效。” 管理的变革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提升了飞机试飞的整体能力。2005年12月15日,轰六批生产飞机试飞任务全面告捷。12月中旬,10架某重点型号飞机试飞节点顺利实现。12月25日,某型机最后两架机顺利开飞。吴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