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云南某预备役团探索应急分队建设的一段经历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0:16 解放军报

  预备役部队有了“常驻分队”——云南某预备役团探索应急分队建设的一段经历

  本报记者 姜兴华 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启元 邵阳

  1月上旬,200多名军地领导走进云南某预备役团,观摩该团“常驻分队”军事训练成果汇报演示,称赞该团“走出了一条预编应急分队建设新路子!”

  “这是被‘逼’出来的!”该团领导告诉记者,在预备役部队建设“常驻分队”,是从3年前一次防暴维稳演练的教训开始的。

  演练遭遇尴尬——预备役官兵召之难来

  2002年初,该团组织3个直属分队进行了一场带实战背景的维稳演练。随着导调部的一声令下,紧急集结预备役官兵的命令不到半小时就传到了各乡镇。但没想到,按时赶到预定地点集结的预编士兵不到50%,最后在乡镇干部的再三动员、催促下,才勉强凑足了一个连的兵力。由于缺少兵力,演练中洋相百出,有几个平时没经过训练的士兵甚至反被“暴徒”制服。演练最终不得不草率收场。

  就在团领导懊恼、气愤并准备拿出处罚对策时,少数未按命令准时来参加演练的预备役士兵私下抱怨:“我们不吃皇粮、不拿军饷,干嘛要自找苦吃?”

  党委深刻反思——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预备役官兵为何召之难来?问题提到了团党委会上。

  “预备役部队同样要准备打仗,召之不来何谈战斗力!”团政委张灿军首先发言:“关键是我们的工作思路有问题。只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才能破解这道难题。”

  团党委“一班人”感到,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预编士兵,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外出务工增多造成预编士兵大量流失,在位者偶尔参加团队活动也因不专心而使效果大打折扣,预编士兵骨干培训和保留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训练、教育、管理之路。

  在反复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他们决定组建一支预编应急分队。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上级军事机关和驻地党委、政府的赞同和支持。2002年9月,他们从所属各分队300多名自愿报名的预编士兵中,择优选拔65人组建了一个应急分队,集中到团部统一食宿,系统训练,直接管理使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这支应急分队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屡屡建功,成为团队“常驻分队”。

  探索根本出路——让应急分队常驻团队

  “常驻分队”取得明显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后,更坚定了他们把“常驻分队”当作“铁拳”来使的决心,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整套确保“常驻分队”正常运转的机制。

  千方百计弥补经费不足。他们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在确保队员工资和生活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平时组织队员为地方进行人工降雨等方式,弥补训练经费不足,使每年所需的开支得到基本保障。

  实施军事化管理。他们参照现役部队连队管理的方法,制定了《“常驻分队”正规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条令学习、请销假、军容风纪检查等制度。同时,针对所担负的任务,对队员进行教学法、基本常识、技战术等内容进行系统训练。3年来所训的课目全部合格,队员在熟练高炮专业的基础上,人人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擒拿格斗、森林灭火、防暴维稳等多种技能,95%的还达到民兵“四会”教练员标准,60%的人能进行网上信息对抗演练。

  发挥“滚雪球”效应。3年来,他们培训骨干500余人,为部队输送30多名优质兵员。该分队还数十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协助公安部门破获各类案件50余起,抓获犯罪分子数十人;扑灭森林大火3次,挽回经济损失千余万元,在军地树立了良好形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