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漫谈:放开眼界看未来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10:38 解放军报 | |
李炳彦 这是个智战时代。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加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范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实践——技术——理论”;现在颠倒过来了,是“理论——技术——实践” 其实,时代发展的速度更快了,我们需要呼唤新的“未来研究热”,需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展望“21世纪20年代的国际安全形势”,“21世纪20年代的科技”,“21世纪20年代的军事”,“21世纪20年代的战争”…… 西方有位社会学家,曾经在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进步情况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20年前,凡是在各大众媒体上充满未来信息的国家,都大踏步前进了;凡是在各大众媒体上充满古典信息的国家,就像一匹拴在老树上的马一样原地打转。 眼光影响着战略选择,特别是在大变革时期,看不到未来,就可能投错今天的棋子。 话题再回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依仗独占鳌头的制造业,经济发展顺风顺水,迅猛崛起。这时,日本国内有人开始向美国“说不”。有人甚至扬言,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旧仇”和几十年来受控制的“新恨”,该有个了断了。了断的办法之一就是“买下美国”。这时,兰德公司给政府献计说,让日本来收购不动产和股权,我们变现后正好用于“信息 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新技术和新材料。进入90年代后期,形势急转,日本泡沫经济破产,成为“无能力的国家”一蹶不振。美国经济却创纪录地持续增长,当初日本花高价买来的资产,被美国低价赎回。兰德公司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发展方向,战略思维领先进入信息时代,日本的战略思维停留于工业时代,目光短浅,败北一局。在军事领域里更是如此。当军事变革的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时,成败不取决于一时的得失,能够看清未来,知道什么时间应该转舵、并能适时转舵,才是制胜的高明之举。军事变革,其实是军事核心能力的转移,即旧的核心能力被新的核心能力所取代。比如:甲午海战中,海战的核心能力已经变为“航速”,不再是“吨位”,这是日本掌握此次海战主动权的技术因素。第二次 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航空母舰出现,海战的核心能力由舰炮移向空中,即海军航空兵。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却没有看到海战的新变化,美军从失利中看到了海战核心能力的变化,这是中途岛之战双方胜负易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停顿的新军事变革中,未来的军事核心能力也处在变化之中。如果说战场上的主动权取决于谁先发现,那么建设中的主动权则取决于谁看得更远。军事变革,千帆竞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放眼未来,对时间的超前使用,按照“共时性”搞建设,使今天、明天、后天,即现实、近期、远期,三个时态一起利用。以往,人们遵循“历时性”进行建设。“历时性”,在时序上是线性排列,即做完今天的事,再做明天的事;做完明天的事,才能进入后天的事情。“共时性”是非线性的,表现在国防建设上,就是设计好后天,建设好明天,使用好今天。或者说,使用一个,建设一个,设计一个。这种对三个时态的非线式重叠利用过程,比线式的“历时性”利用效益会更高。用这个理念看美军,我们的头脑里应该有三个美军:观念中的美军——20年之后的美军;建设中的美军——4年、10年到20年的美军;现实中的美军——可以随时使用的美军。用这个理念指导军事斗争准备,应当强调在动态中实现战略上的知己知彼,防止进入“用未来的我军同现在的敌人作战”的认识误区。用这个理念指导战略筹划,不是用现在的努力,确定未来的目标;而是从对未来的设计,来选定今天的努力。用这个理念分析发展中的问题,不仅要研究造成现实问题的历史原因,还要注意研究未来原因。许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固然有历史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未来原因,是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清晰。面对诸多矛盾,注意用“未来的钥匙”打开现实的“锁”。新军事变革,是一个持续的军事创新过程,创新包含着探索。从外军发展的经验看,望着远方的灯火,也可能走错眼前的路,但可以在前进中调整;如果看不到远方的灯火,就会因失去方向感而原地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