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预备役通信团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纪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0:14 解放军报 | |
罗文义 杨小应 本报特约记者 钟友国 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对抗演练在桂北某山区打响。广西某预备役通信团依托指挥信息网络发布动员命令,各分队迅速奔赴预定地域,开设野战通信系统,在电磁攻击和信息对抗中,确保了指挥命令的畅通。 过硬的本领缘于这个团高标准谋信息化建设、抓信息化训练、育信息化人才,团队被总部评为“全军预备役部队无线电教练网实习先进单位”,被广州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闯新路不怕担风险 某型数字通信装备到团里后,官兵发现新装备在山岳丛林地带接收信号比较困难,如不进行技术改造,影响通信。改还是不改?一些人不赞成改。理由是:对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是生产厂家的事;还有的担心新装备技术含量高,改不好出了问题没法交待。 搞 信息化建设要敢于探索。团党委决定,组织一场数字微波通信机改造讲座,引导全团官兵坚定探索的信心。打破束缚的框框,官兵干信息化的热情和聪明才智便迸发出来,某型数字微波通信机接收信号难的问题很快被攻克。团器材股长吴鸿昌在一次演习中,发现某型野战通信接力机系统携带不方便,于是他将已经退役的电台车辆改装成4台野战通信接力车,并带领官兵深入山林、河滩等复杂环境,进行快速开通、撤收、机动测试。 探索需要科学严谨的精神。在该团,每对一项新装备进行革新,他们都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使每一项革新都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近年来,这个团瞄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共取得30多项革新成果。 向科学编组要人才 这是该团官兵无法忘记的一个尴尬场面:去年10月,某型通信综合终端车列装部队,官兵们来到车舱内,看着闪闪发光的仪器,不知道从何下手。 为啥新装备来了,没人敢上去试一试?团党委感到,建设信息化军队没人才不行。很快,团里制定了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他们采取以岗代训等形式,让一部分官兵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精心挑选一批素质较高、潜力大的技术骨干到院校、厂家深造;组织技术尖子到野战部队参观见学;与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联系,请来专家教授对官兵进行对口专业辅导。目前,该团85%的现役干部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第二学历,所有干部和多数士官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核。 随着知识的更新,官兵学习掌握新装备新技术的能力强了。去年,某新型野战通信装备分到团里,官兵在使用新装备时发现电路图上出现一些错误,及时向厂家反馈,厂家对这批装备进行了重新修改发放。 他们还将编兵单位从人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扩展,把通信终端分队、无线分队、接力分队组建在电信、联通、移动等传统单位的同时,又在激光研究所、通信信息产业集团、电子工业学院等单位组建了新的通信分队。 岗位练兵拓新路 一次,团里组织战术演练,无线电专业、接力专业等技术性较强岗位上的预备役战士,在对抗中显得手忙脚乱。这些预备役战士过去参加训练时,各项内容都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施训和考核,达到了标准,为何真正用起来却不尽人意?经过深入调查,团领导发现,按照大纲的规定,每年参加训练预编的人员为三分之一,3年训一个轮回,这样的训练方式容易出现断层。 为此,他们提出了“岗位练兵”的新思路。年初,他们根据每名预任官兵岗位工作性质,统一制定训练计划,明确各类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训练的内容、方法、步骤和要求,下发函授作业,团里定期对岗位练兵的情况进行考评,确保岗位练兵质量。 着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明确训练的新标准。某型通信新装备列装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细则。他们组织技术尖子进行新装备训练,逐步摸索训练规律,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为官兵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提高官兵的实战能力,团党委把部队拉到野外,反复组织官兵在复杂恶劣的条件下练台站、通信枢纽的开设、撤收和转移,强化官兵在恶劣条件下保障通信畅通的意识,使团队野战通信保障本领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