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我海军专家为潜艇水下航行导弹发射作出贡献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8:38 解放军报
我海军专家为潜艇水下航行导弹发射作出贡献

我潜艇发射潜射导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我海军专家为潜艇水下航行导弹发射作出贡献

中国海上潜艇编队

  生命里最后的三十五天——记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高级工程师宋兴尧

  本报记者 曹瑞林 钱晓虎 本报特约记者 钟魁润

  2005年4月17日,年仅41岁的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高级工程师宋兴尧带着对中国海洋调查事业的无限眷恋和对家人的无尽牵挂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1986年从厦门大学海洋化学系特招入伍的宋兴尧,在大海上搏风击浪19年,足迹踏遍黄海、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航程达30万公里,先后参加了60多项重大海洋调查测量任务,绘制了1万余幅水文气象要素图,创下了我军水文气象调查和海洋测绘史上的“五个之最”,为我国近海大陆架勘测、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潜艇水下航行、导弹武器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国家“908”项目10人专家组成员,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全军水文气象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英年早逝,长歌当哭。吊唁电报、传真、信函如雪片飞来。海军司令部航行保证部领导在唁电中说:“宋兴尧为海军海洋调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海军水文气象领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去世,是海军水文气象保障事业的巨大损失。”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在采访宋兴尧事迹的过程中,支队、基地各级领导回忆往事时还眼圈发红,大队官兵仍潸然泪下。他们都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宋兴尧还在工作着,心中所想,还是自己倾情一生的海洋调查事业!

  采访中,大家每每谈及宋兴尧的最后时刻,记者也一次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从住院到去世,短短的35天,他还在为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短短的35天,留下的是一段生命的绝唱,折射出的是这位大海之子一生的绚丽。

  今年3月8日,宋兴尧赴京参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写工作会议。坐在会议室,他身上一直冒汗,脸被高烧烧得通红。海司航保部领导专门给他联系了医院,劝他去住院治疗。他怕耽误开会,坚持不肯去,还风趣地说:“你们看我1米86的个头,身体壮得像头牛,一点小感冒算个啥。”

  9日下午,高烧不退的他再次谢绝了领导要他去医院治疗的劝告,吞下几粒退烧药,利用难得的会议休息时间,拉着同事缪峰,硬撑着去书店购买海洋科学类参考书。

  坐地铁,挤大巴,步行,他俩一连跑了北京几个书店,购买了《中国海洋年鉴》、《海洋调查规范》等6本参考书。从海洋出版社出来,已是下午3点多,缪峰看到宋兴尧直喘粗气,走路没了重心,浑身是汗水,就劝他:“宋高工,咱们早点回去吧,赶紧到医院去看看。”

  宋兴尧不同意:“来趟北京不容易,得多买点,再找找。”晚上,当他们背着一大包参考书艰难地回到招待所时,宋兴尧饭也没吃,就累倒在床上。

  可怕的病魔正在悄悄吞噬他的生命,他浑然不觉。这也难怪,宋兴尧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身体。采访中,他的同事缪峰提起老宋就忍不住流泪,他这个人啊,只要一干起工作来,就像“拼命三郎”。2001年,他们到东海某潜艇训练区进行水文气象综合调查。两个多月的海上漂泊后,辛苦采集的大气波导数据由于硬盘有物理损伤读不出来,大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宋兴尧蹲在机器旁,连续熬了三天三夜,终于挽回了珍贵的数据。大家劝他赶紧回去睡觉,但他感到,大气波导系统在作业时每次都要储存庞大的数据量,一个硬盘实在不保险。他又马不停蹄地对大气波导作业系统进行技术革新,设计出自动备份软件,使采集数据有了“双保险”。连续多日的熬夜,宋兴尧双眼通红,头发蓬乱,整整掉了10斤肉。

  大队副政委吴崇杰告诉记者,宋兴尧从北京开完会回来那天,径直回到了办公室。当天夜里,他突然晕倒在办公桌上。测绘处公务员小周赶紧将他送到卫生队,一量体温41摄氏度,连夜给他输液。3月12日一早,大队派车把他送往113医院。可宋兴尧仍然不同意住院,他说:“我的事太多了,再等等。”大队领导最后沉着脸,才硬把他塞进了车里。

  住院第三天,宋兴尧就要求测绘处的同志把大队年度海洋水文气象调查计划书带给他,他要做最后的修改。大家都知道他的脾气,怕他悄悄溜回部队,只好答应。出于对他的爱护,战友们自发地到医院轮流陪护他。对此,他很不高兴。他打电话给大队领导:“年初大队工作这么忙,这么多人为我一个人忙乎,没有必要。”陪护他的两名老士官硬是含着泪给撵回了部队。

  到了第九天,他被初步诊断为骨髓增生性贫血。前来探望他的大队领导和战友越来越多,妻子也偷偷地抹泪,宋兴尧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便悄悄在网上检索了一下,这才知道自己患的是绝症!

  这不啻是晴天霹雳,把他从生命的巅峰一下子推到谷底,但是他表面上依旧刚强,内心的波澜谁也没有察觉。战友在整理遗物时,在他用过的笔记本电脑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现在看来,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这是命运。人是一定要死的,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知道我的生命比一般人可能会更加短暂,但我绝不因为生命的短暂而失去意义,相反,正因为短暂,赋予了我更多、更重的责任……”

  宋兴尧强烈要求出院,但遭到了医生的拒绝。3月22日下午,他偷偷溜了出来,回到大队,一头又扎进工作中。他要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这期间,他的病情开始恶化,一坐在电脑前就头疼冒汗,浑身疼痛。他瞒着战友和妻子,顽强地支撑着,怕他们知道后又将他送回医院。

  4月6日,宋兴尧带病坚持参加了舰队组织的高工续评考试。这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笑着对带队干部说,海调事业还离不开他,他还能为部队尽点力。

  4月7日,宋兴尧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这回,他主动回到了医院。

  再次住院后,宋兴尧已经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靠打点滴来维持生命。他叫前来探望的战友把资料和笔记本电脑捎到医院,只要稍微清醒些,就在病床上继续工作。也许是苍天有眼,在他生命终结的前一天,他竟完成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水文气象条目的初稿。

  4月17日,宋兴尧住院的第35天。上午9时,大队领导得到他病情加重的消息,立即赶往医院。无菌病房不能进去探望,宋兴尧要求把他推到走廊里与领导见面。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询问着年度海洋调查工作情况。大队领导看他弥留之际牵挂的仍然是工作,泪水夺眶而出。

  然而,谁也未料到,两个小时后,宋兴尧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离开他为之奋斗了19个春秋的海洋水文气象调查事业,离开了他深爱着和同样深爱着他的战友、亲人。

  宋兴尧走得太急,以至于未能给父母、妻子、儿子和刚满8个月的女儿留下一句遗言。临终前一天,他母亲带着孙子、孙女来医院看他,当母亲抱着小孙女离开病房时,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妈,让我再看看女儿。”他重新把女儿搂在怀里,看了又看,亲了又亲。他太爱他的新家了!可又太对不起这个新家了!前妻因为忍受不了他老是出海的生活,扔下只有4岁的儿子离他而去。他一个人带着儿子,又当爸又当妈,苦熬了好几年!当组建新家幸福再临时,他却来不及品味!

  天也动容,海也呜咽。送行那天,原定200人参加的追悼会,一下子来了800多人,小小的殡仪馆被挤得水泄不通。大队政委赵平拿出悼词还未念一个字,已泣不成声。

  听到宋兴尧去世的消息后,在各测量点执行任务的战友无不悲恸。在驻地附近测量的官兵白天像往常一样工作,晚上竟悄悄地跑到殡仪馆,默默地围坐在宋兴尧的灵柩前为他守灵,一批走了,一批又来。天亮时,他们又悄悄回到各自的岗位。

  远在千里之外某海区执行任务的官兵以自己的方式悼念战友。海洋调查中队分队长张宝平,蹲在宋兴尧平时出海最喜欢停留的后甲板上,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宋高工,你回来吧,我们想你。”一名三级士官一边流泪,一边在纸上写着:“宋高工,我们等着你,和你一块去测量大海。”……6条调查船上的100多名官兵,用投放花篮和“漂流瓶”的形式,诉说对老战友的哀思。

  魂归大海。大海之子宋兴尧用生命的最后35天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战友们说:“老宋没有走,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每一片海域都洒下了他的汗水,每一条航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老宋不会走,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活在大海上……”

  地方大学生军官的楷模

  ●本报评论员

  宋兴尧走了,他走得匆忙、悲壮。他还有太多的科研工作没有做完,还有更多的抱负没有实现,还有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让他牵挂。宋兴尧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巨大的,永恒的。

  作为地方大学生军官的楷模,宋兴尧是一个路标,引导着我们如何处理好岗位与成才的关系。宋兴尧的岗位在最基层一线,干的是最苦最累最琐碎的事,但他脚踏实地,把干好每一项工作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他抓住制约部队战斗力建设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埋头苦干,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员成长为国家级专家,使自我价值在本职岗位上得以实现。

  作为地方大学生军官的楷模,宋兴尧是一面旗帜,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奉献和索取。宋兴尧是地方高校较早特招入伍的高材生。入伍后,他没有以高学历自居,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应该得到更好的物质待遇,有条件享受更舒适的生活,但是为了祖国的领海安全,他甘于清贫,以实际行动为青年官兵如何处理好名与利、得与失树立了榜样。

  因为爱海洋,他才走进了海军;因为爱军营,他才选择了奉献;因为肯奉献,他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实践的动力,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宋兴尧的牺牲和奉献。我们应该像宋兴尧一样,既然选择了军营,就应该热爱她,融入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

  宋兴尧虽然远去了,但他在祖国领海上留下的足迹,在潮涨潮落间洒下的汗水,在波飞浪卷中付出的心血,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