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集团军防空旅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基本经验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09:14 解放军报 | |
二、突出人才先行,大力培养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防空旅党委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强旅之本、发展之要,围绕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机制,推动了部队建设创新发展。 普及信息化知识,改善官兵的素质结构。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防空旅把组织官 拓宽育才渠道,不断壮大人才群体。防空旅坚持把应急培训与超前培养、提高学历与提高能力、培养尖子人才与造就人才群体统一起来,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协作中育、岗位上练等举措,广开渠道培养人才。他们充分利用军地各种资源,先后与军械工程学院等6所军地院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设立了3个函授站、5个教学联系点,进行知识更新和学历升级;在6家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分批组织干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请钟山、梁晋才两位院士和17名专家学者定期到部队授课指导、解决疑难问题;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军官交叉任职、换岗锻炼。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了“院校学知识、基地精专业、专家教高招、岗位练技能”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旅50%的指挥员具有高炮和导弹双重岗位任职经历、35%达到指技合一要求,参谋人员都能进行网上作业、20%会开发应用软件,专业技术干部有7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1人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人才奖,士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5%、专业培训率达93.5%。全旅80%的军官取得大学本科学历,17%的军官取得研究生学历,提前6年达到全军人才建设规划的目标要求。2005年6月,旅被评为全军接收和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并介绍了经验。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让有本事的人能干成事。在防空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坚持“优秀人才优先使用”。近6年,旅里先后有78名学历高、贡献大的提前晋职晋级、破格使用,对43名学历不高但素质好的同样给予重用。博士生王建伟在校期间就承担了部队的两项重大研究课题,尚未毕业就被任命为旅副参谋长。副营长杨菊忠虽然是中专学历,但他在科研攻关和战术演练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导弹营长。坚持“特殊人才特殊管理”。防空旅多数专业技术干部编制在营连,过去要求他们每天与战士一样,做到早上出操、站岗带班、公差勤务、熄灯就寝等“八到位”,结果不少人因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影响工作积极性。旅党委感到,对专业技术干部既要按条令条例严格要求,又不能完全用管战士的办法管他们。旅里及时修订过去的规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对专业技术干部实行“专业编组、集中攻关、吃住在连、随队保障”的管理办法,为他们学习研究提供方便条件。这一做法得到四总部肯定,被吸收到有关政策规定中。坚持“一流人才一流待遇”。旅党委从实际出发,在实施精神激励、改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他们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和科技进步奖的官兵写进旅史、个人照片挂在旅史馆,为博士、硕士建起公寓楼,购置轿车和中巴车供技术人员使用。旅党委还坚持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提供平台。一位博士深有感触地说:“防空旅给我物质上的待遇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干事业的环境和条件。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坚持建为战用为战,围绕提高实战能力推进部队 信息化建设防空旅按照上级领导机关的统一部署,本着着眼实战、紧贴实际、注重实用的原则,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努力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上有所作为。 着眼战备训练需求,积极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防空旅把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着眼点,始终放在立足长远发展、适应未来作战上。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坚持总体设计重统,具体运作务实,建设质量求精,做到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解决急需与考虑长远、形成规模与确保效果相统一,使旅里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朝着“指挥决策智能化、作战要素模块化、综合保障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2001年新建军官训练中心,旅党委把是否有利于战备训练作为第一考虑,经过充分论证,博采众长,建成了具有作战指挥、网络训练、信息管理等多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后来又利用预留接口对中心功能进行扩展,实现了作战值班、电视电话会议、士官教学、闭路电视和营连终端等多系统的综合集成。这些年,他们按照上级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建起了覆盖机关科室和基层单位的全光缆传输千兆局域网,建成了信息共享、指挥顺畅、保障高效的一体化野战指挥网,开发了防空兵作战指挥、情报信息2个综合数据库,研制了计算机仿真训练、战备演练评估、导弹装备维修等34套应用软件。全旅官兵平均两人一台电脑。现在,防空旅初步实现了作战值班、教育训练、日常管理、综合保障一网联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