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史回眸:抗战中我军爆破技术闪光的一页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21:10 解放军报
军史回眸:抗战中我军爆破技术闪光的一页

官兵研究爆破技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姜玉坤 仲崇岭

  1940年以后,鲁中地区的日伪军实行堡垒政策,以大、小据点为依托,步步为营,“蚕食”我根据地。他们在各个村镇和山头上,“三里一堡、五里一围”建立了“乌龟壳”式的防御据点,对我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时鲁中军区的兵工厂还制造不出攻坚的武器,因此,解决攻坚手段成了当时我军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关键问题。

  山东起义的游击队第一旅第二团(现为某摩步旅二营)副团长王凤麟曾在苏联学过军事爆破,但是,这种爆破当时还只用于破袭敌人的铁路和桥梁。一次,王凤麟在与其他团领导讨论对付敌人碉堡时说:“工兵班长刘厥兰曾经提过意见,炸药能够炸断钢轨,为啥不用它炸围墙、碉堡呢?”这个意见使大家深受启发,于是他们在一个石砌炮楼下面埋上炸药进行了试验,结果炮楼被炸毁了。这次试验振奋了全团官兵的士气。

  1941年1月9日,该团进攻张家栏子据点时,工兵排战士推着自行设计的“土坦克”向敌堡接近,想利用爆破的方式炸掉敌人的碉堡,但因“土坦克”目标大、行动慢,防护能力低,两名爆破手中弹牺牲。王凤麟觉得这种方法不可行,伤亡太大,不如用火力掩护爆破手接近敌碉堡灵活。于是他对刘厥兰说:“我用步枪封锁上面的枪眼,你把炸药包放到碉堡下。”王凤麟乘着夜色摸到靠近碉堡的沟沿上,用自己带有瞄准镜的步枪封锁敌人的射击孔,掩护刘厥兰将炸药包顺利送到敌堡下面,终于将敌堡炸掉了。这次战斗,“土坦克”虽然失败了,但从中却得到新的启发:用火力掩护爆破,比用“土坦克”更为灵活方便、安全可靠。

  1941年4月,一营官兵攻打茅茨。茅茨是敌封锁我徂徕山根据地的中心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加强班,伪军一个中队。16日17时,一连由村北向中心炮楼接近,三连由村西直奔据点,日军发觉后,全部集中到中心炮楼进行顽抗。三连占据一幢民房,封锁敌军炮楼,掩护团工兵班对中心炮楼外围的围墙实施爆破。敌以密集火力封锁围墙缺口,阻我靠近。此时,二连也从正门冲进据点,占据了南侧一幢民房,组织全连火力封锁敌人。一连组织投弹组掩护工兵班长刘厥兰对敌中心据点实施爆破,结果,第一次爆破就将敌中心炮楼炸毁,全歼守敌。

  战后,由于刘厥兰首次用爆破技术将敌炮楼炸毁,在山东军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上被命名为战斗英雄,同志们尊称他“爆破元老”。从此,火力与爆破相结合、爆破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术在实践中诞生。

  王凤麟、刘厥兰等同志还成功地发明了拉火引爆法。当时爆破都还是用火柴点火,每次突击前爆破手先点燃导火索再送炸药包,边跑边冒

火星,因目标大,作业也不安全,经常误事。为此,王凤麟、刘厥兰等同志在手榴弹装置的启示下,将手榴弹的拉火索取出,与炸药包上的导火索连接在一起,成功地创造了拉火引爆法,简化了爆破作业程序,减少爆破手的伤亡,增加了爆破作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团在

抗日战争中成功运用的爆破技术,为我军攻坚作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