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营特写:边关军歌多豪迈(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 10:45 解放军报
军营特写:边关军歌多豪迈(附图)

李翔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军营特写:边关军歌多豪迈(附图)

阿黑吐拜克边防连官兵正在吹奏连歌 刘是何摄

  《今日边海防》“八一”特别策划

  边关军歌多豪迈

  有军人的地方,就会有军歌响起。踏访祖国漫长的边海防线,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边防连队,都有属于自己的旋律——连歌。

  人们常说:大爱无言。但我们却说:大爱无言却“有声”。我们的边防军人,长年奋斗在最艰苦的环境当中,巡逻路上、训练间隙、休息时间,他们常常会一展歌喉、直抒胸臆,把自己对边防、对人民、对祖国的爱大声地唱出来。我们在边海防线上听到的军歌,很多是戍边人你一句、我一句,自己动手填词作曲完成的。聆听他们发自心底的歌声,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不可战胜的战斗意志、以苦为乐的顽强精神,以及永远不变的忠诚……

  歌曲不但可以言志、抒情,也可以叙事、摹景。边防最近几年成词的军歌,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边关新画卷,戍边官兵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边境执勤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也在成为边防军歌创作的新内容……

  聆听边关军歌,体会将士心声,喜看国门变化。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为军人的节日献上一组采自边防的军歌,希望战友们能够读懂歌声背后的故事——这是边关军人最真诚的表白、最深情的诉说……

  ——编者

  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连,三峰骆驼一口锅,雪域荒漠把家安,踏冰卧雪志更坚,赤胆染绿洲,湖水碧如蓝,日落观美景,伴马迎朝阳,斯姆哈纳好家园,嘿,斯姆哈纳好家园。

  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连,戍边卫国一条心,五句话儿记心间,政治强武艺精,战刀闪闪铁边关,创业奉献,团结谱新篇,汗水铸连魂,并肩保国安,斯姆哈纳永向前,嘿,斯姆哈纳永向前。

  ——新疆军区斯姆哈纳边防连连歌

  守山的汉子戍边的歌

  ●许伟锋 本报记者 宋歆

  海拔2910米的斯姆哈纳边防连,矗立在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素有“西陲第一哨”之称,是全国最晚看到太阳、最后送走夕阳的边防连。1997年初,来这里体验生活的军旅作曲家吾布力,为官兵们火一般的激情所感染,于是埋首7日,3易其稿,写下了这首连歌。

  前不久,记者踏访这里,与连队的官兵们一起纵马扬鞭、餐风饮雪,再度体味这曲意气风发的戍边歌。

  歌如椽笔,记载着连队创业的艰辛。指导员李运敬告诉记者,1962年,哨卡的第一任教导员杨亲锁带着15名战士,靠着三峰骆驼一口锅,就在这“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扎下根、安了家。16名汉子抱成团,喊出“不做雪山的奴隶,要做雪山的主人”的铮铮誓言,硬是在荒凉之地夯出了第一个地窝子,植下了第一株新绿。

  歌如美画,描摹着连队今日的胜景。几十年来,一代代戍边官兵在训练、巡逻之余,在雪山上搬沙运石、栽花种草、植树造林,如今,虎峡飞瀑、落日公园、戍边桥、扎根树等八大景观在官兵的巧手之下,奇迹般在雪域高原平地而起,令人叹为观止。

  歌如史书,见证着边防建设的巨大变迁。连长胡宏利告诉我们,目前官兵们已经住上了两层高的保温楼房,可以收看到2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执勤巡逻告别了马拉爬犁,换成了猎豹越野车,投资10余万元的保温大棚可以让全连即使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也能吃上自产的10多种新鲜蔬菜。

  歌如鼙鼓,鼓舞着一代代官兵的戍边情、报国志。每天清晨,官兵们都是唱着连歌走上巡逻的漫漫征程。驱车10公里,记者赶往连队的前哨班。远远的,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直通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间的边境口岸,一幢镶着白色瓷砖的哨楼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引人注目,两名战士站在高高的哨楼上警惕地注视四周。

  2003年秋,一位将军来到斯姆哈纳边防连,战士们列队为他唱起了连歌。歌声荡漾在山谷,响彻在心间,鬓染华霜的将军被这群年轻的士兵深深感染,不禁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关山突兀边云长,清湫冷水入横塘。漏残月黑听犬吠,夜半霜重看夕阳。前山飞雪后山雨,初夏浅草仲夏黄。怨女何须为君悔,立马西陲是儿郎。

  一只雄鸡屹立东方,引吭高歌,神州辉煌。鸡冠子顶端,无限的风光,我们连队守卫的地方。英雄的连队坚强如钢,光荣的使命,英姿飒爽。苦练精兵,武艺高强,巡逻潜伏雨雪风霜。勇于吃苦,乐于奉献;不甘寂寞,拼搏向上。伊木河精神代代弘扬,保卫祖国,无上荣光。

  ——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一连连歌

  林海晚唱

  ●尤利前

  每次去伊木河,都会听到连队官兵唱起这首高吭的连歌——《伊木河颂》。据说,这首歌是当时团政治处主任王洪祥作词,由连队第12任指导员陈雷谱曲,集合了全连官兵的智慧而完成的。

  “鸡冠子顶端,无限的风光,我们连队守卫的地方。”伊木河哨所位于祖国版图鸡冠子顶端,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7摄氏度。每年大雪封山后,哨所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林海孤岛”。在该连,至今保留着三片见证伊木河寒冷程度的直升机螺旋桨。据说有一年冬天,哨所一名战士突然患了阑尾炎。总部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直升机前往抢救。可直升机飞抵哨所后,由于天寒地冻,螺旋桨却突然断裂了。医护人员只好在哨所为这名战士进行了手术。后来,这三片螺旋桨被官兵们钉在墙上,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英雄的连队坚强如钢,光荣的使命,英姿飒爽。苦练精兵,武艺高强,巡逻潜伏雨雪风霜。勇于吃苦,乐于奉献;不甘寂寞,拼搏向上。”虽然环境偏僻,条件艰苦,但伊木河官兵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孤独和寂寞。今年6月中旬,笔者再一次来到伊木河。走进连队展览室,书法、绘画、摄影、根雕等百余幅作品立即映入眼帘,《伊木河之恋》、《遥望星空》、《小鸟依人》等一幅幅灵动而又略显稚嫩的根雕作品让人回味无穷。连队官兵立足边防实际,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把业余文化搞得红红火火,使“林海孤岛”不再孤独。

  在哨所,笔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3年前的冬天,伊木河曾经来了位叫王春燕的女军人,为了支持丈夫赵玉平连长的工作,她放弃了在省会医院的岗位,举家搬到了伊木河哨所。丈夫带领官兵执勤巡逻,她就为官兵看病问诊,直到丈夫提职离开哨所。这时儿子壮壮也长大了,临行之前,这位3岁的“小老兵”忽然挣脱了妈妈的怀抱,和为他们送行的叔叔们一起唱起了连歌:“一只雄鸡屹立东方,引吭高歌,神州辉煌。鸡冠子顶端,无限的风光,我们连队守卫的地方……”

  巍巍太宗山,奔流的桑多河,挺拔的4108,云雾缭绕中过。边防的卫士,祖国的忠魂,五湖四海走来我们旺东人。旗帜指引,科技练兵,打破敌企图,我们众志成城。无名高地,永记我们无悔的青春。

  蜿蜒天涯路,隔不断人间情,破旧的木楼,谱写着新人生。披荆又斩棘,锤炼男儿身,抗风御寒永不言败铸军魂。信息时代,未来战士,占领制高点,我们定能打赢。热血汉子,扎根边关永远诉忠诚。

  ——西藏军区旺东六连连歌

  雾里飞歌

  ●闫立兵 本报记者 梁蓬飞

  西藏军区旺东六连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与高原冷空气的交汇处,一年有近300天浓雾蔽日,战士们戏称这里为“雾都”。来六连采访,看得最多的自然是这里的雾,而听得最多的就是这首连歌——《旺东之歌》。

  听战士们说,这首歌颇有来历。

  连队的官兵经常在浓雾中摸索着巡逻,稍不注意,就会撞上石头。有一次,四川籍战士易全遭石头“偷袭”,他一气之下把一块大石头掀下了悬崖,没想到引来群石乱滚,那震天动地的声音俨然是高分贝的“滚石音乐”。易全灵机一动,随口一句:“听,这就是咱们旺东的歌声。”没想到官兵们受此启发,你一句,我一句地找起了“感觉”。一连几天巡逻下来,六连的连歌——《旺东之歌》就在官兵们七嘴八舌之中诞生了。

  有了自己的连歌,连队官兵甭提有多高兴,他们几乎整天把连歌挂在嘴边上。“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冻,一年四季刮大风,脚踩云朵雾中行。”这是前人对旺东六连的真实总结。连歌诞生后,二级士官何海波又在后面加上一句:“高唱连歌向前冲。”何海波是连队的晒被员,这是不同于“八大员”的特殊“编制”。能胜此任者,必须手脚麻利,否则机会稍纵即逝。他对记者说:“有一回,我唱连歌把雾唱散了,你信不信?”记者认为这纯属巧合,但战士们不以为然,向记者历数连歌的“神奇”:

  ——士官杨军的女友打来电话“最后通牒”,再不回来结婚就“拜拜”。话筒这边,杨军唱起了连歌,全连应和。不一会儿,电话那端的女友泣不成声,爱情的堤坝重新筑牢;

  ——河南籍战士李建浩来队后老是想家,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十分孤僻。自从有了连歌,他就隔三差五地站在后山的大石上,敞开喉咙唱上一阵。没出一个月,小伙子脱胎换骨,脸上又见“阳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营区外,已是雾锁深山。记者也学着唱了几句,雾里飞歌,万山回应。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陡峭的悬崖,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啊,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搬走那石头,修起那营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们第二个故乡。

  ——海军某观通站站歌

  “小岛之歌”流行全国

  ●钟魁润 本报记者 钱晓虎

  前不久,记者在东海深处一个小岛上,看到石壁上刻着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战士第二故乡》。

  驻军官兵自豪地说:“这首歌其实是咱们岛上部队的连歌。”而更为传奇的是,这首歌曲的词作者,竟是40多年前一位仅读过3年书的战士。

  1958年,18岁的张焕成穿上军装,来到了这个只有2.57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远眺着云雾弥漫仙境一般的景色,目睹着战友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本色,他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然而,张焕成只读过3年书,心里感觉到的东西却写不出来。于是,他利用训练和施工间隙刻苦学习。对着字典,他每天学两个生字,听到战友们无意说出的优美词句,便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到岛上采风的作曲家在连队黑板报上无意中发现了张焕成写的一首小诗,并为它谱上优美的曲调,于是便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曲后来经过歌唱家李双江的演唱,一下子在全国流传开来。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海防官兵把小岛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用岁月和青春守望着共和国这片神圣的领海和领空。他们在经受环境考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环境,用双手建设着小岛的未来。他们搬走乱石,平整出一块海岛“广场”,安装了单杠、双杠、篮球架,并在“广场”上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开山劈石,砌好了从营区通往哨所的410级“卫国路”。一棵棵“共青树”,一垄垄“小青菜”点缀得小岛四季常青。

  大海深处,回荡着当代戍边官兵更加豪迈的歌声……

  小岛啊小岛,就是战士的家,云雾满天蒙碧沙,海天一色美如画;战士啊战士,最爱自己的家,站岗巡逻保卫她,满腔热情建设她。肩负使命责任重,赤胆忠心把汗洒。脚踏三尺热土,胸怀万里海疆,头顶边关明月,立下永恒誓言。

  ——济南军区某要塞区海防营营歌

  浪花里飘出欢乐的歌

  ●于安丰 张兴松 本报记者 黄超

  这是一个面积仅有1.462平方公里的“四无小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某要塞区海防营的官兵们决心:不但要守卫好这个“锁钥京津”的战略要地,还要建设好这个“弹丸之地”的蛮荒小岛。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在营党委的组织下,全营官兵一起出谋划策,集体创作了这首优美的营歌——《小岛啊,战士的家》。

  “这首歌伴着我们在海风中成长,在海浪中壮大。”说起这首营歌来,岛上2002年底入伍的战士记忆最为深刻,那一年,当他们第一次登岛时遇上了大风,登陆艇先后换了3个停泊点,都没能靠上岸。“我们一起唱营歌来欢迎新战友吧!”时任六连指导员的梁彦平提出了建议,并带头率领岛上的老兵唱起来,激昂的旋律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穿透海浪,压过狂风,一下振奋起了新兵的精神,不少人不由地唱和起来。就这样,岸上唱一句,船上学一句,越唱声音越大,越唱精神越足……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船终于靠上了岸,梁彦平和其他连队干部跳下小船,趟着没膝刺骨的海水把新兵一个个背上了小岛。就这样,还没上岛,这批战士就已经在船上学会了营歌……

  伴着优美的旋律,官兵们在孤岛上战天斗地,短短10年就让这个小岛面貌焕然一新。岛上无耕地,官兵就发扬“海上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硬是在旧营房的废墟上建起总面积800平方米的冬暖大棚,肉菜自给率达到95%以上。单独驻防,军事训练可比性差,官兵们牢记使命,紧贴作战任务,创新了一系列战法,营队火炮实弹射击连年取得优秀成绩,多次圆满完成军事演习任务。在歌声的激励下,官兵们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营队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

  甘巴拉山红旗飘扬,长空卫士战歌嘹亮,我们扎根在世界屋脊,奋力托起空中桥梁。条条航线通向云端,千里眼日夜为银燕导航,我们是光荣的英雄雷达站,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革命传统大发扬,艰苦奋斗永不忘,我们战斗在生命禁区,众志筑起铁壁铜墙。条条航线通向明天,荧光屏里看到风云激荡,我们是光荣的英雄雷达站,无私奉献,红心向党。我们是光荣的英雄雷达站,无私奉献,红心向党。

  ——空军甘巴拉雷达站站歌

  冰峰热血“大风歌”

  ●卢曦 本报记者 谭洁

  沿雅鲁藏布江蜿蜒而上,到达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交锋处,有一座高峻突兀的险峰——甘巴拉。“拉”,在藏语里是“山”,“甘巴拉”,意为“不可逾越的山”。去年隆冬时节,记者曾走上这高山之巅,来到海拔5374米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

  1994年6月,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翌年,成空3名军旅作家为甘巴拉雷达站谱写了站歌。

  有了站歌,甘巴拉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豪迈。去年底,一群新战士上甘巴拉换班,汽车突然抛锚在半路上,官兵们只好扛着阵地的军需供给,互相搀扶着向山顶艰难地爬行。风雪中,几名老兵带头唱起了雷达站站歌。歌声和着呼呼的风声飘荡在群山间,高亢而激越。大家困了在雪地上打个盹,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3个小时后,大家平安抵达营区。

  事后,新战士吴坚鑫感慨地说,自己选择来到这里,是因为自己能荣幸地站在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经历有了不凡。听到站歌,我更能体味到经历的另一层内涵:生命的高度!

  山有多高,歌声就有多嘹亮。在雷达阵地,官兵们每天都会在湛蓝的天空下,迎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走向雷达机房。虽然恶劣的环境在侵蚀着官兵的身体,全站80%的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脱发、关节炎等高原病,但却没有一人提出调离甘巴拉。雷达操纵班长、三级士官王彦黎曾两次写血书申请到甘巴拉,在甘巴拉当兵10年,累计在阵地驻守了1000多天。

  就是凭着心中这份执着的信念,甘巴拉人多次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演练任务,情报优质保障率始终保持在100%,用忠诚撑起了祖国的蓝天!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