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 正文

探寻郑和之路:走进福建长乐“海员之乡”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14:4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乐五月二十五日电题:走进福建长乐“海员之乡”

  中新社记者韩胜宝

  福建闽江,波澜壮阔,千船竞发,万众瞩目。“郑和下西洋与华人华侨”系列活动和中国长乐“开洋节”日前在此间拉开帷幕。记者看到,海内外最大的“海上巨人”郑和石
像巍然屹立在闽江口,郑和下西洋的帅旗在江风中招展,江边上的“郑和航海馆”雄伟壮观,郑和的大型宝船正在扬帆起航。

  郑和七下西洋至少有六次驻泊福建长乐,筹集物资,补充水手,维修船舶,祭祀海神,等候信风,开洋起航。郑和驻泊和开洋舟师为何要选中闽江南侧的长乐太平港呢?来自海内外的郑和研究专家一致认为,长乐作为中国著名的“海员之乡”,就必然成为郑和首选的驻泊港和开洋地。

  长乐位于闽江口南侧,一面背山,三面临海,人们传统“以海为田,操舟为业”。《闽中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尝地略至此,作战船,故有吴航之称。”三国时期吴国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督理造船。唐宋都有福州造船的记载,宋绍兴年间,张浚在福州“大治海舟千艘”,同时,福建闽北盛产造船的赤白杉木等木材,可以沿闽江顺流直至福州长乐。另一方面,长乐地理条件,几乎“无湾不造船”,使居民具备交通海外的传统习惯和航行技艺,为郑和提供闽籍水手舟师,修造船舶、补充给养等服务。而长乐太平港水深浪静,更适合郑和庞大船队停泊、候风。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旧名马江,郑和奏改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背负首石、太平山麓,左有金鸡山屹立,右有四明山环卫,前有巍峨雄伟的浮峰山作为屏障,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风港。明初长乐港区条件好,水深港阔,潮汐往来规律稳定,气候适宜补给方便,适宜大型船队驻泊。长乐正是由于这得天独厚的水文地理,才成为郑和船队驻泊港最佳选择。

  《长乐元里志》也有记载:“永乐七年(公元一四0九),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长乐黄李人黄参,随师远航有功,授忠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兼郑和总管府中军。”黄参跟随郑和下西洋,开长乐人民外出充当海员之先声,郑和七次下西洋时,舟师累驻太平港,伺风开洋。在这期间,他们招募水手,补充船员,对长乐人民从事航海事业以极大的促进。俟后,长乐在福州十邑素有“海员之乡”的美称,特别在长乐郑和航海所活动的地方,如今都成为华侨较多的乡村。长乐人以海为家,在海地中繁衍生息,因此对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长乐郑和史迹馆,记者看到《郑和七下西洋与航海基地福建》部分,明代各种珍贵文物、史料、模型、图表和精美照片,详尽地展示了长乐“海员之乡”的风采。在长乐,历代文人墨客对海的情怀,描写海的诗文、联语,不乏名作。宋有林景熙《聚远楼观蜃记》;明邑人兵部侍郎陈省《松下观海记》;明闽中十才子之一王恭《答梅花谣》等。他们有的歌颂了海洋物产的丰富;有的歌颂了海洋风光的奇异壮丽;有的歌颂了海洋贸易的繁荣,在他们这些诗篇中,也反映出长乐“海员之乡”的情怀。(完)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