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苏日远东战场第一次较量:诺门罕战争(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11:36 新浪军事
苏日远东战场第一次较量:诺门罕战争(组图)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苏日远东战场第一次较量:诺门罕战争(组图)

《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封底


苏军向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击。二战时期苏联红军以坚韧顽强而著称,这是东西方军事史专家公认的。


日军第23师团山县联队在诺门罕前线作战。

  关于诺门罕战争 ——中国军事史专家宋宜昌先生访谈录

  宋宜昌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著有《辉煌帝国的军事视角——解读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长篇科幻小说《V贬值》和长篇战史小说《北极光下的幽灵》、《燃烧的岛群》、《沙漠之狐隆美尔》以及军事科普读物《火与剑的海洋》、《大洋角逐》等。以下是《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责编对宋宜昌先生的采访,代为序。

  问:诺门罕战争是怎样一场战争?

  宋宜昌答(以下简称答):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当时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与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罕布尔德地区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的一场激烈战争。 简言之,就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次日满对苏蒙的战争。

  问:1939年正是日军主力大举进攻中国腹地,兵力捉襟见肘之时,为何又要分兵对苏蒙挑起这场战争?

  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同时扶植了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成立了所谓“满洲国”。日本军阀联合垄断资本企业,有步骤地掠夺我东北资源和能源,把东北变成入侵华北和中国的战争基地。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关东军除抽调部分兵力参加华北作战外,其主力未动。他们屯集储备了大量军事物资,准备实施“北进计划”,寻机向苏联开战。 日本军阀从心眼里看不起苏联红军。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沙皇陆军屡战屡败,海军全军覆没于对马海峡。在1919年至1921年的俄苏内战时期,日军一度占领了西伯利亚的部分领土。后来苏维埃政权稳固,日军才撤回。在1937年至1938年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运动中 ,包括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内的大批高级将领遭到清洗和处决,红军的指挥系统一度陷于瘫痪。关东军则趾高气扬,一心想找一个或者造一个“柳条湖”(即过去的柳条沟)事件,袭占苏联或蒙古领土,击溃苏蒙军队。其最低目标是占领伊尔库茨克以东的苏联远东领土。如果得手,则一直向西席卷,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军沿某条双方议定的界线分割苏联。

  问:日本一弹丸小国,在侵略朝鲜和中国之际,还妄想与纳粹德国瓜分苏联,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胃口?

  答:日军的作战指导方略,很像蟒蛇吞象的态势——一贯以小吃大。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日本屡屡以小吃大,多次得手。看看太平洋战争中日军铺的大摊子:与中国、英国、美国、荷兰,以及印尼、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同时开战,甚至派兵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登陆,其胃口之大,无论怎样想都不过分。

  问:日本对苏作战是从诺门罕之役开始的吗?

  答:不,日军发动诺门罕作战之前,是有序战或曰前哨作战的,这就是张鼓峰战斗。 关于张鼓峰作战,本书也提供了日本方面的一些情况。这场战斗也鲜为人知。大体上讲,日军第19师团(驻朝鲜)的两个步兵团,袭占了苏朝边境地区的张鼓峰和另外一个山头,遭苏联重兵重炮和航空兵反击,伤亡惨重,被迫停战。时间是1937年8月。 问:既然日军在张鼓峰试探战中碰壁,感受到了现代化合成作战的威力,为何仅时隔两年,在装备和训练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又在诺门罕挑起战火? 答:这是日军及其高级指挥机构的一贯作风。除开道义原则,日军高级指挥机构在战略战术上一贯冥顽僵化,迷信精神力量,为了“皇军”所谓的“荣誉”,不碰得头破血流、筋断骨折是不会回头的。

  问:松本草平回忆录中有多少真实性和可读性?

  答:作者是当时参加诺门罕战役的一名军医。作为一名非战斗人员,记述了一些他亲眼所见所闻的事情和场景。而在当时,日本青年普遍接受军国主义教育,分析、批判能力很有限。所以作者当时只看到苏军武器好、地形有利,日军高级军官指挥拙劣、参谋人员能力差等等,却对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的整体反省和认知有所不够。考虑到作者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战后日本的大环境,他能在垂暮之年勇敢地写出半个世纪前的亲身感受,写出个人对战争的忏悔,痛骂当时的指挥策划者,也就不能要求太高了。当然,由于作者身份的限制,原书对这场战争的全局性描述还远远不够。

  问:前苏联关于哈拉哈河之战有何文献?

  答:从中译本来讲,最具参考价值的就是三联书店1972年9月出版的朱可夫著的《回忆与思考》(上、下卷)。此书原为内部发行,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洪科译。原书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足见该书影响之大,而且有了日文版。 问:作为当时苏蒙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朱可夫元帅,他如何评价诺门罕战役? 答:苏联称之为哈拉哈河(旧译哈勒欣河)战役,从根本上讲,与日本人对该役的认识不同。 苏联军队也好、帝俄沙皇军队也好,都继承了当年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大兵团机动作战传统,然后用坦克装甲车辆、飞机、火炮、后勤车队、重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这一传统完成了现代化。这种机械化战法在开阔的平坦地形上有明显的优势。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东普鲁士诸战役就是证明。 日军基本是旧时代的旧战法,主要是依靠步兵夜间袭击。 这种战法无力与苏军抗衡。后来在二战末期,苏军攻入我国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又证明了这一点。 退一步说,即使日军当时侥幸攻占了诺门罕,但只要苏军集结更多的装甲兵、炮兵、航空兵、后勤力量,对日军深远后方从满洲里——海拉尔向东南方切入,将整个切断日军在诺门罕战区的后勤补给系统,日军只能坐以待毙。 可以这么说,日军不理解辽阔的草原,也不理解在草原上应该使用的战争方式,更不理解机械化兵团合成作战。

  问: 诺门罕之战中制空权的争夺是怎样的?经典战争和经典战役中制空权非常重要,比如今天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实战中,制空权弱势一方有何战法?

  答:诺门罕战役初期,双方航空兵实力大体相当,苏军飞机数量略占优势,一线配置作战飞机250架(战斗机150架、轰炸机100架);日军为第2飞行集团,作战飞机150架。日军飞行员训练有素,由于已经在中国战场作战两年,经验丰富。特别是在6月27日偷袭轰炸塔木斯克机场(蒙古境内)的战斗中击毁击伤近百架苏军战机(日方资料称124架),改变了空中力量对比。 但苏军极为重视制空权的争夺。苏军总参谋部调来最优秀的飞行员,并从内地转场到战区大批新型伊-16战机和海鸥式战机。在激烈的争夺制空权作战中,苏军很快总结经验,渐占上风。战争后期,苏联空军不仅在战场上实施近距离对地面的空中支援(轰炸、扫射、侦察、炮兵校正),而且轰炸攻击了日军腹地的将军庙机场及后勤设施。由于损失了大量最有经验的飞行员,日军在空中已处弱势。这种制空权的易手,也影响到诺门罕战事的结局。 现代战争,无论是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制空权都极端重要。甚至可以说,美军和北约部队就是依靠制空权赢得战争的。 制空权势弱的一方并非全然无所作为。在战前,必须有反空袭的各种预案,部队必须分散,武器装备必须伪装、钻洞。战时可以大量设置假目标,诱饵,欺骗,组织好各种武器系统的对空射击。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由于伪装和欺骗做得好,仅损失了12辆坦克和装甲车辆,而并非北约军队宣称的炸毁了200多个装甲目标。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汲取了海湾战争的教训,做了最大限度的分散、伪装,其空袭损失不及海湾战争的1/20。另外,在现代经典战争和游击战争中,针对进攻的占有空中优势的一方,守方集中火力和智慧,大量杀伤攻方防御能力较弱的直升机也是一种成功的战法。伊拉克抵抗力量大量击毁美军直升机后,一段时间内美军直升机甚至不敢白天在战区飞行。

  问:日军在诺门罕战役第二阶段的反攻中,主要手段是依靠步兵夜间突袭,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夜袭、近战也是我军的传统优势,并在过去的战争中作为制胜法宝。在夜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夜间似乎已成为高科技一方的天下,这是否说明战争胜利的天平会倾向技术取胜?

  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亚洲国家或民族的军队,在与装备、火力、技术占优势或绝对优势的美军作战时,大量使用夜袭战术。在这些战争的后期,夜袭几乎成了标准的战术。正是由于吃了夜战不利的大亏,美军花费了多年时间和大约50亿美元~70亿美元的投资,为其陆军、空军研制了配套齐全的夜视装备系统。比如最有名的机载“兰登”夜间侦察和作战吊舱。由于电子技术、芯片技术的发展,美军步兵拥有全套的夜视器材,其坦克和装甲车辆、普通车辆均有各种档次的夜视仪(包括红外线式的和微光放大式的),这就使本来对美军不利的夜间反而成了他们的优势。夜战今天成了美军的长项。 但是,战争的规律就是攻守双方的不断变化和进化。其特点是建立广泛有效的情报网;将大部队进攻分散成数人至二三十人的小分队;进行精心策划的炮击、爆破、路边遥控炸弹、地雷袭击;灵活使用单兵火箭筒(RPG-7)、轻型反坦克导弹、各种高技术和低技术引信的炸药、中小口径迫击炮、107毫米火箭弹及筒易发射装置;单兵猎杀——使用狙击手和狙击兵,配备先进的狙击步枪;混入敌人内部;利用敌人的各种弱点和决策失误;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以获得人民支持;其他高技术手段。 总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道相依,魔道相长。战争不会结束,战争手段、方式、方法、武器的发展也不会结束。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技术,天下也没有永远的胜利者。

  问:诺门罕战争中,双方都动用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反复激战,二战期间在亚洲很少有成规模的坦克群交战,这次战役是否是亚洲战区最大的一次装甲战?

  答: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主要是盟军(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与日军作战,日军历来重视海军和空军装备,其坦克装甲车辆非常落后,直到战败,也并无多少改进。 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将其精锐的坦克第1师团的2个联队投入到战斗中。其中第1坦克联队拥有八九式坦克35辆、九四式轻装甲车27辆,第4坦克联队拥有八九式坦克17辆、九五式坦克35辆、九四式装甲车10辆。并配有步兵、炮兵、工兵、高射炮兵和汽车纵队。 但是这些日本坦克和装甲车根本不是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的对手。苏军主力为坦克第11旅(150辆坦克)、装甲第7旅(154辆装甲车)、装甲第4旅(150辆装甲车)及蒙军的几个装甲营(装有45毫米炮的装甲车)。苏军战区的这些部队由朱可夫将军指挥。朱可夫是骑兵军官出身,深谙装甲部队大规模机动作战的将道。且苏军坦克无论在功率、装甲、重量、火炮口径、火炮长度还是在射程、车速等方面,均比日军高出不止一个档次。苏军的T-28坦克和T-130喷火坦克优势尤为明显。结果日军第1坦克师团参战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几乎都被击毁。日军不仅坦克低劣,而且战术单调,坦克指挥官安冈正臣中将根本不懂以大规模机动作战为特点的诸兵种合成集团作战。所以坦克的用法单一,加上又缺乏反坦克炮、高射炮的配合,失败是必然的。 诺门罕战役是中国战区坦克使用较为集中的一次坦克作战。在二战马来亚战场、缅甸战场、太平洋岛屿战场、美军菲律宾登陆战役、中国战区的其他一些战役,也都有相当规模的坦克战发生。我个人对二战期间日军坦克和坦克战术评价不高。

  问:有记载证实,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曾向哈拉哈河中投放了细菌武器,这是不是日军首次在实战中使用细菌战?日军在中国东三省和内地遗留了大量生化和细菌武器,贻害无穷,根据战争法日本政府应承担什么责任?民间索赔能否达到目的?

  答: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即毒气)和细菌武器(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研制并投放),据日本官方称是为了弥补兵力、兵器的不足而使用的。关于这种残忍的、违背国际公约和战争法的野蛮行径,在战争中和战后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量谴责。 日军在哈拉哈河中投放细菌武器并非首次实施细菌战。实际上日军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东部沿海无论作战时还是非交战时,都投放过各种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这方面已有详细资料公布。根据战争法日本政府负有多种战争罪行和战后多种赔偿责任,但日本政府对此态度暧昧,基本上对中国未进行过任何赔偿。中国的民间索赔往往经过旷日持久的法律程序,胜诉者很少。与之相比,日本政府对二战中美、英、澳大利亚、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战俘和民间伤害赔偿案则比较痛快一点。

  问:诺门罕(哈拉哈河)战役在二战史上的地位和后果有多大?

  答:诺门罕战役虽然时间不长,战区不大,但作战激烈,双方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日本关东军认识到:即使日军处在补给很有利的条件下——海拉尔距战区仅180公里,有较好的野战公路——也无法与苏军机械化部队正面作战。 苏军的补给线平均为650公里~700公里,依然能保障火炮、坦克、飞机、士兵有充足的弹药、油料、食品。那么,如果日本对苏开战,战线向西伯利亚延伸2000公里~3000公里,而苏联缩短2000公里~3000公里,日本军队在苏联的深远腹地,终究难逃被歼的厄运。 这一基本判断使日本关东军放弃了对苏作战的基本方略,日本军阀改“北进”为“南进”,1941年12月发动了袭击珍珠港的太平洋战争。 哈拉哈河之战的胜利,使苏联在卫国战争的紧要关头,敢于将用来对付日军的20个西伯利亚师(其中4个坦克师)向西调动,参加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击退了德军在莫斯科前线、在顿河和伏尔加河的进攻,并转入反攻。到1943年时,日军就更不敢轻易对苏联下手了。总之,该役使卫国战争时,苏联东线无战事,可以全力放手打希特勒,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另外,有一个成果也不能忽视,就是哈拉哈河之战使朱可夫将军脱颖而出,引起斯大林重视。朱可夫的新战法和新思想比苏俄内战时那些老将领的老战法显然优越得多。1939年苏芬战争后,斯大林更加信任朱可夫,在卫国战争的艰难时刻,他越过许多级指挥机构,直接安排朱可夫指挥谋划战争全局,终于取得二战全胜。 因一次战役而得一员名将,真值! 实际上苏军通过此役更得到了一大批富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官。 从中国抗日战争的角度看,苏军机械化部队能在诺门罕之战中基本歼灭精锐的日本关东军2个甲等步兵师团和全军惟一的一个坦克师团,毙伤俘敌5.4万人以上,对中国抗战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此战对关东军士气的打击,则远远超过消灭的人数。日后在苏军解放东北之役中,日本关东军的许多部队一击即溃,这次惨败给其官兵留下的心理“阴影”仍然可见。

  问: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一场战役以前国人知之甚少?

  答: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对抗日战争的宣传报道有两个缺少:一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报道少;二是苏军在张鼓峰、诺门罕、解放东北战役的报道偏少。改革开放后,前者充实了不少。后者涉及苏联(俄罗斯)、日本方面的资料翻译问题,所以较少。但军事史学界都知道,只是普及性不够。所以本书的出版,也弥补了这一不足。

  问:原书作者反复提到了日军在诺门罕惨败主要是由于武器装备差距所致,当时苏、日两军的装备情况是怎样的?在战争中装备差的军队是否很难获胜?请你评述一下。

  答:诺门罕战役两方投入的作战兵力大约都是5万~6万人,但兵力的编成、结构和使用有差别。苏军侧重机械化部队,因此,在坦克、装甲车辆、后勤运输上占优势。火炮数量双方大体相当,但苏军大口径炮数量占优,射程较日方远,弹药供应充足,每门火炮发射的弹药相当于日军的3倍~4倍。步兵武器双方差距不大。单兵素质和战斗力大体相当,互有长短。最主要的是指挥人员,尤其是高级指挥人员的差距明显。日本关东军统帅部在进行诺门罕战役策划时完全是旧式的作战和旧式的军事思想,而苏军则在残酷的内战中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如果说有差距,也就是战区指挥的优劣。朱可夫VS关东军统帅部,朱可夫胜出。 苏联军事工业在发达的重化学工业基础上造出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数量庞大,品种齐全。苏联当时的钢铁产量已是日本的4倍以上。另外,诺门罕战争发生时,全苏联边境上并无其他战斗。而日军主力则深深陷入中国战场。这一切就决定了日军失败是必然的! 但在战争中,劣势装备的军队不一定都打败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来就是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对手。战争史上,这种先例很多。在许多战争中,其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问:能否推荐一本国内出版的关于诺门罕战争的参考书?

  答:较有影响的一本是《诺门罕战争》,作者厉春鹏、徐占江等,1988年12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7万字。

  问:日本自卫队已经派兵进入伊拉克,这是日本政府战后首次派遣武装力量进入战区,你怎样看待目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思潮?

  答:日本主流思想界从未真正反思过二战和日本以往的侵略战争史。战后,美军驻扎日本,日本经济融入美国经济和西方经济。日本人觉得败于美国是真实的,对其他战场和战争一直持暧昧的态度。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反省,就拿日中关系说吧,中国政府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可是日本官方对中国民间的各种战争赔偿要求一律拒绝,甚至对中国境内遗留的日军化学武器伤人案也很少赔偿,动不动就要减少或中止日本的对华政府间援助,实际上这种援助是借款,要还本付息。而对美国发动的1990~1991年海湾战争,一下子就支付了180亿美元。由此可见日本统治集团内心深处的战争观和中国观了。 今天,日本已派出自卫队进入伊拉克战区,二战的伤痕似已熨平。日本新的军事动向的确是值得关注的。 问:谢谢宋先生能在百忙之中与我们交流。 答: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希望本书也能成为一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真实嘴脸的镜子。 2005年1月

组图:回顾诺门罕战役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