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战场中的精灵——德国Fi156白鹳式飞机小史(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 11:44 《国际展望》杂志
战场中的精灵——德国Fi156白鹳式飞机小史(图)

1937年初的第一架试验机Fi156V1在试验中注意机体上涂着D-IKVN标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战场中的精灵——德国Fi156白鹳式飞机小史(图)

可用于反潜攻击的变型机Fi156U,注意机体和机翼下各挂一枚50公斤炸弹。


1941年秋在乌克兰前线机场的Fi156C-3,机腹下挂载的是100升的副油箱,以增大航程,机舱后部是MG15 7.92毫米机枪。


德国Fi156白鹳式飞机。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研制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帝国航空部(Reichluftfahrtministerium-RLM)经过研究得出了弹着点观测和前线联络适合使用自动陀螺仪,并准备将该技术使用到这类飞机上。当时,飞机起飞和着陆需要比较长的专用滑行跑道,在前线则很难有这样的条件。而且由于起飞距离
的限制,当时盛行的飞机高速竞赛使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多安装在水上飞机上。但是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改变,提高升力的缝翼和襟翼技术逐渐成型。德国航空部十分关注这些技术的发展,并在1935年向各个航空社下达了需求书,委托设计一种应用以上技术的轻型弹着点观测/联络用飞机。德国航空部对飞机具体的要求是:可短距离起飞,乘员2-3人,安装阿戈耳斯AS10C型倒立V型8气缸空冷发动机。后者是因为性能稳定、故障率低而被航空部直接指定的。

  ◎ 竞标过程

  尽管只是设计一种小型的勤务飞机,但是参与竞争的企业却一点都不弱,包括巴伐利亚飞机工厂(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梅塞施米特公司的前身)、杰贝尔公司、菲泽勒公司三家。三家公司提出的原型机编号分别是Bf163,Si201和Fi156。其中巴伐利亚飞机工厂显示了强大的研制和开发能力,在三家竞争企业中头一个完成了全部设计,于1937年初就拿出了样机,并完成了性能的测试。第二个完成的是杰贝尔公司的Si201,而菲泽勒公司的Fi156直到1938年初才完成全部设计、样机制造和工厂测试工作(不知是不是对这样的小飞机不够重视,或者审批机构官员有足够的耐心,居然等到全部样机完成)。

  在三种测试飞机中,Bf163和Fi156都采用了常规的拉进式螺旋桨布局,而Si201采用的是螺旋桨和发动机位于机体尾部的推进式布局。这种特殊的布局在当时过于另类而遭到了否定,甚至连测试都没进行,因而实际参与竞争的只剩下Bf163和Fi156(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过度追求与众不同是错误的)。

  在剩下来的两种飞机进行的测试中,晚一年完成的Fi156占了上风,因为Fi156在设计中采用了可改变俯仰角度的主翼机构。这种技术巴伐利亚工厂也曾经考虑过,但是由于他们设计工作完成得太早,当时直接采用角度改变机构还存在难度,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安全性,否定了这种设计,这是一种可惜。不过话说回来,仅仅晚1年便可以采用的技术充分说明了当时航空技术的日新月异。最后,名不见经传的菲泽勒公司就凭借在这个小细节上具备的优势压倒了实力强大的巴伐利亚飞机工厂,获得了德国航空部门的青睐。1938年初,菲泽勒公司正式获得采购订单。

  ◎ Fi156的基本设计

  Fi156采用大展弦比的机翼(展弦比为7.81),主翼采用固定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技术。这些保证了Fi156能在极短的距离里起飞。为了能确保向下的视界,参考之前设计的Fi97飞机之后,机体被设计成细长型。其主起落架脚柱被延伸地很长,在降落时可以耐受较大的下降速度。由于脚柱的位置处于机体重心的前方,配合强力油压刹车装置,可以在较短的距离内使飞机制动。

  第一架试验机Fi156V1是在汉诺威以南120公里处的菲泽勒公司下属贝腾豪森工厂制造的。该机于1937年2月9日正式试飞,在其后2个月里,这架机体上涂着D-IKVN标记的飞机。

  除了这架飞机之外,贝腾豪森工厂同时还制造了2架试验机。后来为了测试一些改进项目,工厂又追加生产了2架。其中5号试验机Fi156V5成为Fi156A-0先期生产型的1号机(机体涂D-1JFN标记)。为了适应寒带地区的使用,4号试验机Fi156V4安装了滑橇,在冰雪地面进行测试。除了军用型之外,菲泽勒公司还为德国的航空迷们设计了民用的运动型号——Fi156B。民用型的前缘缝翼从固定式改为活动式,最大速度和续航能力都有所提高。

  自先期生产型之后,贝腾豪森工厂开始生产第一批正式的生产型飞机Fi156C-1。该型号虽然只有两个座位,但是在座舱后部有预备的第三个乘员的座位。通常在这个座位上放置的是用于航空侦察的照相设备。由于设计出色,其拥有超强的短距起降能力。在正常起飞重量下,该机起飞滑跑距离小于40米!如果能迎风起飞则还可以缩短!而在无风状态下,该机着陆滑跑距离仅40米。第二批生产型Fi156C-2将第三个乘员的座位固定下来,这样就不能搭载航空侦察用的照相设备了。

  在德国空军下达订单之后,贝腾豪森工厂的月生产量定在15到20架,计划到1939年末生产340架。然而在1939年夏,为入侵波兰进行的军事准备活动改变了原定的生产计划,作为德国空军三种重点生产的侦察/观测/联络机之一(另两种是Bf108和Fw189),Fi156的生产将在1939年底之后继续,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除了德国空军之外,瑞典空军也购买了Fi156。1938年夏天,首先购买了2架用于测试,随后在1939年又追加采购了6架。

  ◎ 战争应用和变型机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Fi156参加的第一次战斗。由于德国空军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战场的制空权完全在德国军队的掌握之中。但是,波兰人的地面防空火力对这种低速低空活动的飞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从开战第一天起,Fi156C-1就经常出现燃料箱被击中的情况。第三天,有2架Fi156C-1被防空火力击落。

  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德军对Fi156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不过因为乘坐该机执行观测任务的通常是指挥官一类的干部,因此需要一定的防御装备。首先是在战争中经常被击中的燃料箱实现了防弹化,接着是发动机下部安装了防弹钢板。由于增加了不少额外的重量,因此原有的短距起飞的能力有所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增加发动机功率。很快,菲泽勒公司推出了Fi156C-3型。它改装输出功率270马力的AS10P-1型发动机,还在机体后部增装1挺MG15 7.92毫米旋回航空机枪,可用于自卫。以上大部分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加对地防御,这是因为以往战斗中德国空军一直掌控绝对制空权(这种情况直到1940年4月入侵北欧国家行动成功为止)。此外,在执行远程或长时间任务时,C-3型还可在机腹挂一个容量100升的副油箱。

  1940年5月10日,德国对西欧发起进攻。在这次战斗中,面对法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德国空军的优势就不再如此明显了。在激烈的对抗中,Fi156损失的数量大大增加,不仅是被地面炮火击落,还有不少是遭到对方战斗机的攻击而损失的。当然,也有因为机械故障或者受伤等原因迫降在对方一侧而被飞行员破坏的记录。

  在这个阶段,一种新的,用于输送伤患的变型机登场了,它就是Fi156D-0。这种飞机是在Fi-156C-3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设计者将Fi-156C-3的机舱左侧上方打开一个大的开口,从这里可以塞进担架。在机舱后部,总共可以安置2台担架,或者1台担架和1名看护员。1940年夏天,这种飞机正式开始生产,并进入部队服役。

  另外还有一种可用于反潜攻击的变型机Fi156U在1940年夏天进行了试验,不过似乎没有投入服役。这种型号安装了与Ju87相同的莱比C/12D俯冲轰炸瞄准器,在两翼下方和机腹位置可各携带1枚50公斤炸弹,能以60度的俯冲角实施攻击。

  1941年,德国介入北非争夺战,Fi156也随部队进入北非。由于沙漠地区的特殊环境,因此进入北非的Fi156都进行了改装,安装了带防沙网的过滤器、大型化的滑油冷却器以及相对应地加加了滑油储备箱。这种新的型号被称为Fi156C-3/Trop,实际于1940年底改装完成,并开始生产(这说明德国人至少在意大利人在北非失利之初就做好了介入北非战事的准备)。同时,其他的进行相同改装的变型机还包括撤去航空机枪的Fi156C-5/Trop,用于伤患运输的Fi156D-1/Trop。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由于苏联战线长,作战地域广阔,有大片的沼泽和森林,道路又经常泥泞不堪,所以Fi156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除了担负以前的侦察、联络和弹着点观测的任务之外,还积极投入到救援己方飞行员的行动中。虽然后者不是该飞机的首要任务,但是许多空军飞行员因此得以生还或回到部队。当然在救援时,Fi-156还是需要面对许多危险,首先就是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降落可能会遇到苏联地面部队或者根本降落的地方就是一处苏军的地雷场。此外,还可能遭到苏军为数不多的战斗机拦截或者防空火力的杀伤。就是这样,因为经验和技术,无论是驾驶这些飞机的飞行员还是Fi156本身都损失不大。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