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评论:一体化训练时代性和渐进式发展特点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23:57 解放军报

  郑勤

  伴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我军基本作战形式和基本训练模式正逐步向一体化转变。一体化训练作为新的训练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以发展着的军事理论为向导,正确认识和把握其规律和特点,着眼我军实际,坚持渐进式发展,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

  概念的变换,显示出军事训练领域的深刻变革

  今年1月,总参部署新年度全军军事训练工作时提出,军事训练应当由合同战役战术训练向联合战役战术训练转变,把信息化条件下联合训练作为中心。“合同”和“联合”不仅仅是个概念之别,它实质上是我军作战思想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发生着巨大转变的反映,蕴含着我军事训练领域将产生一场更深刻的变革。

  “合同”向“联合”转变,经历了10多年的酝酿、催生。合同战役战术训练,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全军指战员为此付出了10多年艰辛的努力。在一场场花样翻新的世界局部战争警示下,我军官兵深刻地认识到单一兵种作战和训练的弊端。从1979年——1989年,以提高合成作战能力为主旋律的训练改革,抛弃了长期积沉的单一兵种作战和训练思想、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催生了1990年实施的新一代训练大纲。这在我军训练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可以说此后的10多年间,在军事训练领域一直贯穿合同作战这一指导思想。但是,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我军将士进一步认识到:“合同”的实践意义,是各个军种纵向间的合同,是从单兵、分队到师团的合成。当然,也有诸军兵种的“联合”,但这种“联合”,主要是由总部赋予特定的演习课题时的临时“联合”,在我军训练实践中,还缺乏联合的平台和运行机制。2001年8月颁发的我军第七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是我军军事训练史上又一重大变革,由此,富有新内涵的联合训练进入我军训练场。

  近两年,我军提出的一体化训练,实际上是指联合训练的高级阶段,是我军训练正在追求的目标,是全军指战员追踪当代战争形态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成果,是对战争向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趋势的本质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四次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既带着昨日战争的余晖,又显露出明日战争的晨曦。敏锐的战略家们从扑朔迷离的战争硝烟中,看到了战争形态转型的端倪。转型的主要特征是:战争的主导要素从物质、能量进入信息。信息因子、数据链、信息平台构成信息化战场的三大要素,联结成一个无形的网,渗透到武器装备、作战指挥和作战单元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信息化战场。与此同时,战争的对抗呈现出“联合性”。海湾战争是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标志,伊拉克战争则是迄今为止陆、海、空、天、电和心理“六维”联合作战的典型战例。

  正是基于对战争形态转化的透视,我军的作战思想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紧紧把握住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特征,我军适时提出了一体化训练这一历史课题。我们坚持一体化训练,首先需要从“联合”入手,从“联合”起步。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我军军事训练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它必然带来一场更深刻、而且更为艰难的革命。

 

应当渐进式发展,不能突击性推进

  毋庸讳言,对于一体化训练这一全新的课题,我们还处在比较朦胧的阶段。所以朦胧,是由于理论思维的不清晰,对于一体化训练“怎样训、训什么”或是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认为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理清一个明晰的思路。

  战争形态的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中发展的过程。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往往存在不同战争形态下的作战工具、作战方式、作战思想,这是一个国家和军队在一个历史阶段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折射。战争形态的转变,是随着新的作战工具、作战方式、作战理论不断发展,从局部走向整体的变化,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我们对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训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首先应当把握战争形态渐进式发展的特征。

  战争形态的发展要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同样,开展一体化训练也必须有其基本条件。就物质条件而言,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统一的联合作战、三军纵横联动的指挥控制系统;要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我军目前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同时肩负着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较短时间抛弃已有的作战工具,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已有的作战方式,只能够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改善、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在渐进式发展中,逐步提高一体化训练的层次。另一方面,军队作战和军事训练,既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支配,这个主观因素包括了作战思想、训练思想是否具有前瞻性,也包括了法规制度、运行机制是否有利于推动联合作战、联合训练的实施。如果说,已有的物质条件,对军事训练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体化训练还不可能全面推进、全面突破,那么,在武器装备新老兼容、又在不断改善的条件下,我们仍然可以着眼发展,创造性地推进新军事训练的变革。

  指导发展的关键是顶层设计。因此,对全军开展一体化训练的顶层设计、框架构想,就成为目前推进军事训练变革的关键所在。设计师们如何把握住世界新军事革命涌动的脉搏,把握住我们这支军队的现实和未来,既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实现两者科学的接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我军军事训练两次重大改革走过的道路,对于今天又一轮新的军事训练变革,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应当说,这两次改革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是成功的,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符合当时我军建设的实际,但也有值得反思之处。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军事训练改革,是由世界局部战争的新发展催生的。当时,全军上下都呼唤着合成,但是,怎样合成?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许多部队进行了各种探索。最有典型意义的是某部出现的临时编组的“合成营”,在荒山野岭进行苦苦求索。如果从鼓励探索精神上说,“合成营”是那次变革的先驱。但是,从作战价值来说,从战略层次来说,这种探索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它只作为一个小小的过程就消失了,并没有留下具有结构作用的“合成营”。经过一段时间类似“合成营”这种分散式低效益的探索,总部进入了总体设计。指定试点单位从单兵、分队,师团合同战术3个层次,进行系统的改革,在军兵种本系统内部实行了整合。整整经历了10年探索,产生了新一代的训练大纲。可见,总体设计比从某一点、某一局部的探索,更具有全局性、本质性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末,由全军科技练兵引发的军事训练改革,比80年代末的变革,在顶层设计上站得更高了一些,不仅注重军种内部纵向的设计,还注意到三军之间横向的贯通。因此,2001年产生的新的训练与考核大纲,首次对全军各军兵种训练内容进行了规范,为实行“联战、联训”奠定了基础,而且新大纲修编工作的周期也大大缩短。回顾这两段历史,对于我们如何推进一体化训练是有益的。

  历史具有延续性。我们是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扩大自己视野的,当我们瞄准新的目标,谋划怎样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就需要有扎实的步骤,设计好每一个阶段的路子。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投入少、效益高”的公式,一步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目标不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又追求急功近利,就可能在一次次盲目的探索中付出更多的“学费”。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是“一头热”,而是全军各层面一体联动

  推进一体化训练,不能只发挥一个积极性,需要的是上下联动。实际上,总部、大单位和部队,已经构成了推进全军一体化训练的“网络”。总部作为总设计师,其设计的“流程”、“蓝本”维系着整个“网络”的运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领导完成“流程”的大单位,作为实施“流程”的部队只能等待和观望,它需要三个层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一开始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具有联合作战意义和有价值的联接。

  所谓总体设计,不是设计师们的主观想象,也不是纯粹的人为规定,它是对我军军事训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这里包括理论上的研究、创新,方案的论证、试验、碰撞、再论证、再试验,从而获得一个具有长远战略又有实际步骤的“蓝本”,这个过程就需要时日。但全军军事训练是官兵们每天都在进行的生机勃勃的实践活动,“顶层设计”尚未完成,我军官兵就已经开始一体化训练的探索。因此,在一体化训练的初级阶段,各军兵种、各大单位如何正确指导部队的实践,就成为当前军事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一体化训练的思路目前还不够清晰,但是,军委确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总目标下,在把握分阶段积极稳妥推进一体化训练这个基点上,各级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至少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切入点,而且能够在整体上运转起来。

  打牢官兵信息化作战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联合作战的基础。基础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为此,广泛地开展一体化岗位练兵,是在一体化训练初级阶段中最实际的步骤。一体化岗位练兵这个概念的提出,与传统岗位练兵的内涵和外延迥然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岗位练兵,是官兵为适应岗位职责要求,在各自岗位上进行的训练活动。一体化岗位练兵是对传统岗位练兵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体化训练在战术层次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一体化联合作战为牵引,依托信息系统和岗位平台,将各作战单要素集合起来进行的功能集成训练和系统整合训练;传统的岗位练兵强调主要战斗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训练,参训的对象比较单一,缺乏全系统的功能整合和体系包容。信息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和一体化训练,主体对象涵盖了整个作战体系,包括陆、海、空、天、电诸作战单元和情报信息、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要求一体化岗位练兵在对象上必须具有“模块性”。传统岗位练兵,主体是士兵,重心是技能训练。新形势下,我军“两官”即军官和士官的比重逐步加大,在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地位更加重要,指挥链条成为影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关键环节,指挥控制训练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的条件下,要求一体化岗位练兵的重心必须前移,实现由重士兵训练向重“两官”队伍训练、重技能操作向重指挥控制训练的转变;传统岗位练兵注重培养手中武器操作技能,涉及交叉换位和多能训练的内容较少。新形势下,随着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在指挥控制、战斗要素等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岗位、战斗编组岗位及集成岗位,出现了信息网络、数字通信等需要大家共同掌握的前沿知识,要求在岗人员必须涉猎更广,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面和多内容、多岗位的互了解、互操作能力,以更加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和训练的要求;传统岗位练兵没有涉猎信息这一领域,一体化岗位练兵注重信息因子。信息系统是作战体系中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实现无缝链接的技术平台,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和一体化训练的重要支撑。一体化岗位练兵作为一体化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也需要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将分散配置的单个岗位、力量有机联结起来,实现岗位间的一体联动和作战体系的整体架构。传统岗位练兵多是部队自行组织的封闭式训练,可利用资源少,训练效费比低。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军地界线不断被打破,要求军事训练更多地挖掘和利用民用资源,形成训练水平提高的新的增长点。一体化岗位练兵具有较多的信息技术成因和军地互补特征,实行开放式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一体化训练存在于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最终目标是实现诸军兵种作战力量的高度融合和功能叠加,其表现形式不仅是战略战役层次的高级联合式训练,还包括战术层次和岗位层次的协同整合训练。因此,开展一体化训练,既要从战略宏观处着眼,抓好三军联合训练,又要从战术微观处入手,在提高基本作战单元、单类保障要素训练水平的基础上,抓好不同岗位间的一体化联动,为一体化联合训练提供基础条件。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