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 正文

郑和下东西洋次数研究(1)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4:03 舰船知识网络版

  所谓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是指明永东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强大船队向南西远航,按通常“郑和七下西洋”说法的首下西洋。然而,学术界20多年来,常见有人提出“八下西洋”“九下东西洋”乃至“十下西洋”,还有称“郑和下南洋”并且都有一定史料根据。这些都涉及到郑和到底有多少次远航?“七下西洋”是否确切?当时中国对海外交通中的“东洋”“西洋”“南洋”地理概念范围如何?特别是将2005年定为600周年是否妥当的前提大问题。这就是本文要探讨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要列为系列研究中第一个命题。

  一、郑和航海时期的东洋和西洋

  随着中国海员向海外交通的探索实践,中国人在宋、元时已经有了国际贸易水运上海区范围划分。它以中国为本位对已知世界的海洋和沿海国家的认识。由于唐宋海外贸易港以广州为主。元代以泉州为主,所以实际上东洋和西洋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大东洋、小东洋等,是以广州或泉州为基点,按航向、针路(航海罗盘的指航路)实际而划分的。 西洋、东洋,在元代航海文献中已屡有出现。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如苏禄条有“西洋之地三港”,龙牙门和北溜两条均有“舶往西洋”,旧港条有“西洋人”,甘埋里条有“商贩于西洋互易”等语。②在元代周致中《异域志》内列有“西洋国”,称该国“在西南海中,地产珊瑚、宝石等物,所织绵布绝细”③,指的是马八儿,见《元史·马八儿传》,即今位于印度东南海岸Ma'abor。④

  东洋一名,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文献为元代大德年间陈大露《南海志》(施按:专指广州南海县志)。其中将东洋各国划分为小东洋和大东洋各国⑤,从国名考证,多为我们今天习称的南洋或东南亚各国。如小东洋主要指今菲律宾诸岛和加里曼丹岛;大东洋指今印尼诸岛。⑥

  明代初期,郑和航海时期所谓的“西洋”“东洋”是继承元代而来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名称的东洋西洋,其内涵范围并非一贯相同,而是动态的,不能不注意。不但明代与元代有所不同,而且就是明代前期与后期也有变化。

  当然不同学者认识上还有差异。如洪建新先生《郑和航海前后东、西洋地域概念考》,认为明代郑和时仍与元代一样,以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Pulau We)为东、西洋的分界点,明万历四十五年时张燮《东西洋考》以及据其编写的清初成书的《明史·婆罗传》是不足以代表郑和时代的。《东西洋考》卷五称“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并将交趾、占城、暹罗、加留吧、柬埔寨、旧港、麻六甲、亚齐、柔佛、文郎马神、地闷等国列为西洋列国,而将吕宋,苏禄、猫里务、美洛居、文莱、鸡笼、淡水作为东洋列国。

  洪认为该书所举“西洋”各国全在马六甲海峡之东,是一种较狭窄的航海范围,它不但不能与明初郑和船队的活动相比,就是与明末崇祯十二年成书的航海指南书《顺风相送》所述航行范围比也狭小。张燮所谓的西洋,没有说到今印度洋地区,而是缩到马六甲海峡以东,仅把今南海和爪哇海的西部称为西洋。

  张眼光中的西洋范围比明初大为缩小,其原因是他书中仅记述以福建澄海县月港部分航海者的看法。但因《东西洋考》一书名称,易使人误解为是对明代航海乃至对郑和下西洋的总结,引人误入歧途。认为应按与郑和同伴下西洋的马欢《瀛崖胜览》所说为准。该书爪哇国名称:爪哇“地广人稠,实甲兵器械,乃为东洋诸番之冲要”,肯定了爪哇属东洋。对东、西洋分界点,定在爪哇西北方的苏门答腊岛的最西北南渤里。“南渤里国”条说:该“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苏继廎认为帽山指今韦岛)“古里国”条称“西洋大国正在此地”。记载永乐时政事的《明成祖实录》记有“西洋忽鲁谟斯”地名,它位于今波斯湾湾口。

  总之,他认为郑和航海时的东、西洋划分,以苏门答膜岛西北部的韦岛为界,其东即东洋,阇婆(爪哇)、南渤里(苏门答腊岛北部)两国应属东洋范围;其西大洋即西洋,琐里(今印度东南海岸)、古里(今印度西南海岸)、忽鲁谟斯,因地名前均加“西洋”两字,故均属西洋范围

  当然这是一家之言,还有他说。如《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主要作者陈佳荣先生1995年著文:元代东洋总范围为爪哇—太平洋西部,明代前期则为现东海、太平洋西部,具体而言,小东洋,元代指加里曼丹岛北岸—菲律宾群岛。而明前期指今台湾一带;大东洋,元指爪哇—加里曼丹岛西岸南岸—帝汶—马鲁古群岛,而明前期指加里曼丹北岸—菲律宾群岛—马鲁古群岛。大西洋,元明均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西口—印度—阿拉伯—东非,或者指印度),区别在于小西洋,元指南海西部的中南半岛中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南部,明初期则除与元代相同部分外,还包括苏门答腊南部—爪哇—加里曼丹西岸南岸—帝汶。⑧

  他认为尽管马欢《瀛涯胜览》中“南渤里国”条称: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名那没梨洋”,但这个位于今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南渤里本身以及昆仑、龙牙门、旧港等均应包括在西洋范围。郑和时,据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观点应列入西洋。费信《星槎胜览》所以仍作东洋,乃抄袭元代《岛夷志略》不足为据。就东、西洋分界线而言,他认为:明代前期,我国以粤江口今珠江口—加里曼丹岛西岸南岸—帝汶一线,此线之东为东洋,之西为西洋。⑨

  两者分岐,区别在于:前者主张采用马欢《瀛涯胜览》以马六甲海峡以东属东洋,后者主张按张燮《东西洋考》以马来西亚的文莱以东为东洋。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文莱以西、加里曼岛南端—帝汶(古名地闷)以西,马来半岛东侧、马六甲海峡以东,以及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北围成的海域,即包括南海的西南部、爪哇海、佛里勒斯海算西洋还是东洋。我迄今的总倾向是算东洋而不算西洋,理由是《瀛涯胜览》毕竟是与郑和同行远航者的当时著述,而《东西洋考》则是郑和首航后二百年的后人著述。但陈的某些分析辨证如按针路航向而定等观点,我是很欣赏的(限于篇幅和文章命题不在此展开讨论,待以后有机会专文论之)。

  然而,按照《瀛涯胜览》划分的东、西洋,郑和船队各次远航都是经过“东洋”海域,并且访问“东洋”不少国家如渤泥(今加里曼丹岛的文莱,或指西岸)、满剌加(今马六甲)、爪哇、旧港(今印尼国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之巨港)、苏门答腊、阿鲁(两者均在苏门答腊岛北岸)等,《明史·郑和传》也视渤泥、爪哇属东洋。所以有的文章主张写“郑和下东西洋”而不说“郑和下西洋”,不无道理。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一个“郑和七下南洋”问题,也需讨论解决。

  二、称“下南洋”不如统称“下西洋”

  为什么有些文章不说郑和下西洋,却说郑和下南洋呢?例如,1940年12月《侨务季刊》上发表的《郑和七使南洋纪略》,1941年10月《侨声》上发表的《三保太监下南洋》,1942年8月《新民报》发表的《三保太监下南洋之实证》,抗日胜利后,1946年11月《中兴周刊》发表的《明代郑和之出使南洋》。解放后,1975年12月《云南文献》发表的《七下南洋的伟大人物郑和》等。10这并非杜撰和故意标新立异,而有一定明代文献来历。我们应当如何对待?

  “南洋”航运地理概念在明嘉靖时已产生并渐取替“小西洋”。如郑若曾、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称:当年郑和起航地的“太仓生员毛希秉云:……然闻南洋通番海舶,专在琉球、大食诸国往来(施按:把“南洋”概念竟复盖到今东海的琉球,今印度洋的阿拉伯国家),……南洋、西洋诸国(施按:两者并存,并未以南洋完全代替西洋),其隔闽广也,近则数千里,远则数万里,通番船舶无日无之,使其下海必遭漂没,人亦何苦舍生而求死哉。况东洋(施按:可见南洋也不会取替东洋,三者并存)有山可依,有港可泊,南北不过三千里,往来不过二十日,非若南洋、西洋一望无际,舟行而再不可止也。”

下一页

  相关专题:“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