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 正文

郑和曾到百崎围堤造田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3:53 舰船知识网络版

  郑和下西洋在泉州留下的史迹有记载的非常有限,这给专家学者对“泉州港与郑和下西洋”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惠安百崎回族乡的“接官亭”与“郑和堤”是前一阶段专家到实地考察后发现的新史迹之一。8日,记者前往惠安百崎回族乡探访了这两处史迹。

  在百崎“接官亭”下过棋

  “接官亭”在百崎渡口,与泉州后渚港隔海相望,是百崎回民始祖郭仲远于明初捐资建造的,当初是供路人憩息的石亭。该亭为石构四角攒尖顶,坐北朝南,面宽7米,进深6.7米,通高5米,亭中4根金柱围成一小“口”形,外由12根檐柱围成一大“口”形,16根柱围成一“回”字。关于这座石亭名称来历的传说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有关。

  据该乡文物保护组副组长郭延玺介绍,相传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监郑和总兵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船队在泉州后渚港一带候风。由于郑和出生于云南回民家庭也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郑和在星期五主麻日到清净寺礼拜时遇到他们的先祖郭仲远。于是,郑和就到该乡探访郭仲远家族,而郭仲远家族一时又苦无迎宾驿馆,只好在渡口的这座凉亭摆设香案,带领合家子孙在此恭候钦差太监郑和大驾。此后,百崎回民为了纪念郑和的来访,就将这座石亭称为“接官亭”。

  郭延玺说,以前该亭中央的石桌面还刻有阴雕棋盘,郭仲远还与郑和在亭中下过棋。相传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又在这里作短暂的逗留。

  到百崎剿寇不成围堤造田

  在惠安百崎回族乡,至今还保存着两条古老的海堤岸,当地回民称它为“郑和堤”,一条长60多米,从本乡的斗门头村连接于埭上村西角;另一条长700多米,从埭上村西角联结至三台山麓。

  郭延玺说,他们祖先世代相传这堤是郑和筑造的。当时,郑和与郭仲远一来二往遂成莫逆之交。郑和对倭寇在沿海一带滋乱骚扰早有所闻,本想趁停泊泉州期间派兵到百奇扫灭倭寇。但是到后才知道贼寇已被郭仲远的四子郭仕敏带领回汉民众剿灭了。当时,郑和发现郭仲远家族居住的埭上村,地处海滨,每逢涨潮时,海水就漫到门前,生活在这里的百崎回民诸多不便。于是,郑和就下令军队驻扎期间在海滩上筑起了这两条堤岸。此后,百崎回民对堤内的海滩进行改造,在改善居住环境后又扩大了耕地面积。为此,当地回民就把这两条堤岸称作“郑和堤”。

  据了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百崎盐场时在“郑和堤”前筑起了一道新的堤岸,“郑和堤”抗潮的使命才基本完成。当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郑和堤”已成为当地村民耕种过往的道路,路旁一排长长的木麻黄依旧守候着这片海湾的安宁。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到现场考察后认为,惠安县百崎乡回民的传说的可信度还比较高,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基本吻合。这些传说与史迹将对“泉州港与郑和下西洋”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泉州晚报记者 陈智勇

  相关专题:“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