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伊拉克战争 > 正文

是“拉氏”战略成功 还是“萨氏”战略失败?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12日 03:26 舰船知识网络版

  特约撰稿 老庄

  这几天,随着伊拉克战局急转直下,美军出人意料地迅速攻占巴格达,媒体上对美最高当局战争指导的评价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战争第一阶段,由于美英联军的地面进攻被伊军有效阻滞,“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落空,军事评论员(包括美国内资深军事专家)一致批评美英军队在这场战争中所遵循的“精确闪击战”理论有问题,联军的作战计划不切实际。
然而,现在这些批评之声几乎已经听不到,媒体上充满了各种对美军“神奇”新战法的赞叹之声。在媒体战评之风转向后,前一阶段处在批评风暴“中心”的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开始得意起来。9日他踌躇满志地对媒体表示,虽然战争初期他所主持制定的作战计划一直遭受那些资深将军的批评,但“战争的结果是最好的解释”。

  平心而论,美英联军在这场战争中确实运用了一些明显有别于过去历次局部战争的新战法,并且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高强度的精确空中打击与地面部队快速突击有机结合的“精确闪击战”;不顾一切,把攻击矛头直接指向敌方“首脑”的“斩首”战法;“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着眼敌方民心士气的“震慑”打击;精确的情报工作与卓有成效的特种作战,等等。但是,如果说把联军目前的“胜利”(严格来说,目前说联军的胜利还为时过早)完全归功于美军的新战法,笔者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大家都能看到,联军在第二阶段恢复攻势后采用的战法与第一阶段相比,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为什么同一战法在第一阶段受到挫折,而在第二阶段却“一帆风顺”?具体来说,一个小小的乌姆盖斯尔港,联军用了整整一个礼拜才拿下,而拥有500多万人口的首都巴格达却在二三天内就陷落了?

  笔者认为,伊拉克战局之所以形成目前情势,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拉姆斯菲尔德的“高超战略”(笔者承认,有这个因素),而在于萨达姆的战略指导。萨达姆的战略指导又可作二种极端分析:一是萨达姆“深谋远虑”,着眼于与美英作长期斗争的需要,化军为民、由公开斗争转入地下斗争,预有准备作战略退却,把巴格达当“包袱”让给美军;二是萨达姆被前一阶段的“胜利”冲昏头脑,或受部下谎报战功的迷惑,在第二阶段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指导,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巴格达防线被一举撕开,而伊拉克上下又心理准备不足,导致“雪崩”。目前这二种可能都不能排除。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则伊拉克战争还远没有结束,萨达姆“深谋远虑”的效果究竟如何也尚待观察,暂时还难作评判。在此,笔者主要想对第二种可能作些深入的分析。

  如果排除萨达姆在战前预有准备放弃巴格达的话,那么,老萨在巴格达保卫战中的战略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指导思想不对。战前,几乎所有的军事分析家都认为,面对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联军作战,伊军防御不能硬顶,不能与敌打堂堂之阵、“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应该扬长避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待敌人突入后通过巷战、近战,辅之以不远离城镇的短促出击和敌后广泛的袭击战、伏击战,给你以有效杀伤,在全纵深拖住敌人、“粘住”敌人,以拖待变。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伊军执行的似乎正是这一战术思想。我们看到,无论是巴士拉、纳西里耶还是纳杰夫,伊军都没有试图阻挡联军的攻势,而是避开它的进攻锋芒,从侧后、近距离给敌制造“麻烦”。伊军真正给联军造成有效杀伤的也不在正面防御中,而是在敌人突入后的巷战和敌后袭击、伏击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第二阶段作战中这种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战术不见了。在卡尔巴拉、萨达姆国际机场,伊军都试图挡住美军,不让其继续前进。到本月5日,美军已经占领萨达姆国际机场,其装甲分队已经突入巴格达城,在市区内“巡游”一圈后又撤出城外,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还一口否认美军对机场的占领和突入城内,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巴格达的城防坚不可摧。事实上,无论伊军前线士兵作战多么英勇,他们也不可能挡住联军地面坦克强大火力和空中精确打击的双重“利剑”。这在91年海湾战争时都不可能做到,时隔12年美伊间的实力差又被拉大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做到。萨哈夫的说法如果不是自欺其人,愚弄国内人民,就是对战场情况毫不知晓,被前线军官的战况报告蒙骗了。

  第二,兵力部署不当。这也是由防御指导思想的失误造成的。如果伊军立足于巷战、近战歼敌,其兵力部署的重点应该在城内,即以重兵分散、隐蔽地部署在巴格达城内各主要通道两旁的建筑内或便于防守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交叉火力、倒打火力、重叠火力等严密的火网,在美军进攻时给敌出其不意的打击,然后迅速变化阵地,机动灵活地袭扰敌人。同时,以机动兵力分散部署在城外敌进攻方向的通道两侧,形成多道防御阵地,在敌进攻时,先利用预设障碍结合火力给敌以阻滞,然后隐蔽待机,待敌以装甲部队为先导的前锋通过后,不断以小股兵力机动灵活地袭扰其后方保障兵力,有力配合巴格达城市内的巷战。但是,现在看来,萨达姆把他的防御兵力几乎全部部署在巴格达的外围了,待美军突破外围防御圈后,巴格达城内几乎无兵设防。即使是在外围,也没有形成多道防御阵地,而是集中一线部署,企图以共和国卫队士兵的血肉之躯和一些早已过时的坦克把美军的装甲铁骑挡在巴格达城外。这种兵力部署不仅没有扬长避短,反而把自己的弱点全部暴露无余,使担任巴格达外围防御的共和国卫队及其重型装备全部成了美军空中精确打击的“活靶子”。

  第三,防御准备不足。开战以前,萨达姆一再声称做好了抗击侵略的准备,但现在看来,萨达姆的防御准备可能主要停留在了口头上。无论是巴格达外围还是城内,都既没有构筑象样的防御工事,也没有预设大量障碍,在敌人大举进攻后,也没能有计划地破坏道路和桥梁,而是任凭敌人沿高速公路快速突进。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伊军被击毁的坦克只有简单的掩体,而这种掩体对空中攻击来说其防御作用几乎等于零。美军攻克卡尔巴拉后,在伊军的军火仓库里还发现有大量地雷,真不明白他们要把地雷留作何时使用。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工事和障碍是防御的基本设施,也是弱军抗击强军的必备条件。设想如果伊军能在美军进攻通道上预设大量障碍,迫使美军绕道或停下来排雷,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些有利战机,给敌以有效杀伤。

  第四,反击时机过早。3月26日,伊军利用美军主攻部队在卡尔巴拉地区受阻的时机,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作战,据报道有1000多台车辆参加了这次反击。笔者当时就评论这既是一次大胆的行动,又是一次冒除的行动(见“伊军共和国卫队大举反击利弊分析”)。现在看来这次反击冒险的成份多于大胆,在联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反击兵力过大,出击过远,兵力暴露,必然遭到敌空中精确火力的较大杀伤。其造成的后果就是过早消耗防守兵力,致使巴格达正面防线洞开。这次反击作战可能对巴格达防御体系的影响是致命的。

  第五,指挥协同不好。在美军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伊军要想保持指挥通信畅通、部队行动协调一致,确实十分困难。但伊军可以利用预设战场防御的有利条件,通过预先准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指挥通信的问题。比如,预先埋设电缆、光缆,使用人工传递等,沟通上下之间、友邻部队之间的联系。在这次战争的第一阶段,我们看到伊军在这方面做得还基本可以,如在卡尔巴拉地区共和国卫队实施坚守防御的同时,被美军绕过的纳西里耶和纳杰夫等地守军不断袭扰敌后方补给线,给美军前线的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压力,因而迫使美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几天。但是,到了第二阶段,美军进攻兵力逼近巴格达时,伊军整个防御好象失去了统一的组织指挥,各自为战。萨达姆国际机场保卫战如此激烈,留在南线的伊军却没有给予有力配合,其他防守兵力也没有进行增援和组织有效的反击;美军小股坦克部队攻入市区,巴格达城内的防守兵力连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通信联络已被美军彻底摧毁了。

  总之,巴格达之战留给人们许多迷惑和不解,不是萨达姆“大智若愚”就是他“指挥无能”,历史终会告诉人们这一切

  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伊拉克战争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