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我军新闻> 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 正文

台湾学者揭秘中国空军航空炸弹现状与发展(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07:24 《国际展望》杂志
台湾学者揭秘中国空军航空炸弹现状与发展(组图)

国产250-1型高阻通用航空炸弹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空中打击力量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航空炸弹作为空军主要对地武器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深入,建立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成为必然,人民空军目前装备和未来将要装备的航空炸弹也备受军事迷们的瞩目。为此,本刊特刊载这篇海峡对
岸的军事观察家所撰写的解放军空军航空炸弹装备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文章。以飨读者。本刊刊载此文并非证实其内容,亦非同意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解放军空军(PLAAF)建设的核心,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变。根据解放军的术语,所谓“国土防空”,就是指空军的主要作战任务为防御敌对空军对本土的入侵和打击。以这种国土防空的概念为起点,空军战斗力力建设的重点,就是以拦截和制空的战斗机部队为主,而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轰炸机和攻击机部队则非重点,这也是过去解放军空军对地攻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所在;而“攻防兼备”,则是指既要应对有敌军入侵的国土防空作战,又要注重对外出击的对地攻击作战,这显然是作战任务及指导理念的重大转变,其对空军战斗力建设和装备更新方面的转型要求较严格,简而言之,就是要强化轰炸机和攻击机部队的建设,跨越式提升对地攻击武器装备的发展。

  回顾解放军空军对地攻击战斗力的建设历程,可以很容易发现,不仅轰炸机和攻击机数量少、训练不足,所装备的空用对地攻击武器也极为落后,作战效能较差。一般对解放军空军装备的对地攻击武器,外界通常较为关注轰炸机、攻击机之类的空中武器平台,但对这些武器平台使用的对地攻击武器却较少注意。事实上,如果没有配备优良的对地攻击武器,这些空中武器平台是不可能发挥有效打击作用的。

  历史上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内,解放军空军对地攻击战斗力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注意空中平台的“机多”,而少有关注机载武器的“弹少”,结果使本来就力量单薄的对地攻击机队更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以下试从传统航空炸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两方面,观察和探讨解放军空军在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变中的对地攻击机载武器建设的状况。

  ☆传统机载炸弹的发展与部署

  解放军空军配备的传统航空炸弹,始于仿制前苏联的弹型。20世纪50年代,相关军工部门就已按苏联技术工艺仿制生产了10多种航弹。在以后数十年间,又经过改进和独立研发,先后设计定型生产了数十种型号的传统航弹。按携带投掷方式,其装备的机载炸弹主要分为航炸一l、一2、一3型和一4型。其中,1型和2型炸弹为高阻力型内挂式,主要部署于拥有投弹舱的轰5(H-5)、轰6(II一6)中、轻型轰炸机和早期型强5(A一5)攻击机使用;而航炸一3型则是低阻力外挂式,4型航弹则为低空减速式,两者主要供战斗机、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挂载使用。在外形上,很容易看出1型弹和2型弹显短粗,3型弹和4型弹细长,例如250公斤级的1型燃烧弹全长1.5米,弹径0.325米,250公斤的2型高爆弹全长和弹径也分别相同,而250的3型和4型高爆弹的弹长和弹径则同为2.1米和0.28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解放军空军部署的传统机载炸弹,主要是供轰5和轰6使用的航炸1、2型高阻力炸弹,其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署装备的航空炸弹主要是供斗机和攻击机挂载使用的航炸3、4型低阻力炸弹。外挂阻力航弹的大量部署,不仅是为了适应空对地攻击的需要。也使“以歼(战斗机)代强(攻击机)”成为可能,亦扩展了解放军空军对地攻击能力的选择途径。

  在已部署的航弹型方面,目前解放军空军作战机型所使川的机载航弹有杀伤弹、子母弹、反跑道弹、燃料空气炸弹等4种。其中杀伤航弹为装备量最大弹种。该种炸弹弹壁很薄,弹体内装填高爆炸药,主要以预片、爆炸冲击波和压力波毁伤目标,用于对付地面固定目标,如铁路、桥梁、港口、仓库、机场等,或杀伤敌军兵员。

  解放军现役的机载杀伤航弹(D a isyCuttter Bomb)是以前苏联的杀伤弹为基础改进研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主要有50公斤级的1型和2型、500公斤级的1型和2型、1500公斤级的2型、3000公斤级的2型等6种高阻力型航弹。以后,又独立研制出250公斤级的2型高阻力杀伤炸弹、3型系列低阻力杀伤炸弹和4型系列减速杀伤炸弹。

  较常使用的杀伤弹主要有250、500、1000公斤级3种(参见附表)。这几种高阻力炸弹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和气动性能特点,只是外形尺寸、装药多少略有差异,适宜弹舱内挂及中、高空投掷,主要装备轰6型中型轰炸机。为扩大使用范围,这些高阻力型航弹也可加装减速装置及相对应的自由落体控制装置,用于高速低空或超低空水平轰炸。表中后3种低阻力杀伤炸弹也具有完全相似的内部结构、气动外形设计和性能特点,适宜高速飞机挂载投掷,主要装备强5(A-5)、歼6(J-6)、歼7(J-7)、歼8(J-8)和歼轰7(JH-7)战机使用。250-4型、500-4型和1000-4型低空减速杀伤炸弹所改进和提高,除加装有减速伞之外,其他参数诸元则完全相同。

  这是解放军空军战机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使用的机载炸弹。这种炸弹弹体中装有若干小型子炸弹,即当母弹接近投掷目标时自动打开弹壳将子弹抛出,可以大幅扩大攻击面积。目前,解放军空军战机配备有用于反坦克、人员杀伤和封锁机场等数种空用集束炸弹。

  最初的战机从空中攻击地面坦克等装甲防护目标时,主要使用航空穿甲弹,先后装备部队的有2、6、11公斤级以及15、50和100公斤级等数种,均为航炸-1系列高阻力炸弹。不过,这些炸弹命中率较低,作战效能并不高。在1979年的对越战自卫反击战期间,曾有1枚CBU-20石眼式(Rockeye)集束子母弹投至广西省境内,但没有爆炸。该型炸弹全重209公斤,内装247枚子炸弹。在该型集束炸弹的基础上,中国兵器工业部627厂仿制出250公斤级的1型反装甲/坦克集束炸弹。这是中国空军装备的首种集束子母航弹。

  1979年,解放军627厂又改进研制出250公斤级的2型集束炸弹,由轰炸机或攻击机挂载至中高空投放,主要用于对付面目标,既可攻击地面的人员集群,也可攻击坦克群或其他军事装备。该型子母炸弹长1.52米,弹径0.33米,空弹重74公斤,弹体内可装填3种不同的子炸弹:第1种是28枚5公斤单重的杀伤型子炸弹;第2种为42枚2.5公斤重的反装甲子炸弹。之后,还研制出250公斤级的3型反装甲集束炸弹,内装采用锥型装药的反装甲子炸弹,小炸弹内还装有数百颗小钢珠,是顶部攻击战车群和杀伤兵员的利器,可由攻击机和战斗机挂载,于低空、超低空投放。

  为战时封锁敌机场,使敌机无法升空作战,90年代之后空军开始装备专门用于封锁机场的250公斤级的3型和4型集束炸弹,由攻击机和战斗机挂载。这2种炸弹的母弹内装150枚子炸弹,子炸弹是装有1公斤高爆炸药的杀伤地雷。当母弹着地后,子炸弹即散落在弹着点500米半径范围内。其上均装有延时引信,可在着地后1-120分钟的不同时间内爆炸,不仅能破坏机场、杀伤人员,还能长时间阻止敌人抢修机场和集地雷、延时炸弹于一身,该技术还被用于远程

火箭弹和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上,可同样用于封锁机场和港口等要地作战。

  ☆反跑道炸弹

  这是种专门用以对付敌方机场、跑道、飞机库、隐蔽所及港口等硬目标的航空炸弹。目前,解放军空军战机配有1种200公斤级的4型反跑道炸弹。该型炸弹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研制,1996年设计定型并量产。这种4型航弹外形与法国生产的红柱石(Durandal)中/高空反跑道炸弹非常相似。而红柱石反跑道炸弹不仅深受本国军方喜爱,也获得美军青昧。在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中,美军战机就使用该型炸弹,于夜间低空轰炸伊拉克的军用机场,取得良好的战果。相比之下解放军空军配备的200—4型反跑道炸弹呈细长圆柱形,弹头较圆,全弹主要分为4部分:战斗部段内装高爆炸药100公斤;接着是炸弹的控制面段最后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段,发动机尾段装置有2对固定的细小后掠稳定翼;弹尾段则是减速伞储存舱,储放辅助减速伞和主减速伞包。该型炸弹主要用于低空投放,可供强5和歼8战机挂载之用。

  在使用时,飞行员接近目标时,计算提前量后投掷炸弹;炸弹在投掷后,弹尾舱辅助减速伞首先打开,接着主减速伞打开,使炸弹的降落速度大大降低,以便低空投弹的战机远离炸弹杀伤范围,同时使炸弹与地面成为理想的攻击角度;当炸弹在距地面60—70米时,主减速伞脱落,火箭发动机启动,将炸弹加速到300米/秒的速度;高度加速的炸弹着地后钻入地表,可贯穿40厘米厚的混凝土墙,之后以延时引信引爆弹头,弹头在地表下爆炸后可把钢筋混凝土跑道炸出直径3米以上的弹坑。整体来看,200—4反跑道炸弹威力大、效果好,炸出的弹坑很难快快速修复。不过这种炸弹引信的延时性能不够稳定,在演习中也发生钻地后不引爆的情况。

解放军自制JDAM炸弹2010年具备完全作战能力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