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十一五规划展望明天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15:59 解放军报 |
本报记者 丁海明 “十一五”规划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征程。透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思索着未来的五年、中国的明天。 新观念里奔涌着新希望 在代表委员们眼里,规划中充满了富有创见而又求真务实的新观念。 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但回首走过的路,往往会遇到一些出现频率颇高的相同问题:资源高投入的经济增长,区域间的发展失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这些问题众所周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却众说纷纭。 不少代表告诉记者,打开规划纲要(草案),可以找到政策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答案。郝道海代表的笔记本里就记了不少:把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手笔”;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中部崛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全国联动的“大格局”……解读这些答案,读出的不仅是新举措新办法,更是科学发展观描绘出的新蓝图:不仅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还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不仅强调经济增长,更要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追求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更强调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说起这些,代表委员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这不仅是发展的规划,更是改革的蓝图。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代表委员们说,从规划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站在新历史起点上,我们已经更加沉着、理性、自信地面对未来。这一切,来自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来自对历史脉络和时代发展的深刻把握,来自逐步深入人心的科学发展观。 新的征程总会有风风雨雨,但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 新名词里跳荡着新活力 采访代表委员,记者发现他们都很喜欢翻阅“十一五”规划的附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有关名词解释》。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张瑞清代表告诉记者,这个附件像一本有关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小词典”,里面的88个新名词,也是中国迸发新活力的关键词。 记者随手记录着这些鲜活的概念:“循环经济”、“下一代互联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慈善超市”……徜徉在“新名词”的“丛林”里,代表委员们感受万千。有的说,它让人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的说,它让人体会着知识高速更新的“冲浪”;有的说,它让人实实在在触摸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陈方枢代表认为,虽然这些名词都有标准解释,但这本“小词典”却可以作出多层面、多视角的解读。这些新名词,就是我们攀登新的高度的一级级台阶、一串串脚印。来自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委员们谈到,这些新名词折射出“十一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的增长态势,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发展理念。沿着这样的思路展望明天,大家都对中国在未来五年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充满信心。不少代表委员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攻坚阶段,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当“十一五”拉开大幕,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都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能力,将体现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管理水平、国家自主创新质量和速度等等。 站在“十一五”的门槛,面对新一轮赛跑、新一轮跨越,我们已经准备起跑了。 新农村里创造新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规划纲要(草案)里散发着独特的泥土芬芳。有人说,城里人上数三代,都是农家。中国军人,更是大都来自农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寄托着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更多的关心和期望。 许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代表委员深知农村的穷、农民的苦、农业的难。吃水用电、教育就医、文化娱乐等等,这些城里人几乎熟视无睹的事,却是万千农民心中的梦、心里的痛。“十一五”规划,把希望的曙光照进了中国的每个乡村。 说起新农村,代表委员们对“3大惠农政策”津津乐道:取消农业税,取消农村学生学杂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农村转向;对“20字方针”赞不绝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代表委员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既有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又有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百花齐放,真正造福百姓、惠及民众,实际上是一次社会转型,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次变革。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来自山西的李国辉代表告诉记者,大寨近几年的发展,也许能让我们领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昔日忙于耕作的大片梯田被退耕还林,连绵起伏的大片荒山被辟为森林公园,告别过去农业唱主角的历史,这个太行山深处的村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开工厂,办企业,搞经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全村年总产值过亿,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到大寨考察的专家说,金山银山伴着绿水青山,政通人和连着物阜民丰,大寨展示出一条中国农村实现和谐发展的道路。 代表委员们的言语之间,仿佛闪现着“十一五”中国大地上的风和日丽与春华秋实。一位代表信心满怀地说:假如五年之后再相会,今天的展望就会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