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23:45 解放军报

  公方彬 周俊杰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借水行舟”,与地方电信部门共搭信息平台,解决了重庆警备区国防动员信息化和训练指挥自动化难题;“借帆出海”,与地方交通部门共同实施“畅通工程”,有效提高了济南战区战备水平和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借台唱戏”,依托地方技术与人才优势,有效促进了武警广东总队信息化建设……这些成功实践,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实现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战争历经冷兵器时代、火药火器时代、火枪火炮时代、机械化时代,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适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军队都在作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和调整,尤其强调将军队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注重军事力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保证军事实力较快增长,又力求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将国防经济和民用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尽可能地建立在共同的工业基础之上,从而既发挥了雄厚的民用规模经济与民间技术创新的优势,又有利于技术完善、降低生产成本和国防费用,取得了“一举多赢”的综合效益。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高技术装备,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硅谷。正如兰德公司提交的一份报告所称:在尖端技术领域,美国已经完全形成了军民共享的技术研发体制,几乎所有美国国防部的武器开发都是由企业通过合同进行的。放眼当今世界,可以说,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各主要军事强国的共同政策取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优势,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民战争潜力,国防建设与社会各系统、各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兼容程度空前提高,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加快国防和军队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中外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实践经验表明,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能把国家的发展与军队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国家的总体实力与潜力,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熔铸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有着丰富内涵,其基本要求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之中,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等方面的兼容发展,国家的工业布局、物资储备、

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贯彻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双向适应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兼顾,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协调发展。

  做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篇大文章,重要的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我军许多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性职能,一个军营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一些地方,过去军地双方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交往不多,合作较少,常常是各搞各的建设,项目重复,用途单一,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传统观念从来都是惰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也往往更为持久。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思维定式,摆脱传统体制、做法的束缚影响。应当看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今天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高精尖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最早都是从军事领域脱胎出来的;而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军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利益空间的不断拓展,也对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国防和经济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尽快建立完善军民融合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模式、运行机制,既发挥国防建设对社会经济建设的“溢出”效应,又强调社会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系统的“注入”作用,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真正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军队发展战略,如完善军民统筹协调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等;同时也需要军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当前,应紧紧抓住国家实施“

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完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积极配合地方尽快建立军民融合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军事需求,促进国防设施建设的发展;广泛采用成熟的民用先进技术,提高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国民教育的优势和资源,将军事人才建设纳入国民教育的大系统,努力造就大批新型军事人才。

  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

  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是启动平战转换的“金钥匙”。战争实践表明,作为准备和进行战争的基础性工作,国防动员上不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不可能实现,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国防动员质量建设,切实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

  先进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是一个国家赢得战争的组织条件。英阿马岛之战,英国在战争爆发后第3天,就征集了大批民船跨海远征,赢得了战争主动权。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防动员,在内容、速度、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国防动员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应当科学预测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与战略形势,坚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搞好国防动员的总体设计,不断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着力从制度上规范和理顺动员体制和机制,真正使国防动员贯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要积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国防动员中统筹协调市场与战场、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突出抓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动员建设和综合保障动员建设,着重提高战略物资保障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提高军事斗争准备水平。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对一个民族综合实力和组织力的考验。世界军队建设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精兵之路,而这一道路的支撑在于寓兵于民。回顾我国古代历史,许多朝代都曾有过“兵少不足卫,兵多民不胜其养”的矛盾。实践证明,实行常备军和后备力量的有机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武装力量体制,是寓兵于民、利国利民的最佳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牢固树立后备力量与常备军同步建设、同步准备、同步发展的观念,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进一步理顺常备与后备、规模与效应、需求与可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不断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科技含量,打牢人民战争的力量基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