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花边 > 正文

海防线采风:一位女博士的海岛日记(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9:29 解放军报
海防线采风:一位女博士的海岛日记(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丁海明 王握文采访整理

  她从岳麓山下走来,一直走到东海小岛;她从校园幽径走来,一直走进雷达坑道。在一次又一次的奔波中,她攻取了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并与战友一起攻克了雷达目标识别的关键技术难题。三年六上海岛、历时18个月、厚厚的一本“海岛日记”,记录了她在科研路上的艰辛和努力,更记录了她作为一个军营女博士的独特的青春追求。——“成长”人物志

  张静的心里有一座小岛,夜深人静时,小岛会浮出心海。

  今年初,当记者见到张静时,这位女博士已经分配到总装某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聊起那段风雨兼程的岁月,她说,人在北京,可心常常梦回海岛。

  路再远也要坚持向前

  2002年9月28日 晴

  坐上K135次列车,一声汽笛响,再见长沙,再见岳麓山!

  我们国防科大雷达目标识别项目组带着400多公斤的试验仪器设备,踏上了奔赴东海深处的某个海岛进行外场试验的征程。海岛,将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一个充满挑战和未知的科研战场。路再远,也要一步一步坚持向前。

  可爱的海岛可敬的兵

  2002年10月26日 阴

  来到这个东海小岛快1个月了,陌生开始变为熟悉。

  这是一座山崖陡峭、灌木丛生的荒岛,岛顶就是某雷达观通站。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数十名雷达官兵在几乎与世隔绝中长年驻守,监测海域内过往船只,守卫着祖国的海防前线。

  由于这里舰船目标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我们选择这里作为雷达目标识别系统的研制现场,开发真正面向部队需求、经得起复杂实战环境考验的识别系统。

  雷达站住房紧张。作为唯一的女性,我“独占”了一个房间,其他5名男同志只能挤在一间10多平米的屋子。临时库房在经历了一次台风洗礼修复后,光荣地承担起新的使命——海岛实验室。

  一个月的时间,我和岛上官兵成了好朋友。这些远离家乡的年轻人淳朴热情,对我们这些书生气十足的军校学生处处照顾有加。不论是生活碰到不便,还是工作遇见困难,他们都尽最大努力帮助我们。他们的青春活力和乐观自信,感染着我;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向往和好奇,鞭策着我;他们眉宇间凝结的对现有装备的焦虑,激励着我。

  夜岛顶上那闪烁不熄的灯光

  2002年11月6日 阴雨

  海岛攻关,我们两个“战场”齐开战:一个是海岛实验室,一个是位于岛顶的雷达站位。我们每天早上8点进入雷达站位采集数据,晚上则回到实验室分析数据、编写程序、构建系统以及综合测试。

  雷达坑道空间狭小,光线昏暗,空气不流通,具有较强的辐射。对海警戒和监视任务极为繁重,压力很大。与雷达兵并肩作战,使我们获得了第一手雷达目标信号,建立了一整套目标特性分析方法。他们的一个个需求,甚至信息显示的颜色、亮度等细微问题,都促进了识别系统的不断完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能够取得成果,那么这些战士也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雷达站位充满艰辛,实验室里充满挑战。面对雷达目标识别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相互协同、互相支持、艰难前行,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道下次台风来临时,这间海岛实验室是否还能幸存。我永远不会忘记,夜岛顶上这彻夜不熄的明亮灯光……

  海岛夏日的苦与乐

  2003年6月30日 晴

  又停电了!电脑无法工作,瘫痪在那里。

  海岛实验室里,用电一直是个“拦路虎”,顽皮而执著地考验着我们。山上发的电主要用于保障雷达工作,电压不稳、频繁停电是家常便饭。不记得多少个文档被破坏,多少次电脑系统崩溃——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每输入几个字就进行一次保存的习惯。

  海岛之夏,日照强烈,实验室里热气蒸腾。由于温度过高,电脑无法正常运行,于是大家自觉提前开工,为电脑争取清晨的片刻凉爽。到了夜晚,场面颇为壮观:为确保室内通风,使机器正常运行,我们大敞门窗,岛上各式各样的昆虫被灯光吸引,组成“特别轰炸队”前来助阵。随着嗡嗡的轰鸣声,锲而不舍地撞到电脑上,撞到我们手上、脸上、身上。

  哦,夜晚偶尔吹过的海风多么清凉,吹走了白天的燥热,带来了心绪的平静。大家耐心地陪着这群“轰炸兵”一同工作,直到它们倦了、累了、消失了,而我们则长出一口气,更加集中精力地工作……

  与涛声共鸣,与浪花共舞

  2003年11月18日 晴转阴大风

  最近,我们开始突破以往“守株待兔”式的捕捉目标方法,开展动态试验,以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雷达目标特性。

  也许是“海龙王”故意刁难,每次出海都遇上大风大浪,使试验充满惊险刺激。两天前的登陆艇试验就因为风浪大而被迫推迟。今天港口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海鸥悠然划过海面,我们的登陆艇启航了。

  然而航行刚刚开始,风浪又来了。年轻的艇长紧锁眉头,注视着远处袭来的阵阵浪涌镇定指挥。海浪一浪高过一浪,船体左右倾斜将近40度,船头被巨浪高高掀起又重重砸下,所有没固定的东西七零八散一片狼藉。海水冰冷刺骨,溅在身上、脸上、眼睛里,又疼又涩……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很少遇到高强度的锻炼和有生命危险的挑战,但这样的试验,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科技强军的道路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胆识和体魄。

  尾声

  2004年7月28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汇聚小岛,对张静他们的项目进行首次现场考核。近两个小时的考核测试,系统的识别性能和操作性能等各项指标均为优秀。2004年11月7日,其研究成果在北京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开创了我国雷达目标识别系统研究与应用的新局面,有效提高了我军现役雷达的

信息化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