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海防线采风:南海有群航标兵(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17:46 中国国防报
海防线采风:南海有群航标兵(组图)

国际航线上的“双子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海防线采风:南海有群航标兵(组图)

泅渡运送维修器材

  文/图 张高年 高飞 郜宏亮 本报特约通讯员 叶龙斌

  在高高的塔尖上修灯,靠的是胆量。

  泅渡上礁,一条黑糊糊的水生物飞快地游过来,竟穿梭在航标兵大腿间玩起了游戏……

  在海上摇晃了两天,海军某基地航标队一行8人来到了西沙永兴航标点。

  高温、高湿、高盐分、多台风的南海气候使这里的航标腐蚀老化严重。除了应急突发抢修外,每年的定期全面维修是必不可少的。一路行来,队员们大多已在船上晕得昏天暗地。身高近两米的三级士官徐毅勇一天没进食,手脚发软,但听说要下礁了,他马上来了精气神儿。蓄电池、灯器、工具箱、升缩梯等设备加起来有500多公斤,大家提的提,扛的扛,坐上小艇就下水了。进了礁盘,小船也动不了了,队员们只能泅渡上礁。徐毅勇个头高,第一个跳下水,当起了“人体水文仪”。海水贴着他的肚皮,清澈见底,深约1.5米。大伙陆续跳下水,个子矮点的战士张开嘴几乎就能喝到海水了。

  两个老士官高高举着灯器和

太阳能发电用的硅板。这些东西娇贵,见水就坏,虽然已用塑料纸包了一层又一层,但还是得重点保护。这样,其他的重物就分担到其他人头上。因有大船压浪,还好行走。

  正走着,突然有人喊了一句:“海蛇!”大家一低头,只见一条长长的黑糊糊的水生物扭动着身子极快地游过来,居然穿梭在16条大腿之间玩起了游戏。三级士官马明全仔细看了看,说:“别怕,是海鳗,没有毒的。”大家放心地继续前进。海鳗却突然受了惊,隔着作训服对着队长罗明军的大腿就是一口。罗明军一阵疼痛,双手紧紧抱着工具箱,只能“咬牙切齿”地看着“袭击者”扬长而去。再往前走,犬牙交错的珊瑚石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点“纪念”——腿上被划出一道道血口,泡在海水里钻心般疼痛。二级士官李贻清笑道:“腿上刮破皮,这还是最初的纪念,接下来就该是手上磨破皮、脸上晒破皮了,每次保障回来,谁的身上都没有一块好皮肉。”

  “八仙”登上“双子星”,这天活儿干得挺顺,却不料深夜气候突变……

  西沙海域有100多座航标,要在10多天时间内完成大至换电池换灯器、小至涂涂油拧拧螺丝等维护任务,航标兵得不分昼夜地干。

  北礁和浪花礁的航标是国际灯塔,立在国际航道边的礁盘上。两座灯塔好似漂亮的“双子星”,25米高,共有7层。到北礁时天刚蒙蒙亮,走近一看,去年补的马赛克已经脱落得斑斑驳驳。一楼入口处的铁门锈死了。士官古宏亮准备用电钻钻开,谁知道才几天工夫,工具箱上的锁也生锈了,只好先撬开工具箱再撬铁门。

  塔内,每一层都是环形,中间的空洞是上下的通道,外面看来高高大大的灯塔,里面的空间却非常狭小。调好升缩梯,留下新战士王君在下面看器材,其他人都上到了6层。用吊筐吊上器材,大伙就忙开了。电焊、粉墙、修电路……这里什么活都有,却丝毫难不倒航标兵。他们每人都有一手“绝活”,平时大家开玩笑常以“木匠”、“泥匠”、“电工”、“钳工”相称,这时候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塔外,李贻清被两股绳子系着的吊篮兜着,贴在外壁补马赛克。风一来,吊篮晃晃悠悠。人像荡秋千一样,风声涛声直往耳朵里灌。为了壮胆,他边补边唱起了歌,风浪声大歌声也响,风浪声小歌声就轻。一天下来,500来平方米的外壁补好了,他脸上却开始变得黑一块白一块了,脖子和手更是僵硬得抬不起来。

  中午饭也是用篮子吊上去的。只要上礁干活,伙食都是一成不变的——矿泉水泡方便面。队员们吃得津津有味。他们在船上几乎就没正经地吃过一顿饭,在礁上沾了地气,吃什么都香得很。

  太阳落山了。队员们打开应急灯,继续作业。月上中天,潮水直涨上来,往下看去已经不见礁石,视线范围内只有灯塔孤零零地耸立在海上。活是干完了,但今晚也回不了船了。大家和衣睡在塔里,成C形躺在通道上。尽管一翻身就可能掉下去,但大家还是很快发出了鼾声,在礁上总比在船上睡得踏实。

  时至半夜,海上气候突变,一道道闪电直插塔内,大雨瓢泼而下,随后滚雷大作,一声高过一声,令人胆战心惊。

  通道是湿的,衣服也是湿的,气温也下降了。疲倦的队员们紧蜷着,居然又昏昏沉沉地睡去。尽管不是船员,航标兵们却不同程度地患有风湿病、关节炎,这都因风餐露宿所致。

  金银岛礁盘,名字挺美,却把航标兵们整得挺惨……

  在金银岛礁盘灯塔进行维护,开始很顺,中午上的礁,晚上7点就完了工。队员们高兴地登上小艇,用对讲机和大船上说好了,让留点饭菜等大家回去吃。不想这时老天却突然变了脸,风雨交加,暗流涌动。肆虐的浪头把小艇顶上波峰又狠狠摔到谷底。人的重心仿佛被无形的拉力提上去又拽下来,五脏六腑都移了位。大伙只好尽量伏低身体,紧紧握住栏杆,任小艇如落叶般被风浪拨弄着。不好!一个滔天大浪横过来,掌舵的士官不见了!幸好风浪随后逐渐平息下来,才让大伙有机会把掉进海里的战友捞起来。

  就在这个过程中,小艇偏离了航道,被推到礁石间搁浅了。螺旋桨卡在一块石头上动不了。大家跳下水使劲儿推。礁石太滑,几名队员一个接一个摔倒,小艇没动人却受了伤。没办法,大家只好回小艇坐等援兵了。

  小艇的境遇被大船上的战友发现了。他们远远地把探照灯照过来,随即又放下一艘小艇前来救援。那小艇在惊涛骇浪里忽隐忽现,好不容易离搁浅的小艇越来越近了,老天爷又开玩笑似的吹起一阵大风,居然把它也推上了礁石,同样动弹不得了。这下谁都束手无策了,只好忍着饿、淋着雨、受着冻、睁着眼等待涨潮。谁也没说话,满世界仿佛只有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不知道过了多久,古宏亮突然叫了一句:“浮起来了,浮起来了!”开始涨潮了,小艇被潮水托了起来。大家纷纷跳下水,一边发动小艇,一边往前推。螺旋桨终于转动起来了。大家一阵欢呼,接连爬上小艇……

  历经半个多月,所有的航标全都被维护了一遍。返航是在一个晚上,月朗星稀。航标队员们手扶后甲板的栏杆,看着海面上航标灯一闪一闪发出明亮的信号,惬意极了。

  “这灯光真好看,就像海面上的星星。”

  “对,是海面上的‘北极星’,能指引方向的星星。”

  “我看像眼睛,能帮船长们看清海上的路……”

  议论持续了好久、好久,笑声被海风吹出老远、老远……

  相关链接

  中国航标史话

  中国航标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期就利用“碣石”作为“自然航标”。

  最早的人工航标是广州怀圣寺光塔,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矗立在珠江岸边,夜晚悬灯,指引船只到广州。

  官方最早建设的航标是长江口的一座土墩烟火。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官府在长江口浏河口东南沙滩上筑起一座土墩,“方百丈、高三十余丈”,“其上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指引船舶进出长江。

  中国沿海航标与国际航标的接轨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在沿海兴建改造了一批灯塔,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灯器,在沿海形成了现代化的“灯塔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沿海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了航标的无人值守,并在近几年开发了太阳能供电,使航标性能明显提高,寿命明显延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