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新兵训练悄然变化 依法科学施训与人性化管理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6:00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记者 孙彦新 徐壮志)“新兵训练跟来部队以前听说的大不一样。”北京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团8连2班的新兵王磊这样感慨。 每年冬天新兵入伍后,部队都会照例对他们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本训练。这3个月,将使他们从一名普通的青年脱胎换骨为一名军人。令王磊没有想到的是,新兵训练,全然不像自己那些曾经当过的兵的朋友们描述的那样“令人生畏”。 20岁的天津青年王磊曾是一名场地汽车赛车手,开过健身房。“我听退伍兵说过,新兵每天早晚都要跑5公里,表现不好可能还要挨批评。”然而,参军一个月来的所见所闻,完全改变了王磊已有的看法。“为了使我们逐步适应部队,规定新兵只跑3公里,跟不上的,连队会安排专人进行针对性训练,让他们慢慢跟上来……” 新兵营教导员杨洪明是1992年入伍的老兵,回忆起十几年前自己亲历过的新兵训练,他说:“那时,训练经常搞疲劳战术,有时一晚上会紧急集合七八次。” 今天的新兵训练,已经完全和杨洪明当新兵时不一样了。杨洪明说,新兵入伍前,精选的带兵干部和骨干专门进行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团里专门印发了新兵训练手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凡是有打骂体罚新兵的现象立即撤职”。 训练和管理的科学规范,使这些一开始对新兵训练普遍带有畏怯情绪的新兵们颇感意外。对此,训练专家解释说:“如果新兵一来就搞大强度训练,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训练伤病,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残疾。如今我军的新兵训练基本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强度逐步加大,并根据新兵体质的不同分层次训练,这样更为科学。”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杨洪明认识到,这种看来相对较轻松的训练,效果确实比自己当新兵时那种大强度的训练要好:这种逐阶提高,使战士们很快适应了军营这个环境。 记者在北京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团的训练场上看到,几组新兵正在做“推大轮胎”“二人背负往返跑”等趣味性训练,战士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却劲头高涨。新兵二连指导员戴军说,团里专门请专家设计了多达50种的趣味训练形式,战士们非常喜欢,既能很快提高体能,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 “训练很有意思,我们很多人住在一起,比家里还好玩。”谈起军营生活,新战士朱毅说,虽然自己认识很多当兵的朋友,但谁也没告诉他部队的宿舍里还有电视,可以上网。 现在,朱毅和战友们每天晚饭后,都能看上新闻,还可以看军事题材的电视剧。班里、排里开会,常常会就电视上的情节,让大家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军人的认识、入伍以来的体会。观点交锋时,大家就会各自从军网上搜索出一堆理论或资料来支持自己,连长和指导员也常常参加讨论。 最让新兵感到幸福和让老兵感到羡慕的,是训练管理的人性化。“一进屋就有热水洗脚、吃上第一顿饺子、睡好第一觉、打好第一个电话”,这是今年各部队普遍给新兵进军营第一天安排的“必选课目”。 每个周末的业余时间完全归新兵自己支配,训练必须在8小时之内结束等规定得到了彻底的执行;每天晚上都可以看电视、上网,每周都能看电影;食堂的 菜谱要征求大家意见之后才最终制定,每个月还组织当月出生的新兵集体过生日……“干部和骨干都说,现在的兵好带也难带,好就好在战士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一个动作教几遍就会了;难就难在对带兵人的要求高了,因为战士们知识很丰富,学得很快,这令班排长们压力很大。”团长朱廷超认为,新兵训练的巨大变化,表面上看增加了干部和骨干的工作强度,实际上是节省了精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