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史回眸:聆听毛主席传达遵义会议精神(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21:32 解放军报
军史回眸:聆听毛主席传达遵义会议精神(附图)

1938年,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左)、政委陈明(中)、教育处长闫捷三于行军途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聆听毛主席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原后勤学院副院长、百岁开国将军闫捷三在长征路上的一段经历

  李欣 秦军 本报记者 卜金宝

  人物小传:闫捷三,1905年7月生,山西晋城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连长、教导营副营长、师参谋长、团长、彭杨步兵学校军事教员、红军大学教导师副团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育处处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教育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七师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师长。建国后,任副军长、步兵学校校长、后勤学院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为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参加了红军保卫中央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在歼灭

国民党军第47师的战斗中,英勇机智,临危不惧,受到了毛主席的夸奖;作为杰出的军事教育家,他早在1931年,就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员,是我军军事院校首批教育工作者……他就是101岁的开国将军闫捷三。

  闫捷三出生在山西省泽州县一个普通农民家中。少年时代他接受革命思想启蒙,18岁离家,辗转千里,历经磨难,1929年在井冈山参加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从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转战中国,参加了千百次大小战斗。

  1月11日,记者见到了德高望重的闫捷三老将军,得知他在长征途中亲耳聆听了毛主席传达遵义会议的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失守,红军被迫转移,开始了长征。闫捷三作为红军干部团的军事教员,随红一方面军经过半年的艰难跋涉和苦战,从瑞金到达遵义。1935年3月3日,上级通知他到红军总政治部驻地——遵义老城天主教堂参加会议,传达中央遵义会议精神。

  老将军回忆道:到达会场时,人已坐满,我就挤在最后一排。我发现李德也与我坐在同一排,他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当时我想,李德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呀!他不仅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专家,还曾是中央最高军事“三人团”成员之一,怎么也坐在最后一排呢?联想到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一些情况,我隐约感到中央肯定有什么重大的决策要出台。

  不一会儿,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有说有笑地走进了会场,全体与会同志报以热烈的掌声。宣布开会后,毛主席开始讲话。他开宗明义地说:中央苏区已经失守,现在我们跑到了遵义,一路上损失不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王明指挥路线的错误。毛主席风趣地把五次反“围剿”中红军与国民党军采取的战略战术比喻成“叫花子与龙王比宝”。他说:叫花子比不过龙王呀!我们穷人要有穷人的办法,不能和有钱的人这么比。根据地步步缩小,红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好突围。说是突围,实际上是逃跑啊!丧家失地,仓皇西逃。中央苏区失守后,红军不得不撤离,但采取的是逃跑主义,而且是搬家式的,把所有的坛坛罐罐都背上了,部队想走又走不动,损失惨重啊!这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造成的,这是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老将军说:毛主席的话铿锵有力,句句说在大家的心坎上,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接着说:至于第二个原因,是组织路线、干部路线的错误。不按实际情况指挥作战,搞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强制命令干部打堡垒战、正规战,一旦失败就撤职查办,甚至杀头,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讲到这里,毛主席的情绪非常激动,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作对比,讲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话,一些受到迫害被撤职的干部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随后,毛主席在会上宣布,大家推荐我和王稼祥、

周恩来同志来指挥部队。全场掌声顿起。毛主席又讲,我们的人员虽然少了,但是部队更精干、更坚强,我们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我们准备转战几个月,调动敌人,建立新的根据地。会场内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在最后的结束语中诙谐地告诫大家:不要过分迷信吃过洋面包的洋大人,这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许多人还特意回过头来看李德的表情。李德听不懂汉语,莫名其妙地问旁边的翻译,翻译笑而不答,他只好悻悻作罢。

  讲完这段往事,老将军感慨地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反“围剿”,经历过长征的人来说,感受尤为深刻。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