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军史回眸:两位开国将军的生死之约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08:45 中国国防报

  在共和国开国将领中,曾有两位将军在战场上订立过作古后要埋葬在(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带的生死约定。几十年后,当两位将军相继谢世时,将军的家人果然严格按照他们生前的约定办理后事,令人感慨不已。这两位将军,一位叫旷伏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一位叫刘秉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最艰苦的时期并肩作战

  旷伏兆1943年3月调任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委兼冀中地委书记时,刘秉彦已是军分区司令员。两人一起工作后,同心同德,患难与共,一起领导冀中军民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军。

  

抗日战争中,冀中人民一直处于“扫荡”反“扫荡”、“清剿”反“清剿”、“围攻”反“围攻”、“蚕食”反“蚕食”的残酷斗争中。特别是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梳篦拉网”、“剔块清剿”,实行所谓的据点、碉堡、壕沟、修路、筑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使大多数抗日政权被摧毁,大批的革命干部惨遭杀戮。一时间,“家家有哭声,无村不带孝”,平、津、保三角地带成了人间地狱。冀中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

  面对侵略者凶残的铁蹄,他们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积极领导冀中人民挖地道,在平原地区开展地道战、地雷战,并采取单打一、奔袭、伏击、端碉堡等具体战术,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日军的多次围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第10军分区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方部队分散隐蔽要靠群众,站岗、放哨、侦察、通信要靠群众,有时房东甚至冒着全家生命危险掩护部队。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给刘秉彦和旷伏兆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他们一个分管军事,一个分管政治,但两人生死与共,紧密团结在一起。他们一边积极地开展武装斗争,灵活机动地打击和消灭敌人,一边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巧妙运用策略,共同抗击侵略者。数年的共事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战场上的生死约定

  1945年6月,第10军分区任命任子木到平南支队当参谋长。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任子木腹部受伤,被担架抬回到驻扎在渠沟镇的军分区司令部。夜幕降临后,刘秉彦和旷伏兆为了照顾受伤的任子木,3人同睡在一个炕上。

  第二天早上,刘秉彦叫睡在身边的任子木起床,连叫了几声,不见答应,便伸手去摸。一摸,刘秉彦吓了一跳:任子木身子已冰凉了!看样子,他已牺牲很长时间了。因为战斗紧急,大家立即起床,将任子木遗体整理好后,很快就安葬了。

  任子木突然走了,大家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夜静时,刘秉彦和旷伏兆的话题自然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以后死了,一个埋在大清河岸,一个埋在永定河岸,仍然为三角地带的人民站岗。”刘秉彦非常了解旷伏兆的过去,更了解他此时的心情,便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

  “那我们离得太远了。”旷伏兆露出了生死不离的表情,说,“如果我们要是在一个战役牺牲了,就同牺牲的指战员埋在一起,不要棺材,清风明月共一丘。”“对,生死同穴,这主意好,这主意好,节约土地啊!”刘秉彦接着郑重其事地表明自己决心,“我们随时准备这样做,死后一定要埋在平津保的三角地带!”“要栽一棵树,见树思人嘛!”刘秉彦稍顿了顿,又补充说。

  “一定要种松树!”旷伏兆说,“松树不畏严寒,与雪霜斗、与风暴斗,在斗争中顽强、挺拔地生活,很像我们共产党人,不怕一切困难,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刘秉彦接着旷伏兆的话题说:“为了人类,松树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树干可以盖房子、做家具,松叶可以榨油,松脂可以做松香、松油,像我们共产党人,只要人民需要,可以粉身碎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言为心声。就这样,两位情同兄弟的将军在战场上订立了生死之约。

  安息在当年战场

  抗战胜利了,战斗却并未停息。刘秉彦和旷伏兆又走在了华北解放战场的最前线。由于工作关系,这对共事数年的搭档分开了。建国后,他们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始终没有忘记当年战场上的约定,双方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96年6月4日,82岁高龄的旷伏兆将军在北京逝世。得知这一消息,81岁的刘秉彦老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专程从

石家庄赶到北京旷伏兆的家,按照两人生前之约,同旷伏兆的老伴许更生等人一起为他送行,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河北省雄县米家务(这是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小学内的烈士陵园中,并专门栽种了一棵常青松!

  旷伏兆将军走了两年后,刘秉彦将军也于1998年7月21日跟随而去。刘秉彦的骨灰安葬在距旷伏兆几米远的地方。松涛阵阵,那是他们在开怀地畅谈吧!正是严酷的革命战争成就了他们这段旷世奇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