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人物特写: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纪事(上篇)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09:04 解放军报
人物特写: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纪事(上篇)

车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不息的“钟声”——记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上篇)

  本报记者 武天敏 李绪成 特约记者 廖伟文 刘德茂

  北京,中华世纪坛。一口硕大的“世纪警钟”,与车水马龙的北京西站遥遥相望。

  隆冬时节,我军著名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教授,驱车驶向车站。

  这,是他第102次远行讲学。透过车窗,金一南投去凝重的一瞥:古铜色的大钟,背负着记载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铭文,静静瞩望着悠闲漫步的人群、高楼林立的街衢……

  和平年代,歌舞升平寻常事,世纪警钟不常鸣。

  然而,金一南用他奔波不息的脚步,一次次走向大江南北,在讲坛、在电视台、在广播电台、在互联网、在报刊上……一次次撞响了国人心中忧患的警钟。

  ●“钟声”,与世界风雷共振。站在三尺讲台,他强烈地关注着国家安全遇到的现实威胁

  记者的案头,有一张金一南近年来在地方讲学的记录:

  其中,有中共中央机关,有国家部委,有省委、省政府,有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有国家金融机构,有中国石油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

  如今,金一南频繁地在高端机构亮相讲学,成为一颗耀眼的“学者明星”。

  然而,金一南走上讲台仅仅7年多时间。

  1998年,国防大学领导慧眼识珠,把金一南从图书馆选调到国际关系教研室任教员。

  这一年,金一南已经46岁了。别的教员在这个年纪,通常已经硕果满枝,金一南却是教员队伍中的一名“新兵”。

  7年之后,他名满京华。

  大器晚成的奥秘在哪里?金一南说:“做一名重复前人结论的教员不难,难的是用自己的眼睛,从晴空看到风雨的信息。”

  2001年,金一南从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进修归来,在国防大学首开“现代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课,第一课的授课对象,就是军职以上领导干部战略研修班学员。

  他的课安排在那年4月4日。4月1日,发生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校园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学员们都在震惊中沉思。

  挑战,突如其来。金一南顿生“被逼到了悬崖边上”的感觉。翻阅自己的教案,对于这种突发事件的解释和剖析显然不足。

  “理论本身做到无懈可击不难,难的是面对严峻的实践检验。如果我们的理论不能解释实践,那么理论的战斗性又在哪里?”一番沉思,金一南决定直面现实,立即调整充实教案,迎难而上。

  第3天,金一南站在讲台上,就从举世关注的“撞机事件”讲起,条分缕析,讲述现代危机处理的立场、原则和思路。

  这一课,在引颈期盼的学员中引起轰动。

  这一课,更让金一南坚定了一个信念:军事学者,不能关起门来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先生,必须强烈关注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

  这,就是金一南厚积薄发的撑杆。

  凭海临风看世界,金一南常说:“战略研究学者,思考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我不相信未来一定是晴天”。

  ——进入21世纪,我国能源问题日益突显。金一南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原国家计委专门召集各大能源集团的部门领导,听取他的分析。新世纪初,亚洲发生金融危机。金一南对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引起中央金融工委和各大国有银行领导的关注。

  ——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金一南应邀在
中央电视台
担任特约军事评论员,把思维的触角伸向许多与国家安危攸关的新领域。点评结束后,他和几位专家向中央首长作专题汇报。

  金一南连续3年应邀到中央党校讲授“现代国际冲突与21世纪初危机处理”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课程。在连续几年的测评中,他的课都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

  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上,其他人的发言时间被限在15分钟之内,金一南是唯一一名被指定做1小时专题发言的学者。

  ●“钟声”,因历史的屈辱而沉重。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让他作出抉择:为实现富国强兵鼓与呼

  金一南所在的国防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堪称喧闹京城的世外桃源。但是,金一南说脑子里常常“天翻地覆”。

  1985年,一纸调令,将金一南从北京军区某集团军调到国防大学的前身之一——解放军政治学院。不久,他成为一名图书馆馆员。

  那天,他第一次走进书库,就被一排排森然壁立的“大部头”著作吸引住了。

  求知,曾是金一南的梦想。他刚上初中,就赶上“文革”,被迫辍学当了徒工。后来参军当战士,他用津贴费买得最昂贵的书,是10元钱一套的《史记》。在连队库房里,他先后研读了党史、军史、中国历史和世界通史,作了60多万字的笔记和卡片……

  如今,浩瀚的知识海洋就在身边,怎不让他欣喜?

  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金一南从图书馆的资料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张表格:《1936年世界各大国陆军实力比较》。

  这张表格,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只有25万人,世界第八!

  对比中日两国装备,金一南更如芒刺背:当时,中国陆军主力师装备堪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与日军相比,并不像“敌强我弱”这样一个传统结论描写的那样悬殊。

  一个问号升起在金一南的脑海:胜利如果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和,旧中国何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永定河畔,站在“卢沟晓月”的碑亭前,金一南沉思:如果一个孩子突然向大人发问:“抗日战争怎么会在这里爆发?这儿是中国和日本的分界线吗?”今天的人们该如何回答?

  回溯历史的长河,金一南进而发现,人人皆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却不甚知晓北洋水师装备曾是亚洲一流;人人皆知火烧圆明园,却忽视了长驱直入京城的英法联军总计才25000人……

  总结旧中国军队无法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教训,他这样写道:“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枕戈待旦意识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战场的荣辱不是战争的选择,而是军人的选择——这,就是金一南读书的答案。

  当时,正值“全民经商热”,不少部队也忙于从事生产经营。于是,一篇饱含着金一南强烈忧患意识的文章《军人生来为战胜》,成为至今被人们传诵的名篇。时隔10年,全国一些军事学术杂志依然把这篇文章作为发刊词,刊登在扉页上。“真实的历史之所以让人警醒,就因为它的山脚下绝不仅仅是花环,而是荆棘。”在他以这篇文章标题命名的短文集的“跋”中,他写道:“我知道,自己难以穿梭织出花团锦簇的文章,让人看了暖融融、喜洋洋。所以,当别人的文集取名为春花集、秋月集、莺歌集、燕舞集的时候,我宁可取名为短剑集、匕首集、投枪集、军号集。”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金一南还写了一本45万字的《狂飙歌》。在这本书中,他别具匠心地把红军万里转战作为纬线,把日本侵华战争作为经线,首次将红军长征放在国家安全的战略大格局中审视,笔端风雷发人深思。

  为写这本书,金一南用了1000多个日夜,研读了300多本书,整理了200多万字的笔记。患病期间,还坚持写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金一南主动请缨主持开发“国防相关信息情报系统”。历时3年,全军院校第一个国家安全战略领域动态信息情报资料库建成。

  纵览历史风云,追思兴衰因果。金一南当了11年图书馆员,他的目光却早已破壁而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钟声”,压倒逆流的喧嚣。每当国家安全和利益面临威胁与挑战的时候,他的声音格外响亮

  去年暑假,金一南赴东北为边防部队讲课。从吉普车的车窗望去,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触景生情,金一南给同车的3名干部讲了一段故事:“当年,日军中佐参谋石原莞尔,坐火车从朝鲜半岛进入中国东北,一下子被我们眼前这片富饶的土地惊呆了。他拿着望远镜对着车窗看了3天。火车到了大连,他一头闷进旅馆,两天两夜,炮制了九·一八事变计划……”

  汽车,就是课堂。这,大概是金一南听众最少的一节课。然而,金一南的话,就像沉重的车轮,碾压着几名军人的心!

  这次东北边防之行,金一南马不停蹄。8月1日,他来到乌苏里江考察。当天晚上,就给“东方第一哨”官兵讲了一课:“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这一天,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然而,就在这一天,日本内阁通过了《2005年度国防白皮书》,宣称“日本应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加强警戒……”

  第二天,金一南飞回北京,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直播室。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以一位学者的名字命名的军事栏目,《南中国海安全形势透析》、《从春晓油田风波看中国能源安全环境》……两年多来,金一南已经100多次就这些热点问题回答天南地北听众的提问。

  那天,电波再次把金一南的声音传向全国:“今天在我们国家周围,有人公开要求修改‘和平宪法’、公开篡改历史教科书,甚至公开表示今年虽然是日本军国主义投降60周年,但也是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面对这样的叫嚣,我们能不警惕吗?”

  当天深夜,他又挑灯夜战,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赶写军事评论……

  论点像千军万马严阵以待,思绪像导火索哧哧燃烧,这是一种战斗的状态。

  这些年,每当世界暗潮涌动,逆流喧嚣,国家安全和利益面临威胁与挑战的时候,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军事学者金一南的声音。

  1999年,李登辉悍然抛出“两国论”。金一南奋笔疾书,一篇《历史告诉我们》,用犀利的文字、翔实的史料揭穿了李登辉“皇国顺民”的走卒嘴脸。

  2001年,台湾当局为了给“台独”图谋壮胆,抛出一份长长的军购清单,并辩称“这是确保台湾安全的唯一需要”。

  “完全是欺人之谈。”金一南拍案而起。

  2001年4月25日,他在解放军报发表评论《洋武器救不了“台独”》。此文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真相昭昭,大白于天下。

  2004年5月,西方一些媒体耸人听闻地宣称:台湾为了吓阻大陆,可以考虑破坏大陆的基础设施。例如,三峡大坝……

  一时间,满城风雨。国内一些小报把这则新闻放在显著位置,有人撰文从技术上分析我三峡大坝的结构,认为能够抵挡攻击……

  这时,金一南说话了。他敏锐地指出,从技术上分析三峡大坝的耐打击性,完全落入了对方的圈套。如果有人想攻击中国三峡大坝,玩火者必自焚,只会给其带来灭顶之灾。接着,他分析了西方某些国家和台湾一些政客的阴暗心理,揭露他们阻挠中国和平崛起的图谋。他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完全有能力保卫国家安全。

  中国人不怕鬼、不信邪。他的声音迅速传遍世界,戳穿了讹诈。

  ●“钟声”,伴随思想的闪电传播。在他的眼里,军事学者应当是祖国这艘大船桅杆上的瞭望者

  1997年,金一南在美国国防大学进修信息资源管理,美方有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叫马龙德。

  一天,金一南问他:“您能否解释一下五角大楼和美国国防大学的关系。”马龙德俏皮地眨眨眼睛,从茶几上拿起两个茶杯说:“美军参联会交给国防大学的任务,要是按照条文说,讲一上午你们也听不明白,我一比划你们就知道了。”

  他指着第一个杯子说:“这是五角大楼,Very busy(很忙)。”然后,他把另一个杯子放在第一个杯子的前面,说:“这是国防大学,To think(去想)!”

  闪电总是走在雷鸣之前。瞬间,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名言跳进金一南的脑海,令他浮想联翩。

  闪电,先从照亮自己开始。这次出国,金一南没有局限于对美军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考察,而是主动扩大考察范围,回国在报刊上连续发表了数篇关于美军新军事变革的考察报告,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时,一位校领导把金一南找去,请他开诚布公,说说“没有写进报告里的话”。

  金一南诚恳地说:“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危机感。我们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同志,过去往往有一种习惯做法,就是围绕首长的讲话埋头论证,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军委、总部把这么多的人才放在国防大学,更高的期望是让我们去思考、去前瞻,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力求有所作为……”

  不辱使命,当一名祖国这艘大船桅杆上的瞭望者,从此成为金一南坚持不懈的信念。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他已经自学了外语和计算机,能够直接阅读外文军事资料文献。但是,当网上浩瀚的信息奔来眼底,他还是感到“网上得来终觉浅”。这些年,他频繁下部队调查研究,足迹遍及白山黑水、海防军港、岭南丛林、西北边陲……他右手腕患了腱鞘炎,就将计算机鼠标调整成“左手方式”。长期伏案工作,他患了严重的痔疮,手术伤口未愈,就趴在地板上写……

  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几年来,金一南把广泛调研的所思所想,倾吐在课堂上,书写在调研报告上。

  在国防大学学术前沿讨论会上,他分别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美军建设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从俄罗斯在科索沃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看经济转型时期的国防建设》等题目发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开设的“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课程,更是深受学员欢迎。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国家安全论”的成员,他在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战略理论研讨班上,用现场拍摄的照片,展示了我军国防设施的一些安全隐患,引起高度关注。近期,军地正在携手解决这一问题。

  几年来,金一南收到来自军委总部机关、各军兵种机关和全军部队的褒奖函多达近百封。

  对此,金一南冷静地说:“在和平崛起的条件下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面临的新课题。当我们踏上征途,就会明白,使征战大军疲惫的并不是前面的大山,而往往是鞋里的沙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