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中国三军联合通信系统技术日臻成熟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09:46 科技日报

  初夏的朝阳映照着天空,为渤海湾某试验场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野战帐篷里,身着迷彩军装的科技人员在敲击计算机键盘、观测屏幕上显示的一组组数据……某新型通信与指控装备试验正在紧张进行。现场,一位身材消瘦、面容冷峻、肩扛少将军衔的军人,始终凝神关注着试验的进展情况,不时下达指令、听取汇报。他就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总参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新。

  11月下旬,我们走进王所长的办公室,采访在无数个电话的间隙中进行。“没办法,每天都是这样,总有忙不完的事。”他说。

  构建传令三军的通信网

  有人把构建传令三军通信网,称之为国防“神经”。为了让这一“神经”更通畅,从战士、工程师到研究员,从课题组长、室主任、所长,一步步干上来的王建新,对我军通信与指挥自动化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通信指挥不灵,未来的仗就没法打。”

  上世纪70年代,一个先进的快速通信系统装备到王建新所在的部队。本爱学习的王建新积极听老专家讲课,并刻苦钻研,很快成为驾驭新装备的技术尖子。从那最初对通信的接触,让他一生再没有离开这个行当。

  其后不久,他到了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学习。由于回京治病,他一时没有报到。学院催着过去考试,却是成绩第一。在同学中是佼佼者,那就参加教师进修班考试吧,结果又是第一。出类拔萃的他两年后直接读了研究生。毕业后,王建新来到总参某研究所到今天,始终在攻关着通信与指挥自动化技术。2000年6月,走马上任,挑起了这个承担全军信息系统体制总体研究任务的研究所所长,开始了构筑传令三军通信网的新征程。

  使命高于天,责任重如山。面对这项开拓性的系统工程,王建新始终瞄准信息科技领域的最前沿,刻苦钻研新技术新知识,抓住解决制约我军通信与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攻关。先后获国家和军队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他领导和主持下,我军第一个某综合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大型信息系统以数据检索和统计为主体的处理模式。在“九五”某指挥自动化网三期工程项目应用分系统建设中,他率先提出的数据总线设计思想,在图库双向关联、军队标号标准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十五”重点课题某信息系统集成及体制验证总体技术方案实施中,他首次提出并构建了我军高速海上通信平台,多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提高指挥装备的实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研制的“某军用图形系统”填补了我国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传令三军的通信与指挥自动化网日臻成熟,必将显威于未来高技术战场。

  奉献在朝朝夕夕之中

  去年夏天,某重点科研任务下达研究所,军委和总部首长高度关注,限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涉及10多个尖端学科,系统复杂,技术难点多,研制时间短。面对困难和挑战,二话没说,王建新和政委苏树波立下“军令状”,迅速抽调100多名精兵强将投入战斗。他工作严谨,思路清晰,果断采取“技术专家军事化、军事专家技术化,两者一起‘摸爬滚打’”的办法,加速方案论证,使科研攻关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一个个难题会诊,一组组数据推演,一次次综合实验,经过8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努力,他们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军委领导和总部首长的高度评价。秘书小孙算了一笔账:在科研攻关的这些日子里,王建新所长睡觉休息的时间累加起来还不到15天。

  冬天到大雪严寒的北国边疆,夏天赴烈日炎炎的南国赤地;有时上海岛、钻坑道,有时到战区、进试验场,为新装备的研制、生产、定型、列装,夜以继日地操劳奔波。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为了科研和试验,王建新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思考着,义无反顾地攻关着,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通信装备的质量关乎将士的生命,搞科研不能有丝毫马虎。只有平时多努力,战时才能少流血”。据说这句王建新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采访中他也一直和我强调着。因为,他深知其中的分量和责任有多重。

  近年来,随着军队

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作为一所之长,王建新以争分夺秒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谋打赢”之中。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和科研人员研究方案、组织攻关、解决难题。有时累了躺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醒来接着干;饿了泡袋方便面,吃完又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长期艰苦辛劳的工作,他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满头的黑发挂上了银霜,好几次累得病倒了,仍然坚持工作不止。采访中,研究所的官兵们说,我们的所长是在用健康和生命为国防事业攻关。

  打造信息化的科研劲旅

  打造克敌制胜的通信“利剑”,不仅要有敢于“亮剑”的胆识和气魄,更应该有铸造“利剑”的本领和才干。王建新始终在思考: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个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所来说,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科研工作方式必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二是科研攻关必须锻造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做支撑。因此,他和所党委“一班人”想的更多的是谋划好科研思路,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科研劲旅。

  王建新自己勇于创新,同时鼓励着别人创新。“创新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有可能失败。但要探路,就要敢为人先,就要承担风险。”早在几年前,他就克服困难,以超前的谋划和勇气,主动向总部请缨,为某重点作战部队难以形成战斗力的通信装备进行综合集成。结合实践他又多次到战区搞需求调研,和党委“一班人”对所里科研体制和力量进行科学整合,握紧“拳头”搞攻关,优化资源聚人才,形成了打造通信“利剑”的强势格局。

  有人把王建新比作我军指挥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奠基人,而他更愿意把自己当作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铺路石”。在所里采访,大家竞相说王所长廉洁自律,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学风正派,甘为人梯。“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是他常讲、大家印在心中的一句话。这些年,在他的精心培育和人格力量的感召下,研究所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为构筑传令三军的通信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等功臣、高级工程师司徒梦天,带领课题组以对国防通信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科研一线,冒雷电,战酷暑,进坑道,上海岛,顽强拼搏,历经13年的艰辛努力,成功地研制出我军某项通信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于全博士,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携笔从戎。在科研工作中,他瞄准前沿,刻苦攻关,主持的科研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产生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被大家誉为“国防科研尖兵”。研究员戴浩20多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在国防科研事业上,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去年他主持研制的某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研究所有院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5人,不仅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骨干人才梯队,而且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几所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规模达到了上百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各领风骚,硕果累累。

  科研无限,事业永恒。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中搏击,在军事斗争准备中锤炼,王建新和他的同事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们以载人航天精神为榜样,在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事业中奋力攻关,不断向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