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摘要(3)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 09:08 解放军报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摘要(3)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 王学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摘要(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赵光恒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科技处处长 和红战

  为了神舟扶摇直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 王学武

  测试发射工作,必须与火箭、飞船、卫星打交道,必须对进场的产品十分熟悉,必须对所有的操作十分熟练。在整个神舟六号任务测试中,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次误操作。

  火箭各舱段装有191类1840个插头,很多插头内径不足2厘米,却密布了100来根直径不到0.5毫米的芯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缩针、弯针。为确保操作一次到位、准确可靠,我们专门研制出高仿真的插头插拔训练装置,组织操作手成百上千遍地练习。练到后来,每个操作手用眼一瞄就能分辨出插头型号、用手一掂就能判断出插头种类、用耳一听就知道插头是否连接到位。

  

火箭精瞄准不准,直接关系到飞船入轨精度。以前,由于回路受到不明干扰,精瞄信息时常传输不畅。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站4名科技人员主动请战攻关,研制成功了火箭瞄准信息显示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火箭瞄准信息可视化。

  航天发射成败系于毫发,只有精心才能放心,只有周全才能安全。在年初一次吊装训练时,厂房吊车突然半空停车。我们立即对发射场16万个接线端子逐一检查比对,集中3个月时间,对5千多台套设施设备、4万多对接插件和8千多个电源插座进行全面的检修检测,共排除了151个疑点和隐患。

  气象条件是能否准时发射的关键因素。10月12日凌晨,发射场忽然下起大雪,风速达到每秒18米,大大超过了每秒10米的最低发射条件。这样的天气还能打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气象室主任刘汉涛。只见他胸有成竹:“到8点钟,天气肯定没问题。”神了,6时刚过,大雪骤然停止,8时风速降到每秒0.3米。

  准确的预报背后,凝聚着气象人员多少心血和汗水!从年初开始,他们就把每一天都当成发射日,跟踪研究气象资料,把气象要素分成大风、降水等8个课题组织攻关。今年10月,发射场遇到了40多年来最为复杂的天气过程。从发射前10天开始,气象室就摆满了行军床,20多名骨干吃住在机房,全天不间断地跟踪预测,最终拿出了准确可靠的预报结果。

  历经风险的腾飞更显壮丽,艰辛打造的成功倍加辉煌。10月12日上午9时,火箭顺利起飞、入轨!

  在茫茫太空播种希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赵光恒

  我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应用系统共安排了7大领域、30个项目。这是截至目前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规模和难度最大、涉及学科领域最广的系统工程,许多设备要靠我们自主进行原创性设计研制,甚至需要从最初的原理和工艺开始研究。难度之大,难关之多,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为实现这一目标,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力军,全国50多个科研机构的1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开展科技攻关大会战。我们研制的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的在轨飞行试验,运行成功率达到99.5%,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对地观测,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科学院研制成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能同时获取地球目标多通道连续光谱图像,可以在飞船上分辨出地球上哪一片是沙土,哪一片是泥土;是小麦还是水稻,可以对我国江河湖海的水质污染、滩涂和悬浮泥沙,以及植被分布、土地沙化、地质结构进行广泛分析应用。

  空间科学实验,无限风光在九霄。太空是一个微重力和高洁净的天然实验室,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我们用它在轨实验熔炼出12种优质半导体和金属材料,可以制造半导体芯片和光电子器件。中国科学院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在飞船上成功把两种植物的细胞融合在一起,现已在地面上长出了新的植株。

  空间环境监测预报,茫茫太空有哨兵。太空有流星雨、轨道垃圾和粒子沉降,它们都以非常快的速度飞行。为了保障我国载人航天的绝对安全,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环境预报系统。有一次,飞船计划发射的日期与

狮子座流星雨不期而遇,我们及时向工程总指挥部提出推迟发射的建议,确保了飞船的飞行安全。为了神舟六号飞船的完美飞行,我们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提供了全程准确的环境预报,为神舟六号保驾护航。

  构筑神舟安全回归港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科技处处长 和红战

  10月17日凌晨,我们迎来了神舟六号回家的历史时刻。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夜空中6架搜救直升机在盘旋,草原上数十辆搜救车在飞驰,阵地上各种测控设备在夜幕中搜索,从飞船落地,到搜救队员赶到,仅仅用了12分钟!

  然而,就在神舟六号发射前8天,总指挥部紧急通知,为了避开着陆区新发现的两栋楼房和一条高压线,将飞船落点东移9公里。这意味着60天准备的成熟方案,要在8天内重新调整到位。搜救人员数十次往返于茫茫草原,对新落点周围200多公里区域进行勘察和标记,寻找空地最佳待命点。科技人员日夜奋战,对返回舱散落物的落地时间和散布范围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着陆场区指挥部在新的区域重新组织了4次综合演练,终于重新建立起符合飞船着陆要求的安全回归港。

  神舟六号夜间回收,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站新增了一套光学经纬仪,用于飞船返回段开伞以及下降过程的实况摄录。60多个夜晚,我们的训练每天都在凌晨时分展开。深夜的草原寒风阵阵,在室外跟踪时,练一会儿手就冻得不听使唤。为练就“一抓准”的本领,我们把信号弹、探空气球、过往飞机、飞鸟作为模拟目标,反复进行跟踪捕获训练,不断强化操作技能。两个月下来,仅用于记录的录像带就堆满了一储藏室,最终练就了捕获目标快、准、稳的“绝活”。

  10月17日凌晨,光测设备首次参加搜救任务,就在第一时间捕获了目标,实时将返回舱开伞、抛大底、缓冲

发动机点火等影像传到北京中心,并通过电视传遍神州大地,使每一个关注这次飞行任务的人,都目睹了飞船回家的壮观景象。

  载人航天,安全至上,任何时候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神舟六号发射前第7天,在对设备状态封存前的最后一次检查中,跟踪接收机信号出现了几秒钟的异常闪断。这稍纵即逝的现象,没有逃过技术人员的目光。大家迅速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了一条信号线缆接触不良的故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